陈凌 章迪禹
雍正十三年秋,即公元1735年10月,爱新觉罗·胤禛暴卒于圆明园,皇四子弘历尊奉着承载有他父亲遗体的皇舆回到紫禁城乾清宫,内侍将雍正元年就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封函取下,放到弘历面前,后者命令庄亲王胤禄、果亲王胤礼、大学士张廷玉、原任大学士鄂尔泰等一齐入宫,打开封函,这是雍正皇帝在13年前的亲笔手书:“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间,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藏于乾清宫最高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见识。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道秘密立储的诏书也证明雍正皇帝遵照了父亲康熙临终前的嘱咐,必封弘历为太子。其实,这与中国历代的王朝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嫡长子继承制截然不同。
嫡长子继承制
在中国历史上,自传说中的“禹传子、家天下”开始,最高统治权在一个朝代内的交接大多都是通过家族内部传承来完成的,而根据西周时期的根本大法―宗法制的规定,主要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而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个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的地位,而庶子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明确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嫡长子继承制并非中央王朝时期家族传承的唯一方案,笔者曾撰文为大家介绍过另一制度―诸子均分。它的由来是汉武帝为了防止宗室在地方做大从而制定的一劳永逸的策略。在财产分割上,历代大族主要采用了诸子均分制度,但是在权力继承方面,嫡长子继承制无疑一直是最为主要的参考依据。
但是我们知道,在现实中,很多继承人并非皇帝嫡子中最为年长的,甚至是庶出,这其实就源于嫡长子继承制的诸多弊端。因为生物性遗传的不稳定性,嫡长子未必是皇子中最为优秀者,甚至可能是最差的一个。因此,继承人的选择就与宗法制中的长幼有序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择优还是择长,这是皇帝必然面临的终极命题。这样的纷争在中央王朝的历史上屡见不鲜,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恐怕要数玄武门之变与靖难之役了,两位雄才伟略的皇子(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诉诸武力,将嫡长子诛杀从而逆天改命,取而代之。也正是因为兄弟不睦甚至为了夺嫡而将朝局搅得混乱无比,所以康熙早早就确立了太子但却是废了再立,立了又废,这位“千古一帝”最终不得不认真思考汉人嫡长子继承制的缺陷,从而确立了所谓的秘密立储制度。
满清传承制度的历史演进
其实满人最早的传承制度并非嫡长子继承制,而是采用推举制。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就是因自己的才能和军功被宗室贵族拥立的,但是过程并不一帆风顺,而拥立他的三大贝勒也因此居功自傲,于是皇太极不得不在日后逐渐削弱三人的权力以维持自身权力的稳固。好景不长,皇太极跟他父亲一样,死得也很突然,而由此留下的烂摊子差一点导致清兵入关前就分崩离析。最终皇太极最喜欢的第九子福临被大家拥立,是为清世祖顺治皇帝。顺治之后,满人入关,定都北京,开始全盘接受明代制度,其中就包括嫡长子继承制。但是顺治最终选择的爱新觉罗·玄烨非嫡非长,而是因为他小时候出过天花,竟然奇迹般痊愈。根据正史记载,顺治自己就死于天花,因此在他看来,原本就聪明非凡的康熙拥有强健的体魄,能够长久统治,于是清圣祖就这样登上了皇位。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读者一定对雍正继承大统的一系列努力印象深刻,康熙早在二皇子出生不久便立其为太子,由此也使得大阿哥自幼便与太子不睦,但是问题远不止于此,随着康熙的皇子越来越多,觊觎皇位者也越来越多,况且康熙晚年政治松弛,大多数实权职位也均在诸皇子之手,因此才有了九王夺嫡的好戏。康熙立太子其实是对汉族王朝制度的认同和尝试,因为他知道父亲和爷爷的继位之路并不平坦:议会推举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引起备选者的野心。但是汉族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也有着重大弊端,他自己的二儿子就是明证。
康熙仿效汉族嫡长子继承制的彻底失败,从深层次讲,是汉族制度与满族旧制的冲突所致,从笔者前面所述这段历史可知清代一直没有预立继承人的传统,而是在皇帝去世后由王公贵族择贤而立,同时皇家诸子均可以参与军国大事,这就使得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不断挑战太子,这与汉族王朝诸子成年后必须就藩,远离朝廷中心形成了鲜明对比。最终,康熙不得已出其下策,为了保护胤禛,进行了秘密立储。公元1722年冬,康熙驾崩于畅春园,而册立诏书早已放在“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皇四子胤禛继位,是为雍正帝,由此开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也都是通过秘密立储制度来确立的。
秘密立储制度的优势
从本质上讲,秘密立储制度将立储的选择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择优选择继承人,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参与,可以有效避免嫡长子继承制的诸多弊端。嫡长子继承制的实质是用天生的身份来杜绝人为的干扰,不让包括皇帝本人在内的任何人参与。但它的缺陷就是不能择优,即排除了继承人的能力因素,这样反而会带来夺嫡的风险,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夺嫡事件比比皆是,不可避免引發内乱,这是强势皇帝所不甘心、不能容忍的。
秘密立储还有一个优势,即理论上所有皇子都有可能继承皇位,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竞争,正因如此,所有的皇子都要接受未来继承皇位的特殊教育。这也是清代皇子教育、培养制度是历代最为严格、最为成功的深层原因所在。根据《康熙起居注》的描述,任何皇子都需要从凌晨三点起开始读书,一直到晚上七点才结束一天课业,除读书外,还包括骑射等方面的学习。这样高强度的学习起码保证了一个底线,不会出现明代那样连诵读公文都困难的半文盲皇帝。从根本上来说,明代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最为严格的朝代,除明成祖朱棣是“篡位”之外,只有因为土木堡之变被俘的明英宗有过一次复辟,而其他继位者均为嫡长子或长子。而清代则没有一个皇帝是嫡长子,完全择优录取。在明清两朝,都不存在宰相,因此皇帝所要承担的事务是异常繁重的,而明清两代给了我们截然不同的答案,明代皇帝动辄20余年不上朝,而清代皇帝素来以勤政著称,更不用说雍正这种实至名归的中央王朝最为勤奋的皇帝。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因此清代秘密立储制度对中国当代家族企业是有着重大启示意义的。由于传统文化因素,中国企业家对子女的偏好往往都十分明显,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其他子女要么早早放弃了对接班人位置的竞争,要么则积极针对默认的接班人,由此导致家族冲突,因此企业家不应该过分暴露自身偏好,更应该一视同仁,保证诸子自幼接受平等而严格的教育,这是保证接班人质量的第一步,而过早确立唯一接班人往往会影响其他孩子的人生选择。显然,让孩子们公平竞争,积极努力进取才是更为合理的传承规划的前奏和基础。另外,这种方式也不会误导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过多参与家族权力斗争,从而秉持公正之心,也不会因为曾经站错队而被继位者上台后所排斥,从而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