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语文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应该教什么,不应该教什么,语文教师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应该教识字,而不应该盲目追求学生对文章的彻底理解;应该教会学生阅读,而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道理;应该教学生学习语文,而不是让学生死背答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教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0-007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0.062
小学语文不仅是小学学习的基础学科,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前提。在小学阶段,如果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能力差,就直接导致小学数学学习的重重困难。对于这一点,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有正确的理解,对语文教学的重视说明了这一点。然而,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用力过猛,完全为了考试而教,最终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许多偏颇。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不教什么呢?一、教识字而不教理解
有人认为,小学语文的学习很简单,就是识字。这话说得尽管有些偏颇,却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那就是认识汉字,学习常用的字,以达到能够阅读的相应水平。为什么小学阶段学习并不好的同学能够在初中,或者高中,实现反超呢?为什么学习的连贯性和阶梯性没有在语文学科上典型地体现呢?就是因为小学阶段只要学生在进行汉字学习,有足够的汉字积累,具备阅读能力,到初中阶段理解的能力上来之后,自然会取得长远进步。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每个学生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发展得早,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就发展得非常慢。这个时候,教师和家长没有必要在理解上和学生斤斤计较,非得要求学生和大人同样的理解。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有的家长着急学生就是理解不了,或者理解得千奇百怪,这是因为学生的阅历和知识储备和成人不同,就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一味地在理解上要求统一,反而让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降低,甚至是厌学。只要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进行有效的识字学习,随着他们智力和阅历的进一步开发和积累,他们的语文基础就不会丢下,就能够后发先至。当然,并不是说小学语文不教阅读,而是说不要在理解上武断、粗暴地要求一致。二、教阅读而不教道理
在小学低年级,就开始了对于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在教授语文课本的时候,最后总是习惯于提炼课文的主题、含义和道理,某一课说明了什么什么道理,某一课告诉我们什么什么,并且让小学生记住背过,好在考试的时候用得上。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是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是人为地拔高学生,典型的揠苗助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阅读,在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学会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上下功夫,而不是把目标放在记住每一篇课文所阐发的道理上。
教师要立足课堂,重视课内阅读,课上下足功夫.把每一篇课文都当作考试的阅读理解短文来讲。学生把每一篇课外阅读短文,都当作课内短文来分析。教师要善于总结归纳解题思路方法,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会了学习方法后,知识的落实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环节。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凸显阅读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就如同学生在勇攀学习高峰时给了他(她)一把“梯子”。为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平时检测是必须的。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重视加大课内为阅读量,多为学生安排一些以训练阅读能力提升的专项课外阅读练习和测试,学生要像重视课内基础知识一样重视课外阅读,多读、多做、多练,不断积累总结出做阅读理解的方法,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用心读书,用脑思考,用语言表达,当学生用心走进阅读的世界,一定会喜欢上阅读!
学生养成了阅读习惯就会喜欢上读书,就能够进行广泛的阅读,学会了阅读方法就能够自主独立地读书和思考,培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掌握了阅读技巧就能够进行初步地文字分析,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以及这样写的效果是什么,就好比如看见西瓜就能联想甜蜜,看见花开就知道是在写春天,形成初步的阅读经验,为进一步地深入阅读打下基础。三、教语文而不教答案
语文教学承载着思想文化教育和德育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要有执着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说教,也不是教会横平竖直一加一等于二的逻辑推理,更不是为了在试卷上获得满分,而是春风化雨,是耳濡目染,是百年树木。但是教师所做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去浸润语文,体验其魅力。
所以,教育需要执着的精神,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功利化的教育不是教育,任何把教育当作利益筹码的做法都是不可取,不能长久的。教育从来都不是速成,立刻见效的投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追求标准答案,过于追求完美,特别是对于开放性、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试题,反而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过于强调与标准答案一致,学生就会不敢说出或写出自己的想法或见解,久而久之,让学生失去了自信心。
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不是教学生答案,而是教语文,让学生在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中去自己体会,自己领悟,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参考文献:
[1]邓友超.教育家应当具备这样的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7-7-16.
[2]何艳辉.教育家办学:何谓“教育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2).
[3]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冀凤雪(1991.11— ),女,汉族,河北邢台人,中小学二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