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历史学科知识点数量较多,知识体系庞杂,多数学生采取初中时代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效率低下的同时也无法全面精准的掌握相关知识和知识结构。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丧失兴趣,为提高教学效率,可使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同时掌握知识,自主建构。文章通过对思维导图特点的分析,探讨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并尝试在具体教学中加以运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教学;历史学科
一、 引言
思维导图由于其本身通过对某一个大型事物、事件的分解,通过由主干构造分支的方法,让学生在制作和使用导图时能更好理解相关内容,从而帮助史实的记忆和理解。在高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借助这一模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体系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理解历史的基本逻辑,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模式的形成。
二、 思维导图的定义和特点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是思维路径、知识框架体系的架构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是动态生成、静态呈现的知识体系结构,是我们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的思维“地图”。它由一个中央关键词或者主题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以辐射线形连接相关的知识要点。简而言之,思维导图是能够将学习者的思维进行形象化表现的工具,使知识内容以文字、符码、线条、数字等呈现结构。
学生使用特定的思维模式和符合自身认知的知识体系、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完成导图的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更好地表现发散性思维的工具,由于导图的理解和制作工作简单,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更短时间内掌握该导图的应用方法,并且基于该项工具的学习过程,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各项知识。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1. 图文融合
思维导图最终会形成一种图形的模式,图形中通过对多种知识分支的建设和对比,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相关知识点的带入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学生在回忆图像时,可以识记更多相关的史实,比如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等。通常情况下,学生对图形的记忆比文字本身较为容易,导图的制作和使用可以使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全面参与课堂和课程的学习。
2. 结构配置
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通过对某一个特定知识的分解,将其以分支的形式,在各个知识点内将相关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对于高中历史知识来说,通过对结构配置工作的落实,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通过记忆图形,形成知识的分层结构,基于此让所有学生可以在后续的工作过程,全面细致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结构配置方法。
三、 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建构知识体系
在知识结构的梳理的过程中,若只是单纯理解教材中的独立知识点,而不将其串联,形成知识结构,则一方面学生难以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模式,将所有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学生在具体的学习阶段,容易遗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在知识结构的梳理过程,其一可以通过对整体化知识的分解,最终建立专业化的记忆结果,其二由于学生自主参与到对知识结构的建设过程,所以本质上相当于在导图建设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对相关知识的全面细致发掘,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本身。梳理知识分支也就是知识体系的建构。
(二)学习方法养成
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其可以在导图的制作阶段和其他同学交流,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深度,另一方面学生群体之间也可以实现对知识导图的交换、讨论、打磨,从而从其他同学制作的思维导图中,找到自身对知识要点记忆的疏漏,对于知识重难点在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的历史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可以说在对不同的学习方法的分析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在更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掌握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课堂的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主干知识定位记忆
在学生的知识记忆中,应用思维导图后,实际上形成了图片信息的记忆形式。学生在知识点回忆与使用中,首先要从头脑中的“图片库”中定位知识点的位置图片,其次要分清该图片中的主干分支,最后是确定细化的分支,并查明文字信息。学生在思维导图的长期使用中,可以把独立性的知识点记忆思维,转变成按照固定流程的知识查找思维,将历史这一偏向感性理解的学科,以理性的方式强化记忆。而识记的知识主干即重点知识,在导图构建和使用中也逐渐明晰,换言之,导图有助于学生把握重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和主干知识。
(四)复杂知识细化分解
只有在学生能够实现对复杂度过高知识的分解,才能够更好了解其中所涵盖的细节。历史学科中很多时候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原因,有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产生深刻而宽广的历史影响。在思维导图的制作阶段,学生在掌握相关主干知识的情况下,进一步建构导图中核心知识衍生出的分支,对各分支进行发掘处理,从而实现对于复杂知识点的细化。
四、 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知识结构体系建构
人民版的教材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單元,涵盖了中国古代先秦一段的历史内容,包括早期朝代的更迭,夏商的政治形势、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等,这类内容属于古代文化,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说,由于和其本身的文化思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接受和理解起来比较难。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取我国早期朝代变迁的主要史实以及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变更的内容,比如朝代的更迭,可以以时间轴的形式呈现。而对于重难点知识分封制这一块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朝代更迭的时间序列中建构知识分支: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影响等,再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善知识细节的具体内容。导图的制作过程也是单元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导图如下:
图一 核心词: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养成
学习方法的养成,是指在导图制作过程中,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比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历史主干知识的建构,对历史分支知识分析、发掘和融汇,在思维导图的制作阶段,也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直接性的分析,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导图的建设方面,具有更好的建设水平。
比如对专题一第四课专制时期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教材中导入的内容是明朝初年的胡惟庸案,教师向学生说明胡惟庸案之所以成为明朝三大案之一,是相权对皇权的一种挑战,之后将相权和皇权作为核心关键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课本相关内容制作导图。对于相权这一分支知识的分解,按照时间顺序,从相权的起源、发展和相权的功能开始。皇权的发展同样按照各个朝代统治者的措施对应可得。之后直接从思维导图两条主干知识的比对中,發掘这两者的矛盾成因,并总结各个朝代皇权相权发展的特点。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并掌握专制时期的政治制度变化的内容和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能够了解在专制时期内,实际上是权力的制约的过程,也就是皇权胜利,专制制度强化的过程。过程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透过历史的表象更好的理解历史事件,更为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导图如下:
图二 核心词:皇权和相权
(三)知识定位思维形成
知识的定位思维形成,指的是教师在授课中强调,绘制出思维导图之后,要对导图设定一个可以体现涵盖信息的标题(见图一图二)。从导图的整体上,形成各个分支的走向记忆思维,也就是单元知识结构。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直接向学生展示多个思维导图,设计到某个知识点时,带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导图标题-主干-细化分支的顺序找到知识点的位置。比如在人民版教材中的辛亥革命模块,该部分知识点中,存在较多需要记忆的内容,要说明该事件的发生背景、经过、影响等,可分别将辛亥革命中的背景、经过和影响配置为三个思维导图进行建构。涉及辛亥革命的题目,教师直接展现PPT中存储的该部分导图,之后带领学生按照“标题—主干—分支”的顺序从中定位知识点,让学生逐渐形成理性的知识点定位思维。
(四)知识分解处理
在知识的分解处理过程,要能够根据思维导图的本身构造模式,让学生能够根据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融合配置,之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比如对于人民版必修一教材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中,涵盖的内容整体上分为马克思主义、国际工人运动与俄国十月革命,对于各个章节,要对含有的内容进行分解。比如对于十月革命一课,可通过分组合作建构分支,实现知识整体上的分解,分解为三个分支知识背景、经过、影响。知识整体的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结构性规律,形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模式和历史逻辑。
五、 结论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能够形成图文交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制作导图的时候完成知识体系的梳理,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图的制作、使用和展示中,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分解处理知识结构,细化历史知识的细节,理性地识记相关历史知识主干和分支,从历史的表象中归纳历史规律,更好地理解历史学科的逻辑。
参考文献:
[1]夏青.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2):73-74.
[2]程国荣.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9(11):94.
[3]徐春青.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4]林腾希.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18(27):7-8.
作者简介:雎丹丹,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市新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