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发展中,阅读是学生的能力基础,在日常的表达与学习必不可少。而教材内容与课外的知识内容有所不同,知识的侧重与明确度也有相当大的差异,若教师只注重对课内阅读内容的解读,就会导致语文教学受到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把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在两者的交相辉映中提高小学生的知识技能,给予其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文章简单研究了课内外阅读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学生基础语文素养的培养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途径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石,在小学生的能力成长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专注于课内知识的教学,忽视对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很容易使得小学生将阅读视为强制性的学习任务,缺乏学习的自主积极性。因而,语文教师应注重课内外阅读的平衡,在衔接中使小学生逐渐意识到阅读的作用与实际意义,从而促使其主动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通过对课内外阅读的不断引导,既能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与增长阅读量,也能更好地践行现代教育中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等目标。同时,教师也应立足于教学现状,增强学生对阅读的感触,使其在长时间的学习与交流中掌握阅读的方法,获得对语文学习的个性体验,从而在根本上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以下具体介绍了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几项对策,希望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一、 增进阅读感受,培养情感共鸣
阅读是学生初步接触语言的途径之一,小学生在具备一定阅读经验后能够理解阅读中的情感表达,在脑海中建立起文字的图画印象。综合来看,教师应在课内外阅读中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长期的阅读中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进行阅读学习与发展,并使其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另外,课内外阅读的综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阅读中多样的情感表达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对文字的情感体悟。从这个角度看,培养阅读中的情感共鸣能够使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文字,与作者产生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从而使学生深入品读文字,理解语文的美。
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促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朗读等活动来增进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背后的气势的理解。同时,借助影像资料与真实史料记录,教师可帮助学生贴近理解阅读内容的时代背景,促使学生理解动荡、黑暗的民国时期下以周恩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系列革命先驱,在阅读中传承其文化精神。透过激昂的文字与博大的胸怀,小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在语言的表达中领略到文字传承的精神内核。
二、 诱导趣味阅读,促使良好衔接
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展开后续阅读教学的前提,教师应在此过程中使阅读逐渐朝着“悦读”的方向转变,让小学生能够真正地享受阅读。固有的阅读教学模板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其对阅读产生不良影响,因而,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诱导趣味阅读,以阅读内容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为切入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把阅读视为有助于成长的娱乐活动。在阅读朝着趣味化演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与课文相关的阅读内容联系到一起,从新颖有趣的角度去解读课文书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理解课文。这样,还能够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学生能够将课内外的阅读知识串联在一起,在符合其认知特点的阅读活动中落实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
如,在《牛郎织女》的教学中,由于此课文取材于民间内的神话传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掺杂其他星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在短时间中把学生对神话故事的认知结合到具体的故事中。同时,教师还能够把七仙女的故事告诉学生,从民间故事《天仙配》说起,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迅速理解这些故事中凄美的爱情,学习课文的模式逐渐向读故事学习的方向靠拢。于此,在两者的结合下,课内外的阅读更能够提高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可围绕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内容的衔接或者拓展,有效地提高了阅读学习的质量。
三、 准备充足资源,提升阅读价值
现代教育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不断变化与深入,阅读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进行能力发展的基础,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基础知识量与能力学习途径。从这方面看,课内外阅读正逐渐被更多人认识与接受,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但是由于教学惯性,很多教师的教学过程还停留在旧有的阅读教学模式上,过分侧重于课内阅读与解析,导致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因此,教师需要更正这一习惯,给学生灌输先进的阅读观念,从根本上使学生意识到课内外阅读的价值,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认知的加深,学生能够自然地产生阅读冲动,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推动下去进行课文的拓展性学习与知识发散,增长学生对课文材料的多方位认识,从感情基调、创作背景、文化影响等方面有更为深入的解读。同时,在意识的增强中,教师也需要给学生准备一定量的课内外阅读资源,通过整理相关的历史与文化等条件,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文章的情感思想,巩固阅读中所学的知识。
如,在《少年闰土》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封建礼教的认识,可以结合作者鲁迅在未来对老年闰土做出的描述,从人物的称呼与身体形貌等方面来说明封建制度与思想的毒害性。从“迅哥”到“老爷”,学生结合课内外阅读材料,很快就能拔高对原著《少年闰土》的理解,全面深入地学习鲁迅的叙述表达方式,更好地了解有关课文阅读内容。而为了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鲁迅锋利的笔调,教师还能够解析时代背景,从复原的照片与视频中讲述那个时期逐渐崩坏的封建制度与萌芽的新兴思想。借助这些方式,学生进一步拓展了阅读的渠道,逐渐在综合性的阅读中理解课内外阅读相互结合的作用,在意识到其价值的同时获得了广阔的知识视野,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有着极大的裨益。
四、 平衡阅读比重,切合实际需要
由于阅读教学过程是因人而异的,对学生来说不同,对教师来说也是不同。很多的语文教师尽管认知到阅读的实际作用,但是在阅读比重的平衡与安排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教师为了迎合课标需要,在常规的教学中加入一些固定化的课外阅读教材,用统一的阅读材料敷衍了事。還有些教师认为课内阅读才是大头,更多的课外阅读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导致教学效果逐渐恶化,以至于学生长期埋头于课文中,所知所得极为有限。甚至有些教师出现极端化的情况,让学生在具备一定阅读基础的前提下去全面学习课外材料,用与课文主题相似的材料进行教学替代,提早使学生认识到丰富多姿的语文世界,但这也导致了学生在阅读上容易眼高于顶,对实际的语文教材嗤之以鼻,培养知识能力的过程不够细致而全面。因此,教师需要平衡课内外阅读的比重,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与分析中获得良好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针对化的阅读策略,使阅读能够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使阅读教学达到更理想的状态。
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由于学生处在和平时代,很难理解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建立的欣喜之情,单凭课文的描述则无法加深学生对开国大典的影响。对此,教师需要更多地侧重于“课外阅读”,从影像、声频等资料的播放上促使学生理解新中国的成立背景,使学生理解特殊历史环境下引起的情绪共鸣。而在《忆读书》这类课文的阅读中,教师则需要侧重于课内阅读,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培养读书的目标与兴趣,借助课后习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在课文阅读中找到方向,重点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分析中获得更强的阅读能力。对于《将相和》这类课文,则需要使课内外阅读达到平衡,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课文的同时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结合具体的史料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行为与价值内涵。
五、 重视诗词阅读,渲染阅读意境
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有很多途径,在我看来,诗词是小学阶段最好的衔接方式之一。通过诗词的阅读综合,学生能够初步理解诗词文字中的文化意味与悠远意境,这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透过不同种类的诗词,小学生逐渐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加深了语言与文字的理解,使诗词所承载的绝美意境有了自己的感触与认识。在这方面,无论是课内精选的古诗词材料,还是课外浩如烟海的诗词篇章,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学生更能感受到阅读是一个整体,诗词的课内外阅读都是相似的,从而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去积极开发以诗词为代表的课程资源,改善具体的阅读环境,在诗词意境的渲染中逐步实现个性化阅读与真正的阅读平衡。
如,在《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在课外阅读中理解化静为动、托物言志等手法,在事物意象的描绘与动词的修饰中品读诗词的韵味。而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把《江雪》与《宿建德江》作类比,把“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所刻画的意境放在一起,从而通一点而知全貌。这样,学生在诗词阅读中能够使课内外阅读连为一体,在诗词意境的类比与分析中增强学生的文学基础素养,通过分析与总结的形式,诗词教学做到了内引外联,两者在相辅相成中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 总结
综上所述,课内外阅读不是相互割裂、彼此排斥的,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确保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活化阅读教学的方式,从而引发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真正使学生爱上阅读、积极阅读,切实在教学中提高阅读的實际效果。通过内引外联的阅读结合,学生能够逐渐找到阅读中的知识共性,使语文教学更具开放性。这也符合了教学任务的要求,切实发展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帮助小学生积累阅读经验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生命底色。
参考文献:
[1]李娜.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9.
[2]蔡清玉.书海无涯“读”作舟——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初探[J].名师在线,2019.
[3]余佛金.扬起课内外阅读的风帆——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与整合[J].华夏教师,2020.
[4]吴光屏.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
作者简介:
黄春金,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光泽县止马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