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浅谈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浅谈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摘 要:笔者在小学课堂教学观摩中发现,经常有小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也是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长此以往,不仅影响个体的发展,而且整体的教育质量也难以提高。因此,笔者就如何让这部分学生回归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让这部分学生回归课堂教学,参与课堂教学,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在这里习得知识、获得技能、形成相应的学科素养。然而在常态化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这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现象。笔者经过多年的调查,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随着授课时间的延长,这部分学生由刚开始的三四名逐渐增加到后来的八九名(如果班额大,数量还有可能增加)。这些学生有一部分与同桌在交流,大部分同学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坐在那里“心飞天外”,有的自己摆弄小东西,还有的在东瞧西看。尽管课堂上老师会反复调控这些同学,但他们的下注意力还是只能稍微集中一会儿,也不会长久。如果不加关注,这些同学一旦养成上课走神的习惯就会影响以后的学习。

课堂是学生的世界,也是每一个学生接受幸福教育的乐园,造成今天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极少数学生有先天的好动、不爱交流等自身性格原因外(如是这样,教师更有责任去精心照顾他们),笔者认为更主要的还是在教师方面:一部分教师课堂关注的是个别而不是整体,实施的行为是教而不是学,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这些理念的偏差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提高认识,从教师自身出发,寻找对策,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 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好动、好奇、注意力不长久本是孩子的特点,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及时进行有效地调控和管理,使同学们能够集中注意力而不心无旁骛。特别是针对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更要时时处处留心他们的课堂表现。不能因为把“听课不认真、课堂纪律差”一味地告知家长,而有的家长教育方式比较粗暴,这只会只会增加这些学生的逆反,进一步影响这部分学生的听课质量。真正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不仅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而且极为重视学生参与的深度。首先,要营造宽松温馨的课堂环境。特别是教师不能将自身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中来。用满含期待的眼神目视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是真诚的。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关注全体学生的听讲情况,精心调控课堂节奏,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孩子,特别是针对平时不爱主动参与的学生,把更多的机会给他们,让他们慢慢地参与中来,增强幸福感。针对理解稍慢基础稍差的学生用耐心来等待,用细心来启发,精心设计问题,特别是要降低难度,让他们回答一些基础题,享受到课堂的乐趣,增强成就感。教师在课堂中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明白自己也是课堂的主人。

二、 备课要充分

充分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奏。然而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部分教师还存有知识本位和教师本位的思想,总是考虑“我要讲什么?我怎么讲?”不是站在考量“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角度,加之部分老教师不愿意花力气探索新路子,在备课上仍然存在轻备课重上课的思想,部分教师的课标意识不浓,课堂标准随意性强,依然凭经验上课,所以费力不少,可课堂效果平平。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看法。备课之前,首先对课标要把握准确。因为课标是教学、教材编辑和评价的依据,规定了“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等根本问题。其次是对教材的理解。教师要充分解读教材的意图,了解教材编排了哪些知识点,弄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并理解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强调系统性,坚持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其次是对学情的精确分析。教师做到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分析文本,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预设几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尽可能多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为课堂精彩的生成奠定基础。再次是精心备教材。教师要根据课标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本节课的内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在实施中先整体,后单元,最后细看每节课,精心设计课程结构,细致地考虑各个教学环节,哪些内容让学生自己学习,哪些内容需要老师讲,哪些内容需要略讲,哪些内容需要详讲,认真考虑,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关键,指导学生,精讲细练,突出重点。

正如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要备课于心,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会超常发挥,才会在课堂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三、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

教师教学节奏单调,手段单一,课堂组织能力差,师生关系或紧或疏,都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上课表现。同样,教师的无效“问”,生硬的语言,以及粗暴的课堂管理也會影响部分同学的课堂表现。为此,布鲁纳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它。”教师在提供参与机会,学生有所表现之后,要提供鼓励性的即时反馈。英国教育家在1993年出版的《教学即沟通》一书中提倡:师生之间构建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首先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起点,也是信任的开始。当然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心理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师不能因为部分孩子反应慢、自制力差、卫生差等因素来讨厌学生,剥夺学生的参与机会,甚至是歧视学生。或者因为一次不好的表现就损伤学生的自信心。这些原因都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刺激,继而对教师产生不信任,又反过来影响其学习的发生。其次是教师要学会表扬。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要始终记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及时予以学生适度的评价,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适当的时机给予恰当地表扬和鼓励,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自尊,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比如:在语文课上学习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学生读得比较有感情,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真是李白的知己”;当学生写的字比较漂亮时,教师可以这样评价“这位同学写得这个字笔顺正确,结构匀称,很有力度,很有美感”。但是过多空泛而不准确的表扬可能会带来各种负面效果。比如千篇一律的“你真棒!”毫无实际指向的“你太聪明了!”轻描淡写的“好!”都会让学生感觉不到实践的效果。再次,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手段是工具,发展是目的。教师承认人力的作用在课堂上仍然是最活跃最有效的因素,因此恰当的教学手段是促进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例如,语文课上,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讲故事、猜谜语、搞竞赛、做游戏等活动,让课堂丰富起来,让每个学生特别是不爱主动参与的学生,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增加体验,降低难度,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让他们发生命的活力,享受快乐教育,是我们所期望的课堂效果。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学生的发展也就成为现实。特别是今天的课堂,更应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比如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引发共鸣。特别是年代久远发生的故事、比较抽象的事物和科学知识,单凭教师讲解很难持久吸引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将音、形、像、色融为一体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的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数学课堂中的枯燥的数字符号,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从多种渠道来展开教学,同样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

四、 提升专业素养

不可否认,由于部分教师学习主动性不足,导致学科知识匮乏,文化底蕴单薄,驾驭课堂能力和课程资源再度开发能力差,以本为本,信息量不足,使部分学生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抑制了部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使他们不愿意参与到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来。还有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没有特长,容易失去让学生仰慕的目光。尤其是今天的孩子,信息渠道广泛,甚至在有些爱好特长方面强于老师,由于信息量不足,让部分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为此,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包括人文素养、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授课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建立自身的学习规划,加强反思,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多涉猎一些人文科学类的资料,以及学生的心理方面的书籍。教师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提高板书、表达的水平,教师让自己的渊博知识和人格魅力始终影响着学生,引领着学生。

五、 注意课下延伸

教师不光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在课下也要关心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以及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针对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教师更要拿出足够的耐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他们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内容上不仅有课堂知识的拓展和补充,帮助他们解决课堂上的不足,并能及时解决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找到学生喜欢表达的切入点,打开他们的心扉。还可以找到共同关心的话题来交流,利用电话、微信等媒体多加关注这些学生,还可以带着鼓励与发展的目的去家访,全方位地了解学生,会更进一步地走近他们。在同这些学生沟通接触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形式,操场、走廊、上学放学的路上,或者校园的凳子上都是理想的场所,最好不要在教師办公室内。总之,教师要创造性的利用一切机会去接触这部分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只有这样,课上、课下齐联手,他们才会喜欢上的你的课堂,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今天,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教育质量,因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大多集中在课堂上,所以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设条件增加他们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学生要始终牢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全面发展,享受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张爱军.新课程评论.2016.12.

[2][德国]第斯多惠.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徐晓枫,山东省新泰市,山东省新泰市新甫实验学校。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55336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