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素养的基础素养中,读与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读是输入、写是输出,无读则写无所依、无写则读无所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结合起来组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要比单独分开组织的效率高得多,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综合且有质的发展。小学低段,读写结合有特殊的学情,是一个专项,文章主要研究中高年级的语文读写结合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中高年级;策略
一、 引言
当下,特别强调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阅读与写作是两个基础性素养。这两个素养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分开组织教育培养的效率不高,也不符合语文素养的构建规律。从语文素养的结构上说,阅读是知识信息的输入过程,写作是知识信息的输出形式。没有阅读的支撑,学生在写作时就缺少依托——比如素材、情感、技法、章法等。特别是对小学生,由于其还没有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经验和情感缺乏积淀,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弥补;没有写作,阅读就会缺少驱动力和目标性,不知为什么而读、怎样读,也就读不出收益。特别是在当下,信息爆炸、网络开放,学生所面对的阅读对象是海量的,穷其一生也不可能尽读。因而,有目标、有选择地读,才是保证阅读有效性的根本。而写作,恰恰是为阅读提供了需求和方向。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分开来组织不科学、不合理,也不现实。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其效率要远大于分项教学,不止是一加一等于二。
在开始探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实践策略前,需要明确一点: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智、识字、生活水平都比较特殊,这个学段的读写结合需要有特殊的举措,因而是一个研究分项。下面主要是围绕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展开探讨。
二、 读写关系的建立
所谓“千里因缘一线牵”,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不能是生拉硬扯构建起来的,必须要有一个将二者融合在一起的主线或关节。也就是,组织一次读写结合,必须是要有一个明确的议题或需求方向,然后围绕着这个方向去读、去写。如果没有目标和主线,读完了再说怎样写,写过了再研究读什么,那么,读和写的过程中,学生就没有一个明确的需求重心,漫无目的地读,没有依据地写,自然,其收益率就不能保证。因而,读写结合的第一要点,就是先根据学习需求将读与写建立关联。
这主要是分别从读或写的特征或需求上去建立。
首先说“读”。在四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个单元,里面有《观潮》《走月亮》《繁星》这一组文章,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组文章的共同特征就是带领学生感受自然之美。那么,读这组文章的主要收获点,除了情感,对写作来说,就是怎样用文字来描绘美景。针对这组阅读对象,教师在开始单元学习之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学过这个单元的文章后,我们每个人要写一篇写景的作文,向同学们推荐一处美景”。将写作任务前置的意义在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意去思考和学习“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一处美景写得精彩引人”,边读边有目标的学技法、找思路,等阅读之后,作文的框架和技法都准备好了,落笔即成。而如果是在阅读了之后,教师再去布置任务,由于学生在阅读中没有将精力完全集中在“写景”上,有可能是以一种“旅行”的心态在读。那么,突然接到写作任务时,就需要重新去找思路、技法和素材,显然又需要经历一次“抓耳挠腮”。
再说“写”。其实与从阅读上找关联的道理一样。就是先确定了写作任务之后,教师发现学生创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先不急于让学生进行写作,而是围绕写作的需求去阅读。等通过阅读解决了问题,再让学生下笔。比如,以“选一件你印象深的事,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为方向让学生去写一篇记事类作文。教师们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去找一件趣事、印象深的事,并不是难点。但学生在记叙文的结构(按怎样的顺序写)和表现技法(很容易写成流水账)上缺少支撑。因而,笔者推荐学生去读《爬天都峰》《小木船》《風筝》等记叙文,让他们先对叙事的章法、技法有感性认知。因为带着任务去读,学生就会有意针对自己的问题和已经确立的素材去找解决办法。读过之后,再进行写作,文章写得质量就高很多。
三、 把握好积累方向
小学生年龄小,而且还没有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因而知识面窄、经验不足,在写作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无事可写、无物可叙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他们到生活中去体验、去游历。但显然,从条件上说,这种策略不太容易实施。因而,解决学生经验不足的较佳选择,就是阅读。但当下教师所组织的指向写作的阅读存在着一些方向不明确、不全面的问题。第一,是没有方向的积累。也就是,教师认识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但本着“自然生成论”,组织学生读,但并不对其重点积累什么进行引领。而是认为“开卷有益”,只要学生去读了,就有收益——这种思路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这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力水平。如果不加指导的阅读,小学生不清楚自己要从阅读中获得什么,不像成年人那么有目的地去读,“随意乱翻书”,看着玩、看个热闹。读完之后,对其写作没有帮助。素材还是没有、词汇量还是依旧。第二,积累的方向太狭窄、不全面。不少教师认为阅读的积累就是增广见闻,学生知识面宽了、知道的事情多了,写作的素材就丰富,就不发愁。这确实是阅读积累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并不是唯一方向。阅读对于写作的积累其实是综合的、多元的,例如修辞技法、情感体验、写作结构、组词造句,学生都可以从阅读中积累。如果只关注了素材积累,则对写作素养的提升价值一般。
因而,组织学生指向写作的阅读积累,教师一定不要采用松散的放羊式阅读,而应指导学生明确积累的方向,并采用对应策略来完成不同方向的积累。
例如,与学生生活经验少相对应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比较少。情感经历的少,使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或是主题不鲜明,或是不会立意,或是情感单薄不饱满。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可以结合一些重在情感表达的文章,通过分析、探讨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积淀情感体验。例如,阅读《桂花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交流,“这篇文章通过摇桂花树这个情节想表达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来体验“思乡、爱乡”的情感,并学会通过具体物、事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思路。这样一来,这种情感和思路就深度印在了学生记忆中,在写类似文章时,就能够调动这种情感经验来完成创作。而如果教师不提示、不强调,学生阅读时,大多是当作一个日常事件在读,很容易忽视情感体验。
其他的技法、章法、词汇的积累也是如此,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通过一些方法。例如,后面提到的仿写,以及上面提到的分析探讨,或者摘抄、批注等,强化学生在阅读中某个方向的积累。
四、 有效地组织仿写
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偏于感性,也就是抽象思维能力弱,而直观思维比较突出。因而,在学习中,他们主要是通过观察、体验、操作这些较直观的方式来完成学习,而单一地靠逻辑推理、理念归纳来学习,则效果较差。所以,在读写结合中,组织学生仿写是一种效果最佳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将学生的阅读收获直接转化为写作素养。但需要注意的是,和把握积累方向一样,仿写其实也应有具体的目标,也分为不同的类型。有些教师组织学生仿写,任务安排得太模糊、笼统,学生就抓不信仿写的要点、重心。表面上看,与仿写的对象很相似,但只是形似,不是神似。模仿之后,并不能把技法、章法迁移为自己的创作能力。也就是当学生脱离效仿对象的时候,仍然不会创作。这就失去了仿写的意义。
因而,在安排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仿写时,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主要特征和效仿的重心,对学生进行提示,要求学生着重模仿某个方向。例如,有的文章是主题很新颖,就让学生去效仿如何确立吸引人的主题;有的文章结构具有示范性,那么,就重点让学生去仿写结构,而不必关注内容;有的文章则亮点在于修辞,那就让学生去重点模仿其修辞手法;有的文章在借物言情方面特点突出,那自然是让学生去创作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至于什么物,则建议学生忽略。
例如《落花生》和《桂花雨》两篇文章,虽然同是借物来寄托情感,但显然在“借”的思路上、角度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落花生》是通过对话赋予花生以人的品格,是类比的手法。通过探讨“花生有什么用”来表达“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的思想主题;而《桂花雨》则并没有赋予桂花以品格,而是通过人与桂花树的行为关系来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针对这两篇文章的区别,笔者在安排学生进行仿写时,特别强调了不同的模仿重心。让学生仿写《落花生》时,要求学生在写作前进行“格物”,确定一个事物之后,去提炼其“品格”“思想”,赋予其“生命”感,然后从这个角度去创作。比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铅笔“磨损了自己创作了美丽的画卷、精美的文章”;而让学生模仿《桂花雨》一文写作时,则提示学生“从自己与某个事物的经历”上去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比如,“我有一个破旧的铅筆盒,一直舍不得丢掉。因为,这个铅笔盒是爸爸那年过年回家时从千里之外带回来送给我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难得回家……”通过自己与铅笔盒的故事来表达对父亲的感恩之情。这样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某个特点去仿写,避免“照猫画虎”,才能使学生真正仿到文章的精髓、仿到灵魂,从而有效通过阅读提升写作素养。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的学习中,阅读与写作是一对相互依存的素养。阅读为写作提供创作的资源和“能量”,写作将阅读的收获转化为文字的实践价值。在教学中,不宜将阅读与写作分开来组织,而应将之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中高年级读写结合应注重三个策略的运用:第一,找到主线使读与写有机关联起来;第二,把握好积累的方向,使学生完成综合、全面、有质的积累;第三,抓住阅读对象的特点、亮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重点方向地进行仿写。
参考文献:
[1]卢丽平.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思考[J].学周刊,2019(4).
[2]张佳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9(4).
[3]吴礼江,吴芳.浅谈小学语文的读写结合教学方法[J].课外语文,2018(13).
[4]陈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25).
作者简介:宁玉仙,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龙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