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结合当代社会现状,从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着手,初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深入地阐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点明了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与高效的语文学科知识传授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策略探究
新课改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具有健康心理素养的学生,才能将所学知识吸收成为自己的思想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素养的知识和重要性,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高与低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高与低,以及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渗透和加强。
(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创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必须高度重视人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也相继产生。如青少年犯罪数量的上升、学生之间打架斗殴的现象,大多是社会带来的问题。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書《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时代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应该不断提升,然而,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优势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弊端,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能结合教材内容,在课本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适当地融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实践,磨炼学生的意志力,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其中,“健康生活”作为其中一项素养,要求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由此提升了一个重要的台阶,它不是一门课外教育,而是应该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的重要的课内教育。当今教育体制之下,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够重视,教育方法手段单一、传统。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小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有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方能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祖国栋梁。
(三)响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旨在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语文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现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着实不容乐观,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度重视,学校也能借助学科教学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但是,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能力尚有欠缺,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尚不明确,虽然都会有些渗透,但方法相对传统和单一,方式也不够灵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很多语文教师自身的能力有限、渗透手段和方法单一,无法充分利用语言优势对学生进行有效心理健康教育,而只是将可渗透的心理健康知识点简单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所以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究
基于上述笔者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我们需要进一步总结出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心理的策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教学策略与方法,不断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一)树立教师模范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师者,人之模范也。”一个好老师,将对学生产生莫大的积极影响,尤其在心理健康方面。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能树立好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文本内容、语文教师精准的用词、生动形象的语言、课堂上情感细腻的表达,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和影响着学生。例如,在教学《我不能失信》这一课的时候,笔者就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文章中的宋庆龄小小年纪却表现出了高于自身年龄的诚信与担当,当她得知自己将要去伯伯家看喜欢的鸽子时却没忘记自己对别人的承诺,正所谓“一诺千金”,小小的宋庆龄对于诚信十分重视。“人无信不立”,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老师可以借助文本中丰富的内容,通过设计有缓有急、张弛有度的课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课堂上,老师还应适时引导学生列举出自己或身边有关诚实守信的例子,也可以谈一谈从课外书上看到的相似的故事,并从中谈收获、谈感受,使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类似于这样的文本是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蓝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好模范作用,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为更快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认真发掘语文教材内涵,切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落在实践中形成,但教师的导向教育作用不容小觑,这就对教师关于教材的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当中隐藏的许多可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认真研读,体会其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并以合理的方式将其与小学语文课堂进行完美融合,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这些优秀的课文,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导向,在引导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就带领学生认真分析课文中慢性子裁缝的性格和急性子顾客的性格,并总结出故事中矛盾引发的趣味性,让学生认真品读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分析自己的性情如何,是比较暴躁的,还是比较平和的。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并且详细地给小学生进行讲解,在学生理解接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三)灵活设计语文个性课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比学科教育难度更大,所以,语文教师需要不断优化语文课堂,灵活设计语文课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知识点进行融合。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化的语文课堂、多媒体的语文课堂以及生动的实践化的语文课堂等,让学生在多样的教学形式下进行语文学科知识学习,进而在学习中不断陶冶情操,提升个性心理品质。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断优化学生的个性特征,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例如,在讲解《荷花》这一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荷花的图片与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荷花的美丽,然后带着这份期待与好奇的心情去学习本篇文章。此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能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要灵活设计语文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提升的语文学习氛围,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挖掘文本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课文的美学价值和阅读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自我感知中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构建起自己正确的三观,激發审美情趣,提升良好心理品质。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设计与健康心理品质的提升进行融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加深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认真发掘语文教材内涵,灵活设计语文个性课堂,切实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内在修养和思想品质,让学生真正做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傅小兰,张侃,陈雪峰,等.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R].2014.03.3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杨文忠,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朝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