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当前课堂教学中,立足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最大发展显得日益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及家长的迫切需求。文章聚焦新课标视野,从课堂讲授、课后辅导、英语活动以及作业布置四个维度展开,探讨高中英语差异教学的实践与应用,旨在提高课堂有效性,促进班级学生的充分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差异教学
一、 引言
随着新课标对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迫切要求,以及大众对人才培养观念的更迭,实施差异化的课内外教学已经成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一方面,学生能在差异化的教学环境中体验到学习的动机与成就感;另一方面,教师也能通过差异教学提升课堂效率。将差异教学置于新课标视野下的研究相对欠缺,一些教学策略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来源。因此,将差异教学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 高中英语差异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
1983年,著名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多元智能理论将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或创造出某个社会重视的产品的能力,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进行组合,使得个体的智能各有差异。华国栋教授在《差异教学论》中指出,在集体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且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保障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除了个体智能的差别,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和风格也会影响其对知识的习得。高中生在心理上处于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阶段,在学习能力上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对学生群体加以分析,针对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力求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三、 新课标视野下差异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一)改变课堂讲授,提高学习积极性
1. 创设情境,提升学困生信心
新课标要求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以牛津高中英语M8U1 Appreciating literature为例,以情境教学、合作教学和发现教学为抓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
学困生由于基础弱、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很少主动提问或思考。课文围绕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展开,设问如下:Which literary book do you like best? Can you tell us more about it?通过创设连续设问的情境,初步调动学生兴趣。接着,笔者在黑板上写下培根关于阅读的名言: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让学生猜测三个形容词的含义,许多学生积极思考后给出了不错的翻译,比如一位基础薄弱的学生,思考后能说出“阅读使人充实,讨论使人熟练,写作使人严谨”这样的句子。通过创设文化语境进行课堂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浸润英语文化。
2. 開展合作学习,助力中等生表达
中等生在班级中占比最大,往往存在自我效能感较低,竞争意识缺乏的特点。为了激发这一群体的潜力,笔者挑选六位学习能力突出的同学担任评委,再将班级随机分成六组,围绕课文中What it really means to be a gentleman?展开探究,每人给出至少两条建议,最后派代表进行英文总结陈词,由评委打分决出优胜组。通过合作与竞争学习,不仅能调动大部分中等生的积极性,还能帮助他们克服惰性心理,自信地表达观点。
3. 探究发现学习,启发学优生思维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课堂教学中,辩论是实施发现教学的有效途径,考虑到英文辩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比较适合学优生。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课本以外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对文中的主题句Wealth does not buy happiness and that friend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a fancy education.展开探究,确定正方辩题:Wealth can bring happiness,反方辩题:Wealth cannot bring happiness.立题贴近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助于写作的思维训练。
(二)完善课后辅导,助力重难点突破
1. 实施个别与集体辅导
课后辅导是课堂讲授的必要延伸,也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课后辅导的形式与内容。
首先,笔者利用班主任优势,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班内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情况,对于课堂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利用课间自由活动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为提高辅导效率,可以一次集中有相同问题的几个学生,这需要教师提前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合理分层,这种个别辅导方式比较适合结构性知识的讲解,如语法规则等。其次,解题技巧的讲授适合对全班进行集体辅导,笔者通常利用课堂前五分钟,对阅读技巧、写作技巧等展开集体辅导,也可以对上一节课的难点或者作业中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巩固。比如,就阅读技巧而言,结合作业中出现的具体例子,向学生强调找证据的原则,所有的推断必须基于文本,切忌根据主观臆断和生活经验“凭感觉”做题。
2. 开展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也是开展校外辅导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家长希望参与孩子的学习规划。基于对家长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的了解,笔者选取部分学困生,让其家长适时地参与孩子的英语学习,如基础词汇的识记。班级有一位学生的母亲是一位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笔者与家长进行了密切沟通,对如何辅导孩子识记单词给出建议,并请家长做好监督。半学期下来,学生的词汇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当然,家校合作存在其局限性,但是它越来越成为当下教育教学的一种趋势。
3. 借力线上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线上教育的推广旨在给孩子提供有效的课外辅导,经过合理利用,线上教育可以成为差异教学的有效补充。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需课程,师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课后答疑。
线上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后学习方式,应该得到更多教师、学生及家长的重视。能否利用好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习习惯优异的学生往往能够根据自身实际利用好线上教学平台。当前广泛开展的线上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为终身学习提供了一个视角,家庭和学校需要一起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利用优质线上资源,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发展、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三)创新英语活动,树立跨文化意识
新课标明确提出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师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创新性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着力提升学生学用能力,树立跨文化交流意识。
笔者所在的学校从班级到年级分别开展了spelling bee英语拼词大赛。比赛形式教师读词汇,学生抽签决定上场顺序,并在规定时间内准确拼出该单词,优胜劣汰,决出优胜者。为了在活动中实施差异教学,笔者紧扣教材,并拓展高考高频词汇,设计了三套不同难度的词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符合实际能力的词汇参与比赛。一方面能調动学困生识记词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兼顾学优生。实践证明,这种兼具趣味性与观赏性的词汇竞赛形式能够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英语拼写能力。此外,借鉴源于美国本土家喻户晓的英文拼字竞赛活动,能够给学生营造跨文化交流的环境,使学生得到一定的跨文化熏陶。
(四)优化作业布置,体现分层教学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做好英语学习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要求教师优化传统作业布置,突出实践性、效率性、创新性。教师应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和思考英语作业的意义与作用,重新设计英语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作业布置的目的并提高作业布置的效果。
以本市期末卷评讲的词汇部分为例,笔者设计了三种梯度的课后巩固作业。对于学困生,重在学习理解,要求学生按照动词、形容词、名词等不同词性进行词汇整理,各词汇要正确发音拼写并准确理解含义。对于中等生,作业的指导思想是应用实践,除了掌握词汇的基本含义,要求学生进一步按照义近词、形近词、一词多义等类别进行归纳,并掌握其用法,比如义近词evident, explicit; effective, efficient等。在多层次的学习活动中巩固新知,促进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对于学优生,着重进行知识的迁移创新,要能够综合运用语言技能,熟练掌握词汇在新语境中的应用,并能联想其高频考点。
优化分层布置作业要求教师考虑班级学生差异化的学习特点与能力,利用课程资源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创新作业内容与形式。
四、 结语
新课标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积极进行差异教学的实践探索,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教师应努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差异化教学策略,立足实践,改变课堂讲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完善课后辅导,助力学生重难点突破;创新英语活动,树立学生跨文化意识;优化作业布置,体现分层教学目的。实施差异化教学,需要实实在在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着力提升其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浩峰.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英语教师,2015(15).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1.
[3]王玉宇.新课标下高中英语作业布置及评价[J].英语广场,2011(5).
作者简介:
池昀瑜,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