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找准追问的“点”驱动深度学习

找准追问的“点”驱动深度学习

摘 要:“问”要讲究艺术,更要及时,主要从把握新知的“易入点”、抓住内容的“易破点”、找准知识的“易混点”、捕捉学生的“易错点”等为契机追问,促使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原则;兴趣;突破;驱动;对比;设置

追问是孩子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或回答问题后,老师有针对性地再次追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追问契机,找准追问的“点”,形成学生学习的动力,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更高层次,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教师的追问也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追问下,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追问的原则

不少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追问,然而效果却不甚明显,是因为问题设置得不够科学,追问无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追问,恰到好处?教师可以从问题设置的目标、难度和量度进行原则性的把握,既避免隔靴搔痒,也避免过犹不及。

(一)目标明确

教师在设计追问时,一定要先把目标明确下来。如果追问只是随机而问,没有明确的目标,自然无法做到一击制敌,不仅不能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而追问目标的确定可以基于三个方面的依据:首先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追问,切忌离题;其次尊重学生的学情和个性特点,对合适的学生提针对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思考出问题的答案;最后是追问需要具有层级性,符合由低到高的发展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明确系列问题,也要考虑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人选。

(二)难度适中

教师的追问一定要难度适中,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过犹不及,就失去追问的意义,也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难度过高的追问,学生经过思考也回答不上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于简单的追问,相当于浪费本就有限的教学时间。所以,教师设计追问时,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课程内容,对症下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最终过渡到关键问题上,这样,学生才能冲破束缚,形成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到达新的知识境界。

(三)量度合适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追问,并不是多多益善,过多的追问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更加厌恶数学。教师必须把握追问的量,将问题设计的多少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需求,使学生具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不能引起学生的厌烦,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一般情况下,针对一个教学主题的问题设计以3到5个为宜,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提问。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追问的策略

(一)把握新知的“易入点”追问

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当孩子对某一个问题产生好奇或疑惑时,就会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把握新知的易入点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经过一次次地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的探究之中。因为主要是将学生的兴趣集中到教学上,所以问题的设置需要相对简单而有趣,即使是后进生也能思考出问题的答案。

如在六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教学时,课开始,笔者借助课件播放自行车比赛的情境:淘气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笑笑的车轮是椭圆形的,机灵狗的车轮是圆形的,他们正准备赛车。听到发令枪的响声,他们同时从同一起点出发,机灵狗驾驶的车最平稳,结果它最快到達终点。此时笔者抛出问题:“谁赢了?”听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后,笔者第一次追问:“机灵狗获得冠军的原因是什么?”孩子的原因有很多种,当有人说到因为它的车轮是圆形的时候,笔者不失时机地再次追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这样创设情境,提出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了两次有梯度地追问,不仅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探索圆的基本特征,不知不觉进入新知的学习。

(二)抓住内容的“易破点”追问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懂得在教学难点处放慢步伐,尽量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看得见的活动空间,将问题承载于活动之中,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特别是在教学难点处设置实践性活动,引领孩子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突破难点,从而驱动学生深度学习。这是一种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形成学生的顿悟和豁然开朗。

例如在《体积与容积》教学中,正因为“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真的很抽象,为了突破这节课的难点“体积与容积的异同点”,设计一个“挖西瓜”的实践活动。笔者拿着完好的西瓜问:它有体积、容积吗?当学生说出有体积、没容积,但可以变成有容积时,笔者第一次追问:怎么变成有容积?孩子很快说出切开西瓜挖出果肉,这时就有容积了。接着笔者边挖边再次追问学生:有什么发现吗?他们几乎脱口而出“容积变大了”。当孩子瞪大眼睛看着笔者时,笔者还挖、一直挖……再把切下来的盖子盖上,第三次追问:现在又有什么发现?有个孩子迫不及待地回答道:体积不变,容积变大。笔者继续把西瓜挖得非常非常的薄,再盖上盖子,第四次追问学生:最后会怎么样?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容积越来越大,越来越逼近体积,可是体积还是大于容积,因为体积在外面,容积在里面,体积多了一层厚度。

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经历从迷惑到清晰,逐渐趋向深刻的过程,促使他们自主地发现“体积在外面,容积在里面”“同一物体,体积大于容积”。通过一次次的追问,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本质属性,从而抽象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三)找准知识的“易混点”追问

有些概念的定义很相似,学生容易混淆。有些题型看似相似其实不同。作为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分析,借助有效追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内涵与本质的理解,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维。

比如学完《面积》后,我安排一节练习课《周长与面积》,因为很多孩子容易混淆周长与面积的定义。在课上,我从班级的奖状引入,准备给奖状做一个镜框,四周包上铝合金条,表面镶上一块玻璃,让孩子帮老师想想办法,如果买得合适而没有浪费,要买多长的铝合金条?多大一块玻璃?有个孩子很快就说出买多少铝合金条只要算奖状的周长,多大玻璃算出奖状的面积就行了。这时笔者追问道:“你能用手比一比奖状的周长在哪儿?周长像什么?”当学生比出周长,说出周长拉直后就是一条线后,笔者再次追问:“那么奖状的面积在哪儿?面积像什么?”孩子摸摸奖状的面积,并告诉大家面积就是这一大片。当学生对周长和面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笔者第三次追问学生:你觉得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借助“做镜框”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三次追问,引导他们对比、辨析,还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物(如课本、桌子等),让学生指指周长、摸摸面,在触摸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图形周长与面积的认识,最后把周长得出的是一条线与面积得出的是一大片放在一起,直观感受到它们的区别,有利于深化概念。

(四)捕捉学生的“易错点”追问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体,总有自己的想法、见解。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同一个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有全面的,也有不全面的;有有序的,也有混乱的;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学生出现差错是正常的,教师要懂得捕捉他们的“易错点”,有歧义的生成资源,运用比较辨析、借助有效追问,暴露出他们的思维状态,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學“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一个长是6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长方体,切掉2厘米高的长方体,剩下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当时很多孩子先算出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减去切掉长方体露在外面5个面的面积,遇到这种题目学生由于思维定势很容易出错。此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提出问题:“看看老师画的草图,想象切掉长方体后,少了几个面?却又多了几个面?”孩子们通过观察草图发现少了5个面,多出了1个面。接着老师追问:少的5个面与多的1个面在哪?学生思考后发现:少的面正好是切掉长方体的前、后、左、右、上面共5个,多出的1个面是剩余长方体的上面,多出的这个面正好和切掉长方体的上面面积相同,可以互相抵消,实际是少了切掉长方体的前、后、左、右4个面的面积。错误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呈现,通过数学问题将差错变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辨析、比较和判断,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更清晰、更透彻。

(五)把握知识的“关联点”追问

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有纵向又有横向,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知识的衔接处去设计问题,通过追问,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核心知识点,同时也能够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方便学生提取知识、应用知识。

以年、月、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进行以下追问“我们都学习过哪些时间单位,从小到大对时间单位进行排列,它们之间是怎么换算的,每个月的天数每年的天数是不是固定的?”以上,教师的追问既涉及以前时间知识的信息,又有对一年有多少天一月有多少天的引出,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大月与小月、平年与闰年的概念与天数对应写到黑板上,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知识的结构框架,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总之,追问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捕捉好的问题,用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握精准追问的时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追问是否有效,追问的质量高低,不在教师追问的语言艺术,也不在问题的高难度,而在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并且实现学生逐步由被追问者转化为主动追问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兰金玉.借助有效追问 促进思维发展[J].小学数学教育,2019(1-2).

[2]林模忠.精准追问 铸就深度学习[J].小学数学教育,2019(10).

[3]冯美芯.把握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质量[J].小学数学教育,2017(6).

作者简介:叶阿云,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55329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