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微课。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灵活地应用微课,不仅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还可以实现抽象知识的直观展示,辅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文章结合微课的特点,从课前、课中和课后这三个阶段入手,就如何应用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总结复习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应用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微产品进行深入探索。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进行研究和应用。抓住教育改革的契机,笔者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同样地,对微课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尝试将微课应用到课前预习、课中知识讲解和课后总结复习这三个阶段,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新知,建构知识结构,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一、 课前: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尽最大努力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升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贯穿于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始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至关重要。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课前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阶段。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立足预习阶段的特点,采用多样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笔者在实施预习活动的时候,立足微课直观形象的特点,点燃学生自学兴趣,辅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新知,做好课堂学习准备,同时,潜移默化地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以“平移”为例,该节课教学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认知平移图形,了解平移的特点,能立足平移的特点,绘制出平移后的图形,潜移默化地发展空间观念。该内容,是以三年级学习的认识平移现象为基础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在实施课前预习活动的时候,联系三年级学习的知识,为学生录制了复习性的微课。在这个微课中,笔者不仅为学生呈现了一些平移图形,还对平移现象进行讲解。微课内容形象直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平移现象展开回忆。在学生回歸旧知的过程中,笔者同时在微课中,为学生展现了一些平移前后的图形,要求学生观察方格纸上的小船是如何移动的,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运动有哪些共同点或不同点。如此问题的设计,便于学生进一步地对平移进行探究。而且,这些问题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是具有难度的,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笔者在微课中,要求学生将新知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做好课堂互动准备。由此可以看出,在课前应用微课,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微视频的辅助下,进行自主学习,初步地建构新旧知识联系,打好课堂学习基础,还可以通过切身的体验自主学习活动,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为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做好准备。
此外,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学习主人,在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笔者还将搜集微课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用网搜集相关微课,在其他教师的讲解下,初步地建构对新知的认知。而且,在其他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教师的教学不足,从而提出意见,促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二、 课中:讲解新知
课堂教学一直都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很难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甚至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导致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理想。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尝试发挥微课,短小精悍、直观形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辅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一)利用微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积极的心理活动倾向,是学生有效体验数学教学活动的必备因素。分析小学生可以发现,他们在形象思维的影响下,对具体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投其所好,是教师实施数学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因此,笔者在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会借助微课,展示直观的图片或视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辅助学生透过图片或视频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获得数学学习满足感,为提升数学学习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仍以“平移”为例,该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体验生活的时候,学生随时随地地可以观察到平移现象。立足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割裂的教学不足,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要求。在此要求的指导下,笔者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之初,会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微课。导入环节的微课包括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如电梯的升降、学校大门的伸缩等。如此熟悉的生活现象,很容易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自主地提出其他平移现象,实现数学现象的丰富,同时还可以建构与预习环节储备的数学知识的联系,如此可以很容易地探寻到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平移展开探究。此外,在直观形象的生活现象的辅助下,学生可以初步地建立平移认知,为接下来深入地探寻平移特征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二)利用微课展现知识过程,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是对数学现象的高度概括,是具有抽象性的。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忽视数学知识形成特点,无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直接将教材中现成的结论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如此加重了学生的数学理解负担,同时也影响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微课的出现为突破数学的抽象性,提供了便利,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驱动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所在。尽管教材中直接给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部分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是难以对此公式建立深刻理解的。而且,抽象复杂的数学公式,很容易加重学生的数学理解负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针对该情况,在陶行知先生做中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将微课与实验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验的辅助下,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透过数学现象,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具体地,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初,笔者先利用微课为学生呈现了诸多的数学材料,驱动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分析可以选择、使用哪些才来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形式,围绕所选择的数学材料,借由数学学习经验,合作讨论实验操作方案。在学生合作交流之后,笔者则利用微课具体地展示实验操作过程,使学生通过观看,验证本组设计的方案是否科学,进而借由微课内容,弥补本组实验方案的不足。在完成实验方案之后,学生需要运用手中的材料,亲手操作,探寻、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学生探究之后,笔者还引导各个小组展现本组的讨论结果,在互动交流中,总结数学结论。如此,在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应用微课,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密度,使学生高度地集中注意力,进行数学思考和探究。而且,在微课的辅助下,学生还可以获取数学思考、探究思路,避免走进数学思维歧途,影响数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实施。此外,微课的使用,还大大地减轻了教师的数学教学负担,便于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指导,促进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 课后:总结复习
课后总结复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建构知识结构,建立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为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做好准备。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将解决问题作为总结复习的主要内容,机械地联系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现数学练习题,要求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影响了问题解决效率,同时备受打击,很容易失去数学学习兴趣。立足此情况,在组织复习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尝试应用微课,向学生展示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视觉作用下,梳理、总结课堂所学,完善基础知识。
以“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例,在组织这节课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利用实验操作的方式,将圆切割为不同的数量,将切合后的图形,拼凑起来,借此使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建立圆与长方形的关系,自主地迁移知识,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尽管如此演示,形象直观,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还是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如此出现数学学习遗漏,影响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深刻理解。面对此情况,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后,笔者利用微课将课堂上演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后自主下载、观看,继续经历课堂学习活动。在课后自主应用微课复习所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笔者还将鼓励他们结合微课内容,利用思维导图,将一个个知识点以框架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实现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罗列。在此次经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探寻基础知识,总结基础知识,建构完善的数学认知。
总之,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把握微时代的发展特点,灵活地应用微课,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实现自主学习,建立对新知识的感性认知,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在课堂上,体验微视频情境,产生探究兴趣,并经历数学知識的形成过程,获取数学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课后,继续观看微课,复习、总结课堂所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瑾.以“微”为媒,以“趣”相助:“微课”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60.
[2]房胜国.小微见著,丰富教学: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84.
[3]于鹏飞.分门别类 依曲定调:小学数学四种类型微课制作心得[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2):72-73.
[4]何淑仪.“微课”引进小学课堂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实验对比与评析:以小学数学第八册《四边形内角和》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8(10):29-31,41.
作者简介:崔若桐,江苏省徐州市,江苏徐州市解放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