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学周刊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校合作原则及策略浅探

学周刊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学术归档 最新发布 模块sitemap 名妆网 法律咨询 聚返吧 英语巴士网 伯小乐 网商动力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校合作原则及策略浅探

摘 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家校合作的研究,确立平等、尊重、协调、引导的原则,形成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转化促进策略,包括观察、沟通、评价、激励、惩罚策略等,旨在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校合作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校合作;行为习惯;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3-018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3.175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互动的综合性过程。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归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方面。一、家校合作的原则

(一)平等原则

1.家庭和学校平等,理性看待家校责任分工。实践中,学校往往处于强势的一方,只有确认家庭和学校地位的平等,才能正确区分双方的责任,避免互相指责。

2.教师和学生平等,理性看待学生的问题。贯彻师生平等原则,有利于理性看待学生的错误、不足。

(二)尊重原则

1.尊重家长的选择权。家长的教育方法未必科学合理,但肯定是真诚的,我们要肯定其对孩子的关心。

2.尊重学生的休息权、游戏权。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尊重学生的休息权,理应成为我们明智的选择。有时候,我们会把学生正常的游戏、休息需要误认为是行为习惯问题,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三)协调原则

1.家校合作中目标要协调一致,避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

2.教师之间要协调一致。在合作中,要遵循学校共同的理念,避免因理念的冲突导致学生和家长无所适从。

(四)引导原则

引导原则表示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地位,与平等并不冲突。我们要积极引导家长,优化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样,学生行为习惯的好转,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二、家校合作的策略

(一)观察策略

观察策略,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动态。所以,我们要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神态表情、穿着打扮等进行观察,发现相关问题。

学生说谎时,眼神是闪烁的。上课走神时,表情是呆滞的。进入青春期,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衣服,在异性面前有夸张的言行。受到威胁时,则容易萎靡不振,不思学习等等。教师应该多了解一些心理学常识,并分享给家长。

(二)沟通策略

语言是人际沟通最主要的工具,表情、神态、举止也是重要的沟通要素。

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文明性。准确、文明的语言,有利于我们恰当地表达自己,传递观念。

其次,要注意神态的亲和性。亲和的神态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被关爱且重视的,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再次,要注意举止的庄重性。教师和家长毕竟是处于教育引导者的地位,举止的庄重,有助于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

(三)评价策略

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必须学会使用“望远镜”和“显微镜”。用“望远镜”,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用“显微镜”,有助于发现学生的缺点、优点、潜能,不至于因为学生一时一地的过失,丧失信心。

评价学生,必须实事求是、就事论事,要避免上纲上线、过度纠缠。

(四)激励策略

激励策略指以物质或精神形式,对学生的正面行为、杰出表现及时进行鼓励、赞扬。学校评选“三好学生”“守纪模范”“小发明家”“小书画家”等,就是很好的精神激励措施,有助于对学生好习惯的强化。

关于激励策略,提倡以精神鼓励为主,防止滥用物质鼓励倾向,以免适得其反。

在基础教育阶段,精神激励更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提高学生的自律自省能力。

(五)惩罚策略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惩罚,首先要有针对性。不能“不教而诛”,不能苛责学生。一定要区分学生行为动机,主要惩罚那些明知故犯的行为。

其次,惩罚要有及时性。学生注意力转移较快,及时适度的惩罚,更有利于学生认识错误。否则,“秋后算账”会让学生感到委屈、茫然,不利于他们成长。

再次,惩罚要有适度性。惩罚过重学生会产生不满,注意力由错误转移到为自己辩解上;惩罚过轻,则会助长学生的侥幸心理。三、 结语

以上策略,在学生学习、纪律、生活、社交习惯的养成中,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合理使用,必然有助于学生不良习惯的转化、良好习惯的形成。当然,家校合作中的策略,还可以从别的维度划分,限于篇幅,我们不再展开。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朱永新.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7(11).

[3]庾少芬.“互联网+”下的家校合作新探究[J].教育界,2017(22).

[4]王多进.家校合作,托起孩子成长的幸福[J].学周刊,2017(9).

[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袁朝伟(1971.12— ),男,漢族,陕西咸阳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的教学与研究。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54144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