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老师都自觉改变教学方法,实现了由内容分析向语言学习的重大变革。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老师认识上出现偏差,课堂走入了误区,出现了一些“唯语用”“浅语用”等教学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位,教学理念难免陈旧,教学过程的把握难免偏颇。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策略;语言文字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老师都自觉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将听、说、读、写的训练作为重点,在课中实现了由内容分析向语言学习的重大变革。但是我们也看到,对于教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训练点多而杂,有的老师则脱离实际,训练浮于表面,于是,课堂走入了误区,出现了一些“唯语用”“浅语用”等教学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位,教学理念难免陈旧,教学过程的把握难免偏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 文本解读——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实效的根本
我省特级教师刘仁增老师多次到校开展培训工作。每次培训,他常常会拿出一篇教材,现场指导文本解读。比如挖掘教材中隐藏着的语言训练点,并根据学段目标及单元目标进行选择。思考本课教学各个环节采用的教学方法,各个语言点如何落实训练目标、某个阅读环节的设计流程等。刘老师明确告诉大家,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文本解读。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解读,是上好语用教学课的基本保证。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释,同时对每一册每一单元的各个知识模块的沟通和整合都有具体安排。部编版教材与课标相呼应,每个单元导读、课中的泡泡提示、课后的练习、园地里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板块、本组教材的结构体系等都结合语文素养渗透相关训练重点及策略,都是我们要解读的内容。比如低年级阅读核心素养培养,一年级上册的要求是找出文中明显的信息,学习借助图画阅读课文。我们处理教材时,就会有意识地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到了下学期,训练目标提高了,前面的“学习”没有了。发展为借助图画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那么,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就少了随意性,训练重心就更有指向性。只有教師和教材用心对话,才能准确领会编者意图,从而确定准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科学且高效。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阅读教学策略的选取也是极为重要的,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阅读教学策略的选择应立足学生学情,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实效性,指向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整体把握教材,领会谋篇布局中,梯度引领学生从语言出发带动内容理解,在理解运用中再次学习语言,让语文课真正回归语文。
二、 培养语感——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实效的关键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学的核心要义就是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语言情境中,言语经验的习得和言语方法的掌握。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就是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一)重视朗读 培养语感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学段目标。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朗读无疑是他们获得阅读体验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朗读,学生能直接触摸语言,同时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味语言,这无疑释放了孩子的天性,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朗读中去,在获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低年级朗读训练以激发兴趣为主,在教学中如果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创设情境,诸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角色扮演、音乐欣赏、观光采访等,则使学生易于朗读、乐于朗读。
案例:一下《荷叶圆圆》
师:(白板出示荷叶图片)你们看,谁来了?快跟它打个招呼吧!小水珠在干什么?
生:它在跟荷叶姐姐玩游戏呢!
生:荷叶好大啊,小水珠在欣赏四周的美景。
师:周围的景色真美,小水珠还会怎么做,我请你读读课文中的句子?(相机出示句子)
(指名生读,生读得很流利)
师:嗯,文从字顺,读得真流利。谁也想读?
(出示满池的荷花,晶莹的水珠)
生:哇!(惊叹)
师:(双手合掌放在脸颊边,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动作)微风吹来,荷叶轻轻地晃动着身子,荷叶上的小水珠眨着亮晶晶的眼。(指着一名学生,哇!这颗小水珠眨着大大的眼睛,眼睛真亮。这颗小水滴也在调皮地眨着眨呢,我看到整池的小水珠都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师:(相机采访)小水珠,躺在荷叶上,你有什么感觉?
生1:我觉得舒服极了。就像妈妈抱我一样。
师: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多舒服呀,请你舒舒服服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2:我舒服得都快睡着了。
师:看来你是颗快乐的小水珠,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师:多么快乐多么可爱的小水珠呀,我们也一边想象一边美美地读一读。(生放声朗读)
片段中老师从激发朗读兴趣出发,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辅助,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和动作一步步带领学生融入朗读中,从画面理解到情境感悟,从角色体验到想象表达,层层递进,调动孩子的情感体验,给孩子新鲜美好的朗读体验。使得课堂成为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文本间互动的过程,课堂也变得灵动起来,富有浓浓的语文味。
(二)品词析句 积累语言
低年级教材文质兼美,语言生动活泼,句式结构鲜明,是学生落实语言实践的重要渠道。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或已有经验,通过比较、朗读、推测、想象、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词句,积累语言。
案例:一上《树和喜鹊》
师:读了一二两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树和喜鹊?
生:这是很孤单的树和喜鹊。
师:(出示词卡)什么是“孤单”?
生:孤单就是没有朋友,只有自己一个人玩。
生:孤单就是单独一个人。
师:说的真好,孤单就是单独一人,你们有过孤单的经历吗?跟大家分享分享。
生:有一次周末,爸爸妈妈上班了,只有我一个人在家,我感觉很孤单。(师追问你感觉怎么样?)很不快乐。
生:有时候,没人陪我玩,我很孤单。我觉得很寂寞,很无聊。
生:有一回,我和好朋友吵架了,那天我自己走回家,我觉得很孤单,很不开心。
师:嗯,没有了朋友,你感到很不开心。
师:像这样寂寞、无聊、不开心的心情都是谁带来的?(孤单)是啊,这种感觉真不好受。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词(孤单)。
师:那你们又从哪里感受到树和喜鹊很孤单的?快到课文中找找吧,把能让你感受到孤单的词语圈出来。
生: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它们都有一。
师:哦!你关注到了数量词,它们都只有一个,多孤单呀!带着孤单的感受,请你读读这句话。(出示词串,指导读好一字变调)
师:你还找到了哪些词句。
生:这个句子中出现三个只有。只有就是仅仅有这些,其他什么也没有。
师:请你把这三个词语送进词串中去。只有一棵树,只有一个鸟窝、只有一只喜鹊,读读看,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树和喜鹊好孤单好可怜哦。
师:想象一下,平时,这一棵树、一只鸟是怎样生活的。
生: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喜鹊孤零零地待在鸟窝里,一个朋友也没有。
生:夜晚,天黑了,小树和小喜鹊只能自己一个人静静地进入梦乡,梦里它们有了很多朋友。
师:你真有体会。这是多么孤单的树和喜鹊呀!做梦都想着有朋友陪伴啊,把你的感受送进课文中读一读吧。
师:刚才我们联系上文,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词,理解了“孤单”的意思。那么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
(指名生读,评价)
片段中老师对“孤单”的训练比较扎实,老师先引导学生借助字面意思,初步感受“孤单”,然后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中,理解“孤单”的心情,与文中的树和喜鹊产生共鸣。然后联系上下文,透过“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只有……只有……只有……”,在具体语境中,品词析句,反复推敲,想象画面,树和喜鹊的“孤单”就跃然纸上。这样,“孤单”一詞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不是一个抽象枯燥的符号了,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画面和场景,在学生的品味中,一份浓浓的对树和喜鹊的关爱在课堂弥漫开来,这样的词语理解和积累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三)迁移运用提高言语能力
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说与写。课后的迁移训练不应敷衍了事。而应牵引着学生行走于语言文字之中,着眼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并在课堂实践中加以实施。
以二上第一单元《我是什么》为例,课文中典型的句式“ ,人们管我叫 ”出现了多次,这就是我们要训练的重点,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要对其做细节处理。教学中,在学习“云”时,可以将穿着不同颜色(白、黑、红)的云,也学着运用这个的句式分开表达出来,这样既巩固了语言,又帮助学生明白了原来云还有白云、黑云、朝霞、晚霞之分,突出了科学小品文的特点。当我们理解全文,再让学生用句式表达水的不同形态时,学生很自然地进行运用了。如此从语言切入,理解语言内容,又回到语言运用上,学生真正获得言语表达的能力。
三、 反思教学——今后课堂教学训练实效的延伸
由于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都是智慧火花碰撞的过程,教学过程有得有失,是很正常的。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就稍纵即逝,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能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及时记录成功体验,反思不足之处,设计改进策略,这是保证今后课堂语言文字训练实效性的延伸。
总之,语文课堂如果着意于文本解读,着力于语言的训练,那么课堂的语言文字训练实效性就有了保障,最终也必然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仁增.重塑语用品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程赛容,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