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今的教育更侧重于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尤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美术作为美育教学中的重点学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事物的美,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多种实践和体验,从中获得深刻的感受与认知,进而发展为技能、创新等方面的素质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创新;培养策略
一、 引言
为了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响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战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重要。美术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点课程。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使其思维更具灵活性、发散性以及变通性,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最大力度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二、 初中美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情感的培养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部分美术老师过于强调学生的技能,更加侧重于其专业技能的提升,从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感受力的培养。激发学生情感感受作为美术教学中的基础内容,在教学中却将基础训练转化成了纯技术训练,非常不利于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表现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时代发展需求完全背道而驰,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达不到同步发展,极易导致学生情感的品质缺失。
(二)教学方式固定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具有独特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特点,由于其自我意识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进行意识的转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根据个人的喜好表达对学科的热爱,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表现得比较热衷甚至是偏爱,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表现得极为冷淡甚至还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并且初中阶段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情感的体会,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着积极的探索欲,但是属于三分钟热度,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很难令学生保持持久的积极性,非常不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
(三)美术老师不注重教学反馈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课堂教学反馈的作用至关重要,有效的教学反馈有助于美术老师能够真实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然而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美术老师都忽略了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在课堂中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而学生出于对老师的恐惧心理,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会遭到老师的反感或者其他同学的耻笑,即使发现问题也羞于表达,最终导致老师不能充分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更加无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挥以及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由于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答,随着课程进度的加深,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美术的兴趣,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三、 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拥有着非常跳跃的思维,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且非常热衷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导致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兴趣爱好也截然不同,对于审美的概念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诉求,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行为,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大多时间是老师进行讲解,学生以听为主,很少注重“练”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练”是掌握美术知识的重要因素,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行翻转课堂和个性化教学,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源上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老师在讲解《生机蓬勃的春天》这一课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视频能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然后根据画面中的美丽景象,要求学生将所看到的景物进行绘画,如果此时正是春天,老师可以让学生描绘关于春天的景象,包括嫩绿的草地、崭露头角的嫩芽等,如果此时不是春天,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展开想象,将个人的想象和实际景象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浓烈的兴趣,才能激发其对美术学科的探索欲与好奇心,使其积极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教学当中。同时,为了迎合素质教育的需求,充分地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老师在日常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学习需求,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找到兴趣点,同时利用美术图片具有生动、形象和直观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美术内容的感悟。例如,老师在讲解美术作品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根据课本教材中的内容,包括《自画像》《蒙娜丽莎》等作品,制作成与这些作品相关的幻灯片,包括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等,使学生通过幻灯片中的色彩、光纤对比以及线条轮廓等多种角度全面地了解作品内容,并且配上文字或者语言的解说,在播放期间进行作品的讲解,不仅使学生从中深刻地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内涵、精神、气质和思想,而且还能通过幻灯片教学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认可。
(三)强化学生的思维锻炼
在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老师加强培养学生发散性、聚合性以及逻辑性的思维,然后通过联想、对比、探究和模仿等活动,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地优化与提高。例如,在讲解“摆件巧安排”的课程中,为了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联想能力,老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室内装饰摆件的独特性,并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挖掘室内装饰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所包含的文化及涵义,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室内装饰摆件造型和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探索以及好奇心,增强其积极主动、健康向上的审美取向及艺术情感。同时,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装潢设计图片,借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后根据这些图片内容,进行与周围环境搭配的室内装饰摆件的制作,用来美化空间。学生在设计室内装饰摆件的过程中,通过将色彩和造型进行合理的搭配,锻炼了其创新思维。
(四)实行鼓励性的发展评价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授课老师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老师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学生思维意识,因此,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极深,不仅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动力。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美术老师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并将鼓励性的教学评价应用到美术教学当中。比如,在美术课“弘扬真善美”课程内容欣赏中,老师可以提出相关的教学问题,引发学生互相讨论。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見,老师给予肯定和赞扬,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以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更高了,从而将课堂的活跃度推向了最高峰,接着老师要求学生围绕“同情心”这个主题,创作一幅画作。虽然从作品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创作水平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是从学生创作的思想层面来看,有很多的同学都能够将主题的内容充分地体现出来,这一点很值得肯定和赞美,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对人们没有“同情心”的行为表示担心,在一个学生的创作中,对道路上跌倒的老人熟视无睹的现象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作品的场景是这样的: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过十字路口的时候摔倒了,但是路过行人没有一个肯上前搀扶,任由老人在马路上无助地挣扎,摄像头无奈地弯腰,伤心地落泪,虽然这幅作品的绘画技巧还不成熟,但是选择的角度非常准确,针对这幅内容涵义深刻的作品,老师可以通过课堂展示的形式,对这幅作品和作者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作力。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由于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成长环境、基因等不同因素,导致其在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差异,老师应该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表现出宽容和理解。例如,在学习素描的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描绘物体的明暗面,通过大量的描述方法塑造投影,也可以利用较浓的铅笔进行大面积黑白阴影的绘画,然后用纸巾擦揉成一片,再用硬性铅笔进行构造结构。或者用涂抹法先将黑白面积进行描绘,然后再构造物体结构。通过这两种素描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习惯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描绘,并且在描绘的过程中,可以将两种方法进行结合,不要将方法固定在一点上,要学会灵活运用,为学生的创作提供无限的空间。因此,美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有助于其人格素养和个人情操的养成,使得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美术绘画的技巧,而且还有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 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美术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挖掘出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因材施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速地掌握美术绘画的技巧,而且更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增强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龙.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10.
[2]姚燕强.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考试周刊,2020(13):155-156.
[3]张力友.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码设计,2018(3):277.
[4]王彬.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20(2):58-59.
[5]冉茂春.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9(26):128.
[6]郭涛.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小品文选刊:下,2019(5):1.
作者简介:
张海波,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广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