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与少先队德育工作的融合发展,其实指的就是二者在教育目标、内容以及过程上的联系和融通,可以说,这是提高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可以将教育力量进行进一步的整合,更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导向。因此,文章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上着手,对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少先队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队;德育工作
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入变革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之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逐渐成为当前大众关注的焦点,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当前学校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进行积极的转变,更好地适应当前人们的思想变化,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 心理健康教育和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关系
从根本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和少先队德育工作是一致的,二者都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在价值取向、教育目标以及内容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在整体育人目标下可以将其有机结合起来。从一方面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德育有着促进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使得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这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塑造对于学生心理的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正是因为小学生在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欠缺才会产生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二者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上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少先队的德育工作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德育侧重于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也可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德育的实效性。相对来看,少先队的德育工作更加关注一些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内容,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加倾向于思想意识层面的培养。而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发现,其更加注重的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学生个体尤为关注;而且,其中的相关内容也是紧紧围绕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展开,更加倾向于心理层面上的培养。也正是人思想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展现,构建了人的完整精神面貌。
二、 心理健康教育和少先队德育同构共建的策略
(一)将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充分利用起来
众所周知,课堂是小学生学习新知识、提升能力的主要场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课堂展开。在小学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情感变化进行时刻的关注,更要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习惯,将学科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内容充分挖掘出来,如:语文课本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渗透、数学中数学精神的体现、道德与法治中的感恩意识和法律认知等,这样做就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结合学生特点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众所周知,学生的大多数实践都要在学校度过,所以说,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正是因此,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师素质、校园环境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只有在学校中有着融洽、和谐的交往,学生才能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将良好心育环境的创设重视起来,为小学生建设和谐、平等的班集体,让学生在积极、温暖的环境中展开学习。
通常情况下,学校环境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二者都对学生的心理形成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首先来看,优美的校貌可以给人们提供美的感受,学生无论是在教育上还是心灵上都能得到一定的净化;而在动态环境上,良好的校风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为学生增添一份安全感,给予其愉快的情緒体验,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真正改善其心理状况。但是,消极的风气却会给人带来一种压抑的感觉,学校和班级纪律松懈、师生关系紧张,最终也必然会导致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水平大大降低,进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教师必须要将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创设重视起来,创建积极、和谐、向上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从而为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德育主题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
虽然上述提到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主要场所就是课堂,但是教育工作的开展又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实际教学中还应将班会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起来,以此体现德育的相关内容。在此,教师就可以将每周的班会充分利用起来,积极开展品德教育活动,以活动为主题创设展示舞台,充分发挥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参与班会活动的热情,在这样的活动中,小学生不仅承担着活动参与者的角色,也是整个活动的策划者。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如何促进同伴交往”“如何保证班级课堂纪律”等一类的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并针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在这种小组合作模式下,学生的团队意识就能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而也就能体会到协作的乐趣。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制定班级规则,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和意识,真正掌握实际学习中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健康发展。
(四)促进家校共育的全面升华
在当前教学中,很多家长都认为学生教育只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其实并不然,家庭也在学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也要积极参与进来。而要想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应将家校合作重视起来,共同作用,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就现阶段而言,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非常溺爱,也正是因此,导致其时时刻刻都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对于这一情况,当前家长亟须转变自身的观念,深刻认识到宠爱和溺爱是不能画等号的,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一定要将自身的榜样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干预,纠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引导学生转变就要观念,积极改进家长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方法,确保家庭教育的实效性;而且,学校也要将家校共育的模式重视起来,积极开展一些有利的亲子活动,例如:以“我心中的美好家庭”为主题,以此组织开展主题演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听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并真正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从而真正实现家校共育、协同育心的效果。
不仅如此,通过对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深入分析发现,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行为习惯和思想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绝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无法对是非对错形成正确的判断,在此阶段,外界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少先队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家长的教育重视起来,通过组织开展家长会、家委会或者家访的形式,以此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家长在教育中存在的不正确认知,教师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而这一切的干预教师的专业水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在实行家校共育措施的过程中还要将自身的提升重视起来,与家长形成良好的合作,以专业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五)以实践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相辅相成
实践对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有效推进、推动二者相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道德品质都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而来的,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实现。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时,就可以组织开展团队活动、名师讲坛、知识讲座等实践性活动,深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真正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可以积极聘请一些从事心理健康咨询的公益团队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且也可以邀请一些社会性组织举办相关的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動中开展深入的交流,真正学到应该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实现团队协作以及如何探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团队活动的乐趣,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作为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好这两方面的融合发展还可以促进“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所以,学校必须将其重视起来,为两课教师提供充足的交流合作机会和学习平台,只有确保教师在德育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上的一体化发展,才能有效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从而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少先队德育工作的良好发展。
三、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全面提升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需要多角度地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双向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且,还要将课堂教学充分重视起来,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关注家校共育、积极组织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和实践性活动,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少先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爱玲,崔维东.谈如何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德育工作成效[J].才智,2020(15):22.
[2]郝迎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分析[J].甘肃教育,2019(16):27.
[3]高建军.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64-65.
[4]杨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少先队德育工作实效性[J].文教资料,2010(9):157-160.
作者简介:
张正梅,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兴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