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无论是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建构,还是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都离不开有效教学。有效的新知呈现、有效的课堂练习以及有效的课后复习等,都是有效教学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新知呈现过于抽象,课堂练习过于枯燥以及课后复习过于琐碎等,则是高中政治低效教学的一些具体表现。文章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围绕“依托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政治知识具象化;优化教学方法,将枯燥的政治学习趣味化以及巧用思维导图,将琐碎的政治知识系统化”三个方面,例谈一些高中政治有效的教學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相对于无效教学而言的,是以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为基本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既是建构高效课堂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推手与沃土。聚焦一些高中政治课堂,各种低效现象屡见不鲜,诸如,教师自始至终无法将抽象的政治知识具象化、将枯燥的政治学习趣味化以及将琐碎的政治知识系统化等。
鉴于此,为了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全面实施有效教学,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将抽象的政治知识具象化,将枯燥的政治学习趣味化以及将琐碎的政治知识系统化。而这些,正就是高中政治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下面笔者将依据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一些有效教学的典型案例,详细论述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策略。
一、 依托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政治知识具象化
尽管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抽象的,但是,这些抽象的政治知识与具象的实际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为了让学生更为精准地理解抽象的政治知识,教师可以巧妙地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政治知识具象化。
(一)以信息技术为支架,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
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是展示抽象政治知识的一种基本路径。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以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种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与此同时,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也正就是教师展示抽象政治知识的一扇窗口。
“伟大的改革开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一部分内容。对于“改革开放”,学生或许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改革开放”之“伟大”,大部分学生不甚了解。或者说,“伟大的改革开放”,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为了将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
在这段教学情景中,有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华丽蜕变”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的深圳,有从负担沉重的全国“后卫”一跃变成全国“前锋”的上海,有从破旧不堪的“堵城”迅速发展成为8D魔幻网红城市的重庆……这一切,无不见证着“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发展注入的鲜活动力,无不见证着“改革开放”之“伟大”!
显而易见,以该教学情景为窗口,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伟大的改革开放”这一抽象的政治概念有一个具象的认识。
(二)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制作精彩纷呈的微课视频
微课,是一种内容精、用时短、讲解细的流媒体课程。借助于微课视频,高中政治教师同样可以将抽象的政治知识具象化。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围绕教材教学内容,以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辅助,潜心制作一些精彩纷呈的微课视频。
以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抽象的政治概念,笔者潜心制作了一节精彩纷呈的微课视频。该微课视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的。步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仅如此,该微课还深刻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即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此外,通过观看这节微课视频,学生也会对新时代与以往时代的异同之处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与了解。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堂伊始,笔者巧妙地利用一节微课导入了新课学习。这节微课,事实上,正就是美国电影《变形金刚4》的一段精彩剪辑。在这段微课的结尾处,笔者抛出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美国能“导演”变形金刚二十多年的传奇生涯?第二,“变形金刚”被成功地搬上大银幕,圆了谁的梦?第三,文化的发展是否始终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同步的?通过组织学生深入讨论这些问题,不仅可以顺其自然地导入本课新知,即“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还可以将本课的政治知识具象化。
实践证明,精彩纷呈的微课视频,确确实实能够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知识具象化,能够让高中学生更深、更透、更细地理解抽象的政治知识。
二、 优化教学方法,将枯燥的政治学习趣味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倘若学习过程过于枯燥乏味,那么,学生也就不会全神贯注、兴致勃勃地学习。反之,则不然。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千方百计的优化教学方法,将枯燥的政治学习过程趣味化。
(一)优化导入方法,将枯燥的新知呈现过程趣味化
新知呈现,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铺垫。如果教师的新知呈现过程索然无味,那么,学生的新知习得效果也就会差强人意。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优化导入方法,将枯燥的新知呈现过程趣味化,让导入成为激发学生新知学习兴趣的“导火索”。
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做主”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笔者对导入方法进行了优化,即利用视频导入新课。具体如下,在课堂伊始,笔者首先播放了一段老百姓投票选举各级人大代表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投票的视频画面。这段视频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于一个精彩故事、美妙音乐以及情景表演等导入新课,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浓厚兴趣。
(二)优化练习方法,将枯燥的课堂练习过程趣味化
练习,既是教师深层次了解学生的一扇窗口,也是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的一条途径。相比于枯燥乏味的练习而言,妙趣横生的练习更加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更加有助于提升課堂练习的实效性。而为了使得课堂练习更加有趣,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对课堂练习方法进行不断优化。
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明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作用等,教师可以在练习环节组织学生或围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或围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或围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或围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等,展开简短的演讲比赛。当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这些内容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或辩论赛等。
实践证明,通过变换课堂练习的形式,教师不仅可以使得课堂练习变得更加有趣,还可以使得课堂练习变得更加有效。
三、 巧用思维导图,将琐碎的政治知识系统化
对于琐碎的知识,学生总是学得费力,忘得飞快;而对于系统的知识,学生总是学得轻松,记得牢固。正因为如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指导学生将琐碎的知识系统化。思维导图的巧妙运用,可以将琐碎的高中政治知识系统化。
教师在讲解新知的过程中,部分高中学生之所以对一些新的政治知识一知半解,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理清这些政治知识的脉络结构。鉴于此,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思维导图,引领学生“庖丁解牛”般“解析”政治知识,据此让学生全面、细致、深入地理解相关政治知识。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做主”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部分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一张思维导图向学生“解析”这一知识点。在这张思维导图中,围绕“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做主”这一核心关键词,教师分解出了“我国的国体”“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等内容。围绕这些内容,教师又分别分解出了一些“枝枝叶叶”。
如“我国的国体”可以分解出“我国国体”和“特点”两项内容。同样,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解,将“我国国体”分解为“国体”和“地位”两部分,将“特点”分为“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阶级基础——工农联盟”以及“群众基础——爱国统一战线”。而对于“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可以分解出“民主的含义”“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民主”“真实的民主”“最管用的民主”和“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等内容。
当然,为了使得思维导图更加直观形象,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思维导图,并在文字旁边配上相对应的图片,或者视频链接等。
除此之外,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巧用思维导图“梳理”政治知识。复习之目的,一则在于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二则在于适时梳理相关知识。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梳理”相关知识,能够使得原本零散的知识变得更加系统。与此同时,学生脑海深处也会逐渐形成一张清晰的知识网络,学习的实效性也会大幅提升。思维导图的巧妙运用,不仅能够使得复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还能够使得复习的结果更加有效。
总而言之,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依托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使得原本抽象的新知呈现过程具象化;通过优化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练习变得妙趣横生;通过巧妙地利用思维导图,能够使得原本琐碎的政治知识系统化。如此一来,无论是新知呈现的过程,还是课堂练习的过程,抑或是课后复习的过程,都会变得更加有效。而这,也是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一些具体表现。凭借有效的教学,建构高中政治高效课堂以及发展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顾中华.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25):12.
[2]边洪伟.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3]陈云娜.基于有效教学策略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66):12.
[4]黄康.试析人教版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9(19):258.
作者简介:
沈良峰,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