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民工培训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和职业胜任力,除非所学知识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迁移运用,并以某种形式转化为工作绩效,否则培训投入所产生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培训迁移对农民工培训实效性的实现与提高至关重要。影响农民工培训迁移行为发生的因素包括培训内容、师资水平、培训方式、个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后续支持等方方面面,存在于培训前、培训中到培训后的整个过程。为促进培训迁移的发生,应当切实做到按需施训、突出技能训练、做好训后支持服务工作等,以最大程度提高农民工培训的实效性。
关键词 农民工;培训;实效性;培训迁移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5-0059-05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说,“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1]开展农民工培训①是提升其自身素质和生活品质的关键;同时,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培训项目的覆盖面一年比一年广,很多农民工因此而受益。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农民工职业培训成果转化率不高,”[2]“学而未用”的问题较为突出。这是对培训资源和培训成果的浪费,应当引起注意。
农民工培训旨在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和职业胜任力,“除非所学知识及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迁移运用,并以某种形式转化为个人的工作绩效,否则培训投入所产生的实际价值将大打折扣。”[3]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培训迁移(也称培训成果转化)的视角,探讨如何提高农民工培训的实效性。
一、培训迁移是决定农民工培训实效性的关键
农民工培训项目耗资巨大,人们对它的实效性问题尤为关注。现实中,培训项目实际作用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要保证学员真正掌握一门适用的知识和技能;然后,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以致用,不断改进工作行为。前者是在培训情景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后者是培训结束后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环节,即本文所说的“培训迁移”。培训是为实际工作服务的,尽管学习是前提和基础,但学习本身不是目的,应用才是最终目的。如果学而未用或者学而不能用,培训的实际效用就无法产生。因此,培训迁移是决定农民工培训实效性的关键。所谓培训实效性,即指因培训迁移而产生的实际效果的大小,其更多关注培训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发生的作用。
对于农民工培训来说,其实效性最终体现为学员在非农领域实现稳定就业并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能否在工作岗位上对培训所学技能进行持续有效的迁移运用,从而形成较强的职业胜任力。
从培训情景中的学习到工作场境中的应用,不是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农民工经过培训学习,获得了新的生产知识和职业技能,这只说明他们具有潜在的生产力,而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只有在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民工能否实现稳定就业,取决于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不仅要求农民工掌握“专业对口”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行为、提高个人绩效,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较强的工作胜任力。
目前,在我国农民工培训领域,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培训规划和培训实施过程问题,而对参训者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对培训所学技能的迁移运用,则较少关注。事实上,“如果以货币形式来衡量,有的培训项目大约只有10﹪的培训投入转化为员工日后的工作行为”[4]。有调查发现,“从总体来看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后的迁移运用程度仅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5]。有的是因为学非所用,有的是因为学了但不会应用,有的是因为遇到困难后半途而废……,如此等等原因都会导致一些农民工迟迟不能适应和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面临着被辞退的危险。
当务之急是要弄清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农民工的技能应用,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支持和促进培训迁移的发生,以充分发挥农民工培训的实效性。
二、农民工培训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已有研究成果,以及与78名近两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进行的访谈发现,影响农民工培训迁移发生的主要因素主要包含如下方面。
(一)培训课程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
农民工培训工作必须有效对接劳动力市场岗位需求,具有针对性和瞄准率。但是不少培训机构却是“闭门造车”,没有切实做好劳动力需求调研和分析,不了解市场用工需求及其岗位要求,没有从市场需求出发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致使很多培训课程的设置缺乏针对性,所教内容与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脱节,不能满足农民工就业和工作的需要。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市场意识淡薄,很多培训机构对企业岗位技能的新变化、新要求缺乏及时了解,对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反应迟钝,未能按市场需求新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访谈中,有不少农民工反映自己在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比较落后,跟不上现代企业技术发展新形势,学习内容不能很好地与工作相对接。
在培训课程脱离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即便参训者可能也学了不少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从而培训迁移也就无从发生,这样的培训项目基本上是失败的。
(二)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方式单一
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同时也是培训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农民工培训的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展培训的教师,培训教师的知识素养和培训能力直接决定着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要素的效果,影响到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发展較快,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大部分培训机构专业教师缺乏, 尤其缺乏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俱佳,既能当老师又能当师傅的“双师型”教师。
现有的培训教师主要来自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他们大多具备较丰富的书本知识,但缺乏行业从业经历和实践操作经验,在培训方式上他们主要是单向度的理论讲授和灌输,实践教学(实训环节)严重不足。有调查显示,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中,63.8%的人没有实际操作机会,教师授课仅仅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学员感觉枯燥无味,只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却不知道如何应用、如何操作,培训对就业和实际工作帮助不大,严重挫伤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6]。
(三)后续(训后)支持乏力
由于所面临的情景发生了改变,所以农民工在工作岗位应用培训所学技能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本来以为理解和掌握了的内容却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转化为具体行动,此时倘若得不到专家等人员的及时指导和帮助,他们进行技能应用的热情就会逐渐衰退,甚至消失殆尽,前期培训的学习成果在此半途而废。所以,有论者强调,“关注培训,必须同时关注学习和工作(应用)两个情境。”[7]完整的农民工培训活动,就培训机构而言,不仅包括培训策划和培训实施过程,还应包括训后跟进指导的环节。
但是,目前绝大部分农民工培训项目都是“一训了之”,课程结束后整个培训活动就终结了,没有考虑培训后学员是否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工作中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的问题。后续培训迁移情况无人问津,农民工无法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向有关专家和行家讨教,难以得到及时指导和帮助,致使一些农民工干脆放弃对培训所学知识技能的迁移运用。
后续支持乏力的另一个表现是,有些用工企业只想得到现成的、熟练的劳动力,只想农民工一上岗就产出经济效益,不愿在农民工的技能应用和岗位适应方面投入精力或予以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也是影响农民工培训迁移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四)农民工自身的欠缺
从整体看,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偏低,在就业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但他们中不少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学习也欠主动。
一方面,许多农民工对培训的意义认识不足。由于文化层次较低、视野较窄,有的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概念、政策和作用缺乏起码的认知,没有意识到培训后掌握一门技术对自己找工作和增加收入的好处,甚至认为参加培训费力、费时、费钱;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工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农民工文化底子较薄弱,接受能力欠佳,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些吃力,很多人常常因此而丧失学习信心。另外,还有的农民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于通过参加培训取得个人进一步发展和进步的愿望不强烈。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不少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即便身在培训场所,也是得过且过,学习的认真程度和投入度都不足,因而也很难做到对老师所教内容的真正理解和熟练掌握,这无疑会妨碍所学技能的实际应用。
由上文可知,影响农民工培训迁移的因素包括培训内容、师资水平、培训方式、学习积极性、个人对知识的掌握度、后续支持等主观和客观的方方面面,存在于培训前、培训中到培训后的整个过程。促进参训农民工积极运用培训所学,需要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
三、培训迁移视角下提升农民工培训实效性的策略
培训迁移是决定农民工培训实效性的关键,而培训迁移自身又受到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为支持培训迁移的发生与发展,应当优化培训迁移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农民工学知识用知识的积极性和效果。
(一)切实做到“按需施训”
现实中,很多用工企业反映“招工难”,而培训机构却不能为他们输送专业对口的合格劳动力,供需错位问题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培训机构必须切实做到“按需施训”,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確保受训者牢固掌握就业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是保证培训实效性的基础。
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范围广、快捷、便利的优势,由政府主管部门、培训单位和行业企业三方联手合作,建立人力资源供求网络系统,畅通用工信息渠道,实现劳动力需求信息实时互动与反馈,确保用工信息快速、有效地流通。通过网络系统,行业企业及时发布自己的岗位需求信息和具体的技能要求;培训机构及时掌握企业需要的用工种类和质量规格,尤其是新产业、新业态岗位的需求信息,然后选择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并且符合大部分农民工从业意愿的工种和岗位作为具体的培训项目,再根据用工单位的具体要求开发出适合的培训课程。这一措施有助于就业市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接,学员所学即所需,以后在岗位上迁移运用培训所学技能的可能性与效果会大大增强。
另外,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这意味着如果不及时对培训课程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培训将落后于职业和岗位要求。因此,培训机构还要紧跟市场需求,及时了解企业岗位技能的新变化、新要求,加强对培训课程的定期修订,删减过时的技术知识,增加符合市场新要求的内容,确保农民工学而能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实践教学
“开展农民工培训, 师资是关键。”[8]针对当前农民工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性不强等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应当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技能,既能针对农民工文化底子薄的特点,通俗易懂地讲解知识,又能进行示范和指导实际操作训练。为此,一方面,培训机构要加强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大兴学习之风和教研之风,不断增强他们的培训能力尤其是指导实训的能力,特别是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在职教师增长行业经验并熟知产业一线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使教学内容能够符合企业生产实际以及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大力挖掘和培养兼职教师队伍,注重从一线生产经营单位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能型人才加入到培训团队。针对兼职教师大多缺乏教学经验、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培训机构也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帮助他们提升理论水平,了解农民工教育的特点,学习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优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培训师资团队,以确保农民工培训的质量。
另外,在培训方式的选用上,要少些空洞的理论传授,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实际操作训练)环节。有些培训机构未能彰显成人职业培训的特点,仅仅是空洞的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教学,致使受训者只是得到了一些知识而不会应用,最终产生的实效性很有限。实际上对于农民工来说,“重视的是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他们注重应用而不是注重理论;注重技能而不注重知识或信息,”[9]换言之,不是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而是要学会如何应用、如何操作,这些都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
因此,在具体的培训活动中,要把实践技能训练放在首位。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先讲座——本着“简要、好懂、实用”的原则讲解所教内容的现实意义、操作程序与技术要领,然后把学员带到实践场所,在模拟的或者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观摩和练习,一边听示范讲解,一边练习、实操,确保参训学员得到充分的实训时间,达到上岗实际操作的要求,为日后的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三)做好训后支持服务工作
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培训尤其是短期集中培训,其作用是有限的,很难保证学员完全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后续的支持以及各种形式的指导和帮助,对于他们成长为合格的技术工人必不可少。”[10]这里的支持,主要是指培训机构的训后跟踪指导和用人单位创设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培训机构应当加强责任意识,改变“一过性”培训②的做法,延伸培训链条,把训后的跟踪指导纳入到培训任务中。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掌握学员培训迁移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在培训迁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和问题;有条件的话,培训者可以进入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和一对一的指导。还可以把有关的技术操作要领制作成带有解说词的视频,发布在网络平台上,供农民工随时随地观摩学习和借鉴。
用人单位是培训迁移绩效的受益者,更应成为后续支持服务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认识到把农民工培养成成熟的技术工人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要以正式员工的心态对待农民工,提供各项福利措施,尽力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一种认同感和安定感,从而全心全意地把所学技术和特长奉献于就业单位。还要明确要求并鼓励农民工将培训所学技能应用于工作岗位中,尽可能提供技能应用所需要的机会和条件。安排技术人员及时向农民工反馈其技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以利于农民工工作技能的不断改善。当农民工在技能应用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是失误时,不要轻易责罚,而要持以宽容、鼓励的态度,并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当农民工技能应用后产生成绩时,要予以适当奖励。这些措施会有助于农民工迁移行为的持续发生和效果提升。
(四)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11]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是保证其学习和应用效果的前提,同时也是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各级政府和培训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或利用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或提供咨询服务、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宣传栏,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宣传培训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要使农民工认识到:仅凭简单的体力劳动很难找到体面、稳定的工作;我国就业市场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新形势。
其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建议通过张贴光荣榜、电视新闻报道等方式,广泛宣传农民工培训后就业成功、务工致富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让广大农民工知道培训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工转变观念、树立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学习。
当然,激发农民工參训积极性的最根本措施,还在于培训本身的质量和实效以及由此带来的口碑和声誉。毋庸讳言,当前我国农民工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新颖性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问题,农民工参训后的满意度不高、获得感不强,甚至感到参加培训与不参加培训没有多大区别,这是导致农民工参加培训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鉴于此,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培训机构认真落实党和政府的培训政策,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培训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培训效果,增强培训吸引力,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位参训者都能真正掌握一门过硬的实用技能,这是提高农民工参训热情和积极性的根本策略。
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未来我国将有1亿左右农业人口要转移到城镇就业、落户”[12],怎样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而且有尊严地生活,关键是让他们学到并能运用一门过硬的技术,这需要有关各方的继续努力。
参 考 文 献
[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15.
[2]周小刚,等.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的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78-79.
[3][5]金业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4):57-60.
[4]Newstrom W J. Leveraging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Management of Transfer[J].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1986(5):33-45.
[6]赵树凯.农民工培训的绩效挑战[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3.
[7]吴怡,尤立荣.培训迁移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5):749-750.
[8]于敏.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意义与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07(9):34-35.
[9][美]达肯沃尔德·梅里安.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M].刘宪之,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65.
[10]郑秀慧.西方培训迁移评估模型述评[J].职教通讯,2014(4):24-25.
[11]刘奉越,郭燕燕.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效益摭论[J].职教论坛,2011(36):51-52.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03-16)[2017-07-15].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