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间万物都有所差异,良莠不齐,在一个班级中也是如此,有在思想学习等方面名列前茅者,就有落后者。班主任作为班级中的领导者,肩负着教育的重担更是主要的负责人,如何积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是班主任必不可少的工作。文章将从班主任视角,对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后进生的转化措施加以分析,帮助班级中的后进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取得长足进步。
关键词:班主任视角;小学后进生;转化思路
一、 引言
《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作为教师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战略主题的重点。后进生作为全体学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班主任着重教育的工作重点。
二、 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一)个人原因
班级中的部分学生学习意识较为薄弱,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不善于思考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逃避和退缩。长此以往,这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漏洞越来越大,成绩越来越跟不上,逐渐和同学拉开差距,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对教师和学习都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恶性循环,如果班主任放任,则会更加严重,一定要及时干预,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成绩。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任何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而后进生的现象与家庭情况有着一定的联系。有些学生的家长综合素质较低,也没有较高的学历,既不能辅导学生学习,同时对学生的教育方向也没有规划。还有一些家长,采用一味地逼迫甚至暴力手段督促学生学习,这样会给学生形成逆反心理,从而对学习毫无兴趣。
(三)教师原因
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有些班主任和各学科老师对优秀的学生和后进生的态度有非常大的区别。对优秀的同学提出表扬,对差生经常性的批评,甚至拿其打比方、作对比;对成绩好的学生犯的错误一带而过甚至视而不见,对后进生的错误则严厉惩罚,让其自我检讨。这样只会造成后进生的心理失衡,从而对老师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乐趣。
(四)社会原因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学生极易受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的影响,由于小学生目前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很容易误入歧途并沉迷其中,从而导致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例如,沉迷于网络游戏、不经思考使用查题软件等。短时间内这些问题不会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但是长时间如此,会使学生学习能力退化,思考能力减弱,逐渐沦为后进生,而班主任的适当引导,常观察、早发现,可以尽量地规避这个问题。
三、 后进生的心理特点
(一)自尊心易受到伤害
学生时期的儿童都具有较为强烈的自尊和荣誉感,但由于后进生本身具有的缺点较多,老师、同学甚至家长都对其没有足够的尊重,而这会造成其希望得到尊重却得不到的矛盾心理。作为班主任,要意识到这一点,必须要先和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并保持该有的尊重后进行谈话和教导,而不是粗暴的训斥、频繁的批评、不听解释的武断处理,否则会伤害后进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抵触情绪,心理矛盾更加尖锐。班主任应当努力与后进生平等相处,换位思考,不要形成师生间难以调节的尖锐矛盾,不然之后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措施都是无用之功。
(二)好胜心受到打击
每个人在学生时期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同学的羡慕与赞许,后进生也是如此。但后进生因为自身问题,在教师心中已经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在出现小问题时,也会被批评、指责,甚至是讽刺,而这严重地打击了后进生的好胜心。有的学生因为在学习落后得不到好胜心的满足,而去游戏中寻找满足感,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不良行为来“高人一等”,这样会使学生更加堕落,不论在学习和思想品德上都沦为后进生。班主任应当对后进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发掘其闪光点,对其不良行为加以制止,不仅要防止后进生将其他同学引入歧途、影响班风班纪,更要努力将其拉进正途,防止其发展成横行霸道,甚至为非作歹。
(三)上进心与意志力薄弱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后进生不是由于智力情况导致的,而是因为长期以来养成了学习态度懒散、上课不集中注意力、私下爱搞小动作、爱交头接耳、作业不独立认真完成的习惯造成的。后进生在无人监管督导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以上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和专注力,这就是意志力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上进的心,后进生也是如此。他們也有奋起直追,成绩提高的愿望,而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及时了解后进生的心理,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对其取得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出现问题时更要分析问题加以鼓励,逐渐恢复学生自信,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
四、 后进生转化措施
(一)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同学
小学生虽然在年龄上较小,但已经拥有一定心智,能够敏锐地发现教师对其态度的转变,对教师的言行举止非常在意,虽然有时候不表现,但一旦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后,会有激烈的反应,而这恰恰是当前班主任所忽视的。例如班级的座位问题,学习优异的同学坐在前几排,而后进生只能坐在最后一排,甚至是讲台边上、犄角旮旯,这样的位置分配是在潜意识中为学生贴上优等生、后进生的标签,是极其不妥的。作为班主任要尽力做到一视同仁,可以以身高为标准,通过座位轮换制度,让后进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公平对待,从而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情绪。
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问题,后进生更是不例外,有的人不喜欢学习,有的人刁蛮任性,有的人行为习惯不好,但作为教师,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从尊重理解每一个后进生开始,给他们表达自我的机会,对每一件小事做出公正平和的判断。例如,在班干部选取时,给予后进生上台表现的机会,并在同学的投票下委以重任。这样可让学生感受到“工作”的压力,在收获众多期待和信任后,将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交流中来,顺应自身成长之势,逐渐挖掘优点,养成自律学习的习惯。
所以,身为班主任,应当将后进生的转化作为教育工作中重点问题。在各种情况下,秉承公平公正之心,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这样后进生才能够发自内心的进行改变,全方位提升自身素养。
(二)严爱结合,给予期待
在对后进生的教导过程中,班主任对其只有关爱或严厉都是不可取的,只有严格与关爱相结合,才能改正后进生的问题,使其在德智方面得到提升。例如:小明同学活泼好动,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那么在对小明同学进行教导时,要发掘他身上的优点,比如体育成绩好、乐于帮助同学等,但同时也要指出他身上的问题,比如遇事缺乏思考、性格急躁易怒等。可以通过让他参加运动会重要项目、担任体育委员等方法,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从而不再抗拒老师为其指出的问题以及管理,约束他们的同时更是关爱他们。在思想工作被做通之后,行为习惯、学习态度都会有所转变。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般来说对该科目老师有好感时,会认真学习该科目,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攻克一切难关;对于不喜欢的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则是不认真听讲,甚至不完成作业。此时班主任应当对学生进行深刻了解,用爱去感染后进生,通过言语和实际行动改善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捣乱等问题给予适当的批评,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对自身的益处,改正学习态度。从任课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帮助和劝解,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后进生重新获得学习乐趣。
这样严爱结合的教育方法,对后进生既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也没有无畏的放纵,尽管这样的教育方法对班主任来说过程较为复杂与漫长,但是能够给后进生带来从内到外的转化,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培养自控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多方联系,共同成长
上文已经提到,后进生的形成与自身、家庭、教师、社会都有紧密的联系。身为班主任,在学校可以与后进生需要补差科目的教师进行联系,通过培养良好的教学关系、课下问题讲解、知识巩固提升等方面,对后进生成绩的提高做好铺垫。
当学生离开学校后,教师也应当与学生家长联系,深入学生家庭,利用家校互动平台、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制定后进生的转化计划。在与家长联系过程中,要做到和家长处于同一战线,站到学生角度去解决问题,进行良好沟通,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出规划,从家校两方面促进后进生进步。
当然,班主任更要与后进生的朋友、同学进行谈话。了解后进生的优点、现况、困境等,从而及时发现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以及问题源头。比如该后进生最近是否沉迷于某种游戏、追新某部小说或电视剧、甚至是家庭成员间是否出現矛盾等问题。深入后进生内心,从各个角度为其解决问题,积极对其进行鼓励,在精神方面给予正确的疏解和引导,理解与支持,帮助后进生进行转化。也可以请后进生的同学与其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和讲解教导,使后进生逐渐掌握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为转化奠定较为良好的基础的同时,心理上也更易接受。
信息化社会学生受到外界影响的可能性较大,班主任应当从教师、家庭、环境等多个因素进行考虑,以多种方式挖掘后进生的潜力,从而使后进生走入正途,找回学习兴趣,进行积极转化。
五、 结束语
后进生的转化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这项工作内容较为复杂,历时较为漫长,这需要班主任以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并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班主任应与任课教师、家长、学校、同学共同对后进生进行帮助,从后进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关爱、教育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使后进生能够顺利进行转化,感受学习的乐趣,迎来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邓佳玉.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德育渗透策略初探[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594-598.
[2]曾少媚.小学班主任育人工作中的后进生转化策略探析[J].教育观察,2020,9(11):67-68.
[3]汪杨.小学班级管理中后进生的有效转化策略[J].求知导刊,2020(12):16-17.
[4]李珍.小学班主任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华夏教师,2019(9):89.
作者简介:张倩茹,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增城区茘城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