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计算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教师需要认知计算在教学中的价值作用。通过制定良好的教学策略,不断解决学生解题中的疑难点,从根本上推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取得优秀的成绩。
关键词:计算能力;数学能力;思维品质
一、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作用
一般来说,计算是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生生成思维的工具。如果计算能力薄弱,那么学生将很难应对复杂的数学问题。这不仅会限制学生的智力发展,也会对学生成长造成影响。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源泉,也是获取思维方法的前提条件。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运算,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众所周知,人类的发展过程以及生活过程当中,数学运算都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数学是离不开生活的,而运算的过程就是对数学最好的诠释。在小学数学学科当中,每一种计算模式以及计算方法,其中所蕴含的不但是运算的规则,还有培养人们思维的理念。在学生学习数学运算的过程当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的过程中本身就是由逻辑关系所构成的。教师在进行数学计算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推理的过程是如何开展的,其思维模式以及思维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让学生能够在运算的基础上有效掌握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了解到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加强计算练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思考计算全过程。尤其是在众多的数学概念中,学生能在观察公式形式后,摸索出其运算规律。依托大量的练习题,提升观察、分析、思考、探究等能力。通过深入挖掘题干中的隐藏信息,并借助相应的公式等工具,能够找寻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对问题的完美解答。经过长期的练习题训练,学生的数学基础得以夯实,学习能力得以锤炼,思维品质得以提升,而且还能掌握数学思想,更好地适应数学内在和外在环境。
二、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地位
(一)计算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用
数学计算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计算能力不过关,那么很难解决一些和计算联系密切的生活问题。例如,在超市收银的工作人员,若其不懂计算原理,在给顾客找零时,必然会发生错误,给超市造成经济损失。由此可以看出,数学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学习阶段,理解数学计算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分成法和合成法是常用的数学计算法则,若学生能将这类思想理解透了,在学习加减法时必然不会吃力。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运用分成与合成法,需要学生认准基数,明确数的含义,实现对数的变化的理解,从而为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基础。随着数学教学的深入,各种问题难度的增加,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只要把握计算规律,学生还是能有条不紊准确地解决计算问题。经过长期的计算实践,学生的数学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好,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
(二)计算在课程教学中占绝大比例
对于数学内容来讲,计算是打开其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只要寻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合理的计算方法,便可依据习题,将各知识点衔接在一起,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系统。在课程教学中,计算的比重是巨大的。借助運用公式的方式,计算能推动学生生成推理思维,促进学生挖掘数字的变化规律,从而在充实数学思想的同时,把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尤其是依托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础知识,逐步构成数学知识体系。依托丰富的计算方法,坚实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正确思考问题,促进学生解决数学难题。除了代数,几何也需要计算。如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等问题,需要借助计算的手段,才能达成求解的目的。另外,在计算中,对任何一个数字理解出现偏差,或者代入出现失误,都会导致解题答案错误,影响学习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加强计算教学,深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驾驭数学知识。
(三)计算能够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以推理为根基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问题的目的,在于摸索事物发展变化,厘清事物的内在关系。这需要完善研究过程,得到精确的结果。利用灵活、多样的计算方法,可以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实现具体事例向抽象知识的跨度,促进学生找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逐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基于此,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计算训练,为学生种下“智慧”的种子。引导学生能够形成严谨的数学意识,养成良好的数学计算习惯。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之所以在运算上发生错误,其主要原因都是因为粗心大意所造成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有效理解,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当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这才是运算教学的关键所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在算题过程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专注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等习惯,从多层面上塑造学生的思维品质。经过长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必然会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有了扎实的计算基本功,可以为学生日后提高智力打下坚实、牢固的根基能力。
三、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将计算融于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生成的重要时期,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尤其是在培养计算能力方面,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将计算融于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逐步挖掘学生的计算潜能。例如,在《正方形和长方形》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融合,从而推动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利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提问:“在生活中有哪些长方形物体吗?”此时,学生会自主进入生活情境,回忆生活中的长方形,从而回答:“电脑显示屏、电冰箱、洗衣机等。”此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为开拓思维,教师可以对上述问题加以变化。如提问:“如果将长方形变成六边形,需要增加几条边呢?”依托此问题,学生首先会思考长方形和六边形的关系,然后在厘清二者关系后,更清晰地找到计算方法,从而可知“4+2=6”,然后回答:“两条边。”由此可以看出,将问题生活情景化,不仅可以驱动学生的思维,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学生在实践生活中解读数学内涵。
(二)利用趣味性图片,强化推导和计算
小学生具有贪玩、好奇的天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完成计算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提升学习能力。通过挖掘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思考问题,不断为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做铺垫。技巧性口诀是小学生常用的学习手段,也是提升理解能力的重要法门。为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需要借助“口诀”,展示数学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推导计算。例如,在教《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制作有趣的小图片,并在图片上编写口诀:“先乘除,再加减,有括号先括号”。通过展示一幅幅学生喜爱的图片画面,逐步打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状况下,理解混合运算的内涵,从根本上发散学生的思维。在交流和讨论后,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如“(9-8)×7+4÷2=?”的习题,锤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在回忆和梳理口诀的同时,深入研究题干内容,从而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认真完成计算过程。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数学能力必然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三)利用计算多样性,发散数学思维
依托多样化的算法,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关注计算细节,以及有效避免走入学习误区。首先,为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通过坚持“一题多解”的原则,将各种知识衔接在一起,促进学生提升数学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加减法》时,可以先讲述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然后要求学生完成习题测试。依托“(?)+(?)=11”等形式的习题,鼓励学生从结果中反思做题过程。通过运用加减法知识,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得出更多的答案。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交流、探讨的方式,要求学生合作学习,为问题找到更多的答案。例如,教师在教《分数》时,可以结合小数知识,丰富问题的内涵,使学生扩展思维,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依托比一比“1/5+1/4”和“0.18+0.15”的大小等习题,要求学生将分数转化成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分数,找寻该组数字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
(四)加强计算练习,挖掘计算规律
从某种层面上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功夫不如多练习”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种策略方法。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教师需要加强对其计算训练力度,使其在解决问题中认知计算规律。通过循序渐进地提升习题难度,使学生实现突破基础,提升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图形的运动》时,以习题“已知正方形ABCD各边长2米。如果上边AB两点,以每秒两米的速度从AB两端出发做直线运动,下边CD两点,以每秒三米的速度从CD两点出发做直线运动,且各自的轨跡与AB和CD在同一直线上,那么问经过三秒后,边AB和CD有多长?”为例,要求学生找寻其中的计算规律,并给予正确的解答。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应厘清题干的含义,找到上边运动的时间和速度,然后再加上原有的AB边长,算出上边总长,即为3×2+4=10。同理下边总长为3×3+4=13。由此可知,通过让学生挖掘题干中的隐含信息,找到计算规律和解题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 结语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对提高其数学素质,发展其思维品质至关重要。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教师需要从计算练习中,寻求良好的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消化更多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任高旺.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8):249.
[2]黄晶.当计算遇见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20(12):67-69.
作者简介:
李珏,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红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