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

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

摘 要: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年轻一代的光荣使命。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政策的贯彻实施,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文章围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教学策略展开全面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策略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尤其对初中语文来说,教材当中所收录的古诗词不仅在架构组成方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诗词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也得到切实体现。因此,在实践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应当冲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瓶颈,运用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帮助学生了解和走近璀璨生辉的传统文化,以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 引入诗词背景,感悟诗人情怀

古诗词或大气磅礴,或精雕细琢,或云淡风轻,或踌躇满志,与小学古诗词相比,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其意更深,其境更远,诗人所表达的个人情感也更加复杂。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这一璀璨的传统诗词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结,教师在讲述古诗词释义之前,可以先介绍古诗词的创作背景,然后逐步深入,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创作诗词时的真实心理,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古诗词的意境当中。

以曹操创作的《观沧海》为例,全诗内容如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从全诗的文字架构看,彰显出大气磅礴之势。为了更加深入地挖掘这首诗的内涵,读懂曹操创作这首诗的初衷与真情实感,教师首先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向学生交代清楚。

这首诗是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至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时兴起而作。这首诗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后来,曹操也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当学生了解了诗词的创作背景后,能够快速融入真实的诗词意境当中。与此同时,对我国传统的古诗词文化也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为继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传统诗词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运用类比手法,探寻共性关系

类比手法就是对同一类别或者创作风格相近的古诗词进行横向比对,并找出类比对象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提取出古诗词的共性点,学生可以围绕共性点展开讨论,形成个人的独立观点。这种方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也能够将学生与古诗词融为一体,对深入了解古诗词内涵,掌握更多的诗词知识将大有帮助。

以唐朝诗人杜甫创作的《江南逢李龟年》与李白创作的《峨眉山月歌》为例,《江南逢李龟年》的全诗内容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峨眉山月歌》的全诗内容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两首诗从题目上看并无直接关联,但是,诗词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学生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点,《江南逢李龟年》主要体现在对人的依依不舍方面,而《峨眉山月歌》主要体现在对景的恋恋不舍的情节,两首诗紧紧围绕着“情感”这条主线展开,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引发情感共鸣,进而被两位诗人内心深处隐藏的真情实感而深深打动。当学生找到两首诗的情感主线后,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大家分享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抓住古诗词的核心点,并逐渐对诗词这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 借助视频影像,融入诗词意境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历代文人墨客都热衷于诗词这种简单精练的创作风格,常常运用这种方式抒发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因此,从传承下来的多如繁星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多数古诗词都是一种真实情感的宣泄与表达,而且也能够影射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状况。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词含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古诗词当中描写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但能够产生视觉冲击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与古诗词的真实意境亲密接触。

以唐朝诗人崔颢创作的《黄鹤楼》为例,这首诗的全文内容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主要描写了过去的仙人已经乘鹤而去,现在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千百年来,黄鹤不曾归来,只有悠悠的白云在空中飘荡。在阳光的照耀下,汉阳的樹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碧连天,天色已晚,此时眺望远方,我的故乡在哪里?眼前只有一片雾霭笼罩在江面之上,不禁让人的心里泛起点点思乡之愁。当教师讲述完诗词的大致含义后,可以将黄鹤楼的真实场景展现在投影屏幕上面,学生看到黄鹤楼这一景观时,内心深处会升腾起无限的忧伤,而这种感受恰恰与诗人的思乡之情耦合到一起,并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诗词场景当中。接下来,教师可以逐字逐句对黄鹤楼这首诗进行精讲,并将有关于黄鹤楼的故事与学生一起分享,这样更利于快速吸收古诗词知识。

四、 主题辩论活动,精解诗词寓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性思维已经日渐成熟,分析判断问题能够有理有据、有板有眼,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开展主题辩论活动,辩论主题主要围绕一首诗词的两个对立面寓意展开。首先将学生划分正方反方两个辩论小组,在辩论过程中,在每一个小组当中选择一名学生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立场,然后由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与辩论,并比较一下哪一个小组的论据更加充分,论点更加鲜明,论断更具权威性。

以魏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饮酒·其五》为例,诗词的全文内容如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的第一句就容易给学生造成歧义,因此,教师应当从中提取主辩论主题,即诗人陶渊明的居所与悠然见南山的心境是否相符。正方辩论的主题是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与居所位置无关。而反方辩论的主题是这种心境与居所位置密切相关。当辩论小组接收到教师设置的辩论主题后,首先可以进行组内讨论,然后集思广益,收集大家的想法与看法,再由一名学生代表负责作答。比如正方的辩论言辞时:“从这首诗的前半段就可以看出,陶渊明已经身处闹世,但是,它的内心深处存在远大的理想抱负,即便外面声音吵杂,而陶渊明却丝毫未受到干扰,这就居于闹市而心自净的道理。”反方的辩论言辞时:“诗词的第一句就阐明了诗人的住处车水马龙,一片繁荣之势,但是第二句却又出现了僻静的字样,很显然,这两大因素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可以说,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与居所位置有着必然联系,即便是圣人也无法摆脱这一束缚。”当双方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将辩论的音频再次播放出来,然后由其他同学对辩论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点评,最后,由教师向学生讲述这首诗词所蕴含的真正意味。即诗人陶渊明的内心深处始终向往安静的田园生活,实际上这与居所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联系。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快速确定辩论活动的论点、论据,这就相当于对古诗词内容已经进行了深入辨析和解读,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运用能力以及传承和发扬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动作用。

五、 培养阅读习惯,标注诗词重点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由于初中学生的天赋与学习能力的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甚至无法顺利读出古诗词内容,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还经常出现错误字,以至于闹出不少笑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课堂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将要学习的古诗词内容,利用互联网平台事先搜索出诗词的要点与释义,然后结合诗词的真实情境与内容,将重点词句予以标注,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研究,以此提高个人的诗词鉴赏能力。

以杜甫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这首诗词是诗人杜甫的经典传世之作,也是传统诗词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是,这首诗的篇幅较长,每一句诗的释义难于理解,这就给古诗词学习制造一道障碍,为了突破这道障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将不懂的字词圈记出来,如果课堂剩余时间足够,教师可以特意加设课堂解疑释惑环节,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古诗词难点知识。比如有一句诗写道:“高者挂罥长林梢”,这里的“挂罥”是什么意思,当学生作完标记后,教师应当及时予以解答,结合这句诗的内容,“挂罥”的意思是指高高的树梢,而本句诗词的释义则是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之上。再比如“娇儿恶卧踏里裂”这句诗的释义是什么,如果单独理解的话,“踏”这个字是核心。只有懂得“踏”的意思,这句诗的释义也会迎刃而解。即:“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从这句诗的释义可以看出,当时孩子眼睛里的世界还是一片太平,但是把被子蹬破则暗喻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动荡不安的格局,这种从微观向宏观过渡的创作手法,也是当代文人需要借鉴的传统文化精髓。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类型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学习兴趣也将成倍增长。

六、 结束语

学习和接纳传统文化是确保我国的五千年文明能够延续下去,因此,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应当深知责任重大、使命重大,进而将爱国情感与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融入古诗词的学习当中,并在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我国的传统诗词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传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语文课内外,2020(18):297.

[2]田银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5):91.

[3]朱水平.关联与对比:统整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J].语文建设,2020(8):34-38.

作者簡介:张风莉,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55252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