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关注即时性反思与思维方法 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注即时性反思与思维方法 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文章针对即时性反思与思维方法培育的作用进行了大体分析,围绕引入生活化教学情境、实施问题导引式教学、创设互动性实践活动、构建自主性评价策略四个层面,探讨了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致力于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践行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即时性反思;生活化教学;问题导引

一、 引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以培育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素养为着力点,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即时性反思既是教师实行教学优化设计、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具有多重教育价值。

二、 即时性反思与思维方法培育的作用分析

即时性反思是一种课堂教学中的反馈机制,要求教师从现有课堂教学情境出发,根据师生互动效果的复杂性与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炼出教学困境,整合、挖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反馈出的问题,由教师依据反馈信息进行自身教学行为的即时反思与改进,并将改进优化后的新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借此推动课堂教学反馈机制的长效运行。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反思结果中总结、提炼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兴趣喜好、思维认知能力进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设计,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思维僵化、缺少学习兴趣等不足,借助激趣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拓宽思维发展向度,系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提升教学有效性、落实教学改革目标,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育。

三、 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探讨

(一)引入生活化教学情境,优化教学导入实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涵盖的内容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要求教师从教学设计环节入手形成即时性反思意识,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的思维模式,贴合学生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交流探讨空间。教师应结合小学生依赖形象思维的特征,选取附有生活化特质的情境进行教学导入设计,带领学生走入校园、社区、公园等场所,在真实情境中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感受能力,真正实现师生在课堂中的有效互动与共同参与,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受教学目标的束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依托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这些是大家的》一课教学中,教师可遵循低年级小学生重视感性经验、生活认识单薄的特点,充分运用现有资源为学生搭建生活化学习情境。首先可选取教室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以“教室里的公物有什么?”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蒙上眼睛回忆教室里放置的物品,并由“物品”概念逐步过渡到“公物”的概念,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讲台、课桌、饮水机等均属于公物,在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丰富学生的形象、感性认知,为思维能力的发展创设良好基础。接下来,教师可播放一段有关破坏公物行为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指出其中存在的不合理行为及其严重后果,在此基础上邀请学生以讲故事、访谈、换位思考等方式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不合理对待公物的行为,引导学生经过对比、反思等过程,自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利用他人的不正当行为发挥对自身的警示与提醒作用,明确树立爱护公物的理念、逐步建立思想共识,通过即时性反思形成自觉、自律意识,以此践行课程育人目标。

同时,教师还应实行教学资源开发策略,选取学生易于接受的绘本资源辅助教学。例如在学习《不做“小马虎”》一课时,教师可利用《不做“小马虎”》的绘本故事实现教学内容的导入,以“丁丁的作业本落在家里了”这一典型的生活化情境作为教学切入点,在爸爸骑车送作业、保安叔叔把作业本送到教室等故事情节的渗透中,引导学生自然联想到自己曾经因为马虎所造成的问题或给别人带来的麻烦,在反思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形成良好的处事态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送给每一名学生一朵“七色花”,引导学生将其以前犯过的马虎、粗心问题填写在花瓣上,例如忘记带教科书、作答题目后不认真检查等,由同学、老师、家长共同对其监督,当学生改掉一个错误习惯后便可以为花瓣涂上相应的颜色,借此引导学生养成勤于反思的良好习惯,在反思中总结问题、完善思维,更好地寻求进步与成长。

(二)实施问题导引式教学,启发学生质疑思考

在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设计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捕捉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教学困境与难点问题,选取学生认知冲突、思维局限作为教学切入点,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点拨,借此实现课堂教学问题的即时性处理与创新,实现对学生开放性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请帮我一下吧》一课教学中,鉴于低年级学生尚未形成系统性思维模式,在需要帮助时常出现害羞、胆怯、害怕被拒绝等心理,对此,教师需通過一系列问题链条的搭设,帮助学生理清帮助与被帮助的概念,如提出“怎样的困难是自己可以解决的呢?”“如何确定求助的时机?”“应该向谁求助?”“怎样求助他人?”“在帮助别人时怎样使对方不感到尴尬?”“当接受到别人的帮助后,你应该怎样表达呢?”等问题,借助一系列典型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互相帮助的意识,以困难为切入点、遵循辩证思维,使其直面困难、分析困难、解决问题,实现思维的梯度化发展。

再如在《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封建迷信与科学精神间的对立关系,此时有学生提出“清明节扫墓是封建迷信吗?”的问题,对此学生均持有不同的观点、引发了激烈的争辩;在此,教师可以选取学生认知的困惑点进行问题切入,引出“清明节祭祀祖先是迷信还是习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别立足于传统习俗、封建迷信两个层面进行清明祭祖中扫墓、焚烧纸钱等典型行为的归类分析,借此帮助学生从质疑中拓宽思维视角、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同时,教师也应根据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教学难点、学生的错误回答中生成新的教学思路,有效丰富课堂生成性资源,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动态培育。

(三)创设互动性实践活动,深化学生主体思维

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归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求教师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引入互动性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主体性思维意识与学习体验,并结合学生反馈信息与个体需求意愿进行教学改进优化,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仍以《这些是大家的》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个体使用公物时的行为表现进行教学活动的预设,在课前收集教室中桌椅、电风扇、图书角中书籍等公物被使用后的照片,并根据公物的完好程度分别贴上对应的哭脸、笑脸标识,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借助“连一连”的游戏活动进行猜想与实践。借助这种互动性、游戏化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够有效克服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产生的抵触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创作《爱护公物歌》,既有助于解决空洞说教问题,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学生反思意识的有效培育,提升教学实效性。

再如在学习《科技带给我们什么》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前安排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完成预习任务,自主搜集有关原子弹、核电站的素材资料,同时思考“你认为核能开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这一问题,并为自身观点寻求相关的事实依据。在课上,教师可开展以“科技是把双刃剑”为主题的课堂辩论会,引导学生自由完成分组、选择论点,在组内通过沟通探讨提炼出明确观点、搭配相应证明材料,随后以组间竞赛的方式开展辩论活动,比拼哪一小组提出的观点最多、说服力更强。在交流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应带领学生重新回顾各方所持观点,使辩论焦点最终回归到“双刃剑”的概念上,引导学生在交流、驳斥中不断反思自身观点中存在的漏洞与片面性,最终认识到科技本身无善恶之分,其利害在于正确运用与滥用,在自主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构建自主性评价策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在课后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应将课上即时性反思经验进行总结,立足于教学成果、缺陷、困惑等层面进行反思点的设计,从教学困惑与问题中建构起具体的改进思路与解决方案,为后续教学设计水平的提升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基础。例如在引入情境化教学模式讲解《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时,教师常面临课堂失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对此,教师可从教学环境创设、活动规则编写等层面入手进行教学改进设计,在教学评价设计环节做好两方面准备:一方面,应在课堂上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例如在播放“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视频资料后,学生通常都能够对于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等行为感到愤慨,但使学生产生愤慨与共鸣并非该课程设计的根本目标,教师应在课堂结束前预留一段自由探讨时间,引导学生在表达态度、宣泄情绪的基础上建立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其明确“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背后蕴含的历史背景,警醒学生珍视今天的美好生活、树立为祖国发展奋发图强的决心,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延展。另一方面,还应引入学生自主评价档案、互评表格等多种评价形式,借此引导学生树立反思与自我管理意识,使其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完善应急预案的编制,针对学生陷入思维误区、理解偏差等问题进行多层次架设与情境模拟,在最短时间内解决课堂中发生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保障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 結论

为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建立明确的反思意识与积极的情感态度,精准定位反思对象与反思内容,并将学生反馈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做出即时性反思与改进,有效解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其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深度发生、提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管依娜.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改革[J].新课程,2018(3):90.

[2]李玲珍.提高设问技巧,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J].中学课程资源,2018(8):36-37.

作者简介:

薛燕萍,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花园小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55275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