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小学语文科目作为学生成长阶段的重要课程,颇受家庭和学校的关注。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不仅对学生的语文成绩产生重要影响,还会对其他学科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内化起到促进作用,也是人一生汲取精神力量、丰富知识体系、增长个人见闻的重要方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对此进行分析,并论述新理念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当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健康发展、终身发展为目标。新教学理念的重点在于,通过语文教育过程和知识体系的搭建,健全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将语文思想和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性格的实现。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从而加深语文学习的深度,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根据各阶段学生特点不同,有差异化地采取各种教学策略,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一、 新理念下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知识面
有统计表明,小学语文教材共360多篇课文,累计超过15万字。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对语文教材内容研读的精细程度,还能在此基础上扩展阅读范围,增加学习主题的多样性和体裁的丰富性,使学生语文知识体系更加丰富,认知水平不断提高。通过知识汲取过程,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与此同时,知识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社会,不断坚定个人的正确立场,抵抗外界诱惑。
(二)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速度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成就感和知识获取的满足感。一方面,学生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在短暂时间内汲取更多的文本内容;另一方面,这些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将文本内容转化为个人的心得感悟和精神力量,从而对个人的性格和品质产生积极影响。通过阅读质量的提升,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精神力量。
(三)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开展阅读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增加对阅读的重视,以兴趣为老师,学生可以对文本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对文章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有所了解。从语文阅读学习中,逐步渗透历史、社会学的内容,阅读质量可以获得大幅度地提升。阅读带来的力量甚至可以延伸到其他学科当中,促使学生在各科学习中加大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主体性体现不足
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应当表现为学生的阅读感受重视,根据阅读理解程度差异,获得有针对性的个性辅导。教师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者、倾听者,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想象力。而在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节奏由教师把握,按照教学进度要求进行讲解,不仅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差异,也不注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学生的阅读层次浅显,只局限于解决生字词、了解文本故事,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背景知识了解不深,阅读质量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开展广泛阅读,汲取知识,丰富精神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阅读的目的在于丰富自己,而非取悦他人。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部分语文教师过多地追求写作技巧和遣词造句,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显然是本末倒置。究其根本,是源于师本位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阅读体验无暇顾及。
(三)学生思考不深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将阅读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文本内容也失去其吸引力,降低了学生对阅读的热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阅读产生不耐烦、不深入的情绪状态。深入探究的缺失,使学生养成浅显的思考习惯,无法对教材及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思维狭隘,对身心成长和价值观念养成起到负面作用。学生在语文学习和阅读方面的依赖性增强,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四)与语文其他模块的联系不强
在很多语文课程设计当中,教师的阅读教学备课没有联系写作模块,对其他学科的涉及程度也不深。但语文作为文学艺术的课程,还承载了很多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教师如果孤立地进行语文教学,学生便不能够深入体会文章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因此文章的精神内涵也不能够很好地感染学生。除此之外,让学生仅阅读而丢掉写作,失去了价值观输出的过程,不利于学生系统思考能力的形成。
三、 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教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将科学的阅读方法应用于语文阅读过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语文学习效果。三段式的阅读策略是学生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手段,其主要思想是指通过“通读”“熟读”和“精读”三个阶段,对全文内容迅速掌握。学生用一至三分钟快速阅读全文,筛选生字词;再用三至五分钟的熟读时间深入研读文本内容,争取掌握大致脉络;最后在精读的五至十分钟内,探究文章的深刻立意,形成批判性的思考并努力寻找答案。
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阅读。在通读阶段,要求学生挑选出自己不熟悉的生字,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粗细”“尾头”等反义词组。在熟读的阶段,要求学生掌握主体部分的大致内容,能够回答出“文中描述的是哪里?”“描述的有哪些人?”“这些人在干什么”。在精读部分,引导学生体会民族小学的独特魅力,感受学生的可爱,鼓励学生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奋发努力,追求上進。
(二)补充阅读资源,拓宽视野
阅读资源的来源有多种渠道,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选择。有些发达地区学生具备上网设备条件,教师可以引入优质的电子图书资源;而有些贫困地区的学生家庭条件差异大,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学校图书馆藏书,引导学生充分阅读,避免造成学生的心理落差和尴尬境遇。
补充阅读资源要经过精心筛选,按照特定的主题和精神内涵,或是情感表达,选择不同角度的文章进行科学的搭配。因此,在文章群体的选择上,应当首先确定适合学生当前阶段的合理主题,在语言形式、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选择,尽可能地使学生对同一主题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全方位体会。教师还要注重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保证在阅读过程当中实现有序的拓展,具体可以采用先分析主题,然后进行快速的文章浏览,并进行总结归纳,对精彩之处进行评析。最后回归主题进行再思考,实现主题的升华。
(三)鼓励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并开展美育教育
我国教育环境中,学生普遍缺失对权威的质疑能力。学生通常对教师的权威性缺乏批判性思考,这对其今后的行为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避免因为宣扬过多的自身观念,而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能力。鼓励学生自己通读、精读课文后,主动思考和琢磨作者的内心情感和精神追求。避免教师做深入剖析后,使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观点。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积累文本内容中有深意、且描述优美的句子,组织学生积极地深入思考,让学生发现语文艺术之美。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分享美的感受。通过将语文阅读和美育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全方位发展。
(四)精心布置引导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要想达到较深的层次,需要具备专业方法和技能。教师精心布置引导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采取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不仅包括文本内容的表达,还包括不同体裁的表现形式。因此,教师要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设置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同一主题下,发现不同文章之间的联系和异同。以问题为指导,迅速捕捉文章重点信息,领悟文章核心观点,深入解读和思考。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自我思考逐步拓展到小组交流,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探究,综合体会更多的不同角度解读,实现思维碰撞,迸发出更多的思想感悟。引导学生开展探究的过程,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能力。
比如《灰雀》一课,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导学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时有所思考。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文章的描写对象并非主要写人,那主要写了什么?”“在公园里,列宁看到了大树上的什么?”“三只灰雀是什么样子的?”“你如何体会到列宁对他们的喜爱?”等。一系列的引导问题,吸引着学生从描写对象到思想感情逐步深入体会,不仅鉴赏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还能够于细微之处体会作者的心理情感。
(五)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阅读只是语文能力的其中之一,还包括听、说、写等其他方面。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将阅读和其他技能相结合,进行综合锻炼。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当中积累的好词佳句及优美素材进行朗诵,或者将其作为素材进行书法练习,还可以在学生展开一系列阅读之后,按照既定主题写观后感,抒发学习感悟和心得。既是对文本知识和思想感情的再一次归纳梳理,也是学生锻炼写作能力的一次机会。通过全方位的语文练习,实现各个技能模块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亡羊补牢》是一个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文本内容进行书法练习、分角色扮演或朗诵,还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仔细体会后,写一篇读后感。让学生将思想感悟和启发进行归纳总结,深刻领悟“只要人认真改错,就不算晚”的寓意。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及时弥补过错的例子,甚至也有很多至今未曾弥补的遗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并将其梳理写进读后感当中,将语文阅读学习变得更加丰富。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应当对当前班级实际教学问题开展分析,进而采取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从组织形式到阅读内容全方位设计,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养成深入思考、批判思考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丽雯.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7):37.
[2]馬会国.新理念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新课程导学,2020(15):77.
作者简介:
李小梅,甘肃省天水市,甘肃省甘谷县金山镇金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