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组与组之间的协调合作、生命教育的安全性以及对生命彼此之间的爱惜和尊敬。初中生物课程和自然界生命是相互关联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其有着较为特殊的魅力和优势。在指导学生课堂实验时,学生总会对不同生物进行细致观察,因此在初中生物课程中,要对其生命教育理念进行充分展现。
关键词:生命教育理念;初中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都需要进行发展和创新,最近几年,初中生物教学逐渐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重视,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对生命的教育理念加以关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实验所呈现出的生命教育理念进行重视。文章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主要阐述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措施。
一、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预习指的是对某一事物所进行的认识和了解,其能够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并且按照自身认知来发现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疑问进行积极探索。这样一来,预习也就成了教学的开端,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的基本前提。
在某一节新课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下一内容的预习。最为有效并且直接的方式就是教师事先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因为教师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更加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其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辅助学生找出预习的主要目标以及需要达到的效果,这样一来能够使学生的预习能力获得进一步提高。比如在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有哪些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教材中不同实验结果的产生原因。这样一来,通过提出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求知欲一开始主要表现为对现实现象以及对知识的渴望,之后则逐渐转变为学习情绪,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该项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一些和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既可以是学生熟知的东西,也可以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东西。将这一问题进行拓展延伸,能够对知识进行更加广泛的应用。教师在讲授“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内容时,可以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环境,从学生所关注的人口以及环境等问题出发,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以视频或者是图片的形式呈现当前的环境问题。并提问学生怎样对当前人口的粮食问题进行解决,使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此时,教师则可以逐渐引入种植水稻则可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告知学生对解决方式进行综合,可以利用开发新能源、控制人口增长以及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形式来使这一问题获得有效解决。这些解决措施都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同时按照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强化其对生物知识的关注和重视。
三、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需要教师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这样一来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和教师保持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并且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探索。
为了能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内容时,可以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植物需要进行光合作用?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就会在生活中对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进行寻找,进而发现花草、树木、玉米等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之后,可以继续提问:这些植物的相同之处有哪些?这时有的学生就会说:他们都可以生成有机物、他们的叶子是绿色的,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光合作用所形成的产物主要是利用哪些条件产生的呢,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之后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解答,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获得进一步提高。通过小组交流和探讨之后,其可以发现,水分、阳光、无机物以及土壤等都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来判断自己是否分析正确。这时,学生也就会带着疑问去查看课本,这样一来,学习的针对性也就获得了进一步强化,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使其更加积极地参加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其学習兴趣和热情。
生命理念下,需要初中生物教师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己,这样一来,学生的生物学习主动性才会进一步提高,进而强化其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四、 强化实验教学
学生在对所学知识和内容进行学习之后,需要利用实践操作来证明知识是否正确。而生物实验能够充分满足这一要求,与此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生物实验加以重视。
在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利用实验来对所学知识和内容进行验证。在密闭的玻璃罩中点燃酒精灯,之后提问学生:玻璃罩中的酒精灯是否可以长时间燃烧,显然,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之后教师可以将绿萝放置到玻璃罩中,并重复以上操作,提问学生:和上一次实验相比,哪一次的燃烧时间更长,学生回答:放置有绿萝的燃烧时间更长。之后引导学生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学生则会按照“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其会生成氧气,能够延缓该环境氧气含量的降低速度”进行回答。可见,虽然肉眼无法对光合作用的过程进行观察,但是利用实验,可以有效证明这一过程的存在,可以发现生物知识和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由此,在展开简洁明了的实验之后,能够证明光合作用的存在,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内容的了解,切实意识到生物知识是和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与此同时,利用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持续探索。
五、 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应用
在开展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来播放植物光合作用的视频,因为在实验中,人的肉眼是无法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观察的,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让学生对细微的实验效果进行观察,同时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对其进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之后,其可以和其他成员对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和探讨,能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利条件。此外,需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进行探究,使其可以和课堂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进而使学生可以将所学内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六、 强化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
当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团结协作,在这种形势下,学校需要对此观念加以重视,培养出合作意识相对较强的学生,进而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其深刻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折中的形式来对学生的特征和能力进行分配,尽可能使小组之间的成员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体征以及能力,进而使团队优势获得充分展现。这样一来,学生才可以充分展现其实力,同时按照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找出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进行改正。
例如在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其所涉及的问题以及流程都相对较多,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能够进一步强化小组成员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中。如果有的问题学生无法解答,教师则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并鼓励其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进而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团结协作所带来的乐趣,实现教学目标。
七、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技术、科学以及社会三者进行紧密关联,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作为重点进行教学。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事先准备出相应的探究问题:在田地里找农民,探索农民是怎样进行田间农作物管理的;咨询农民怎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
(一)物质变化
教师围绕该问题为核心提问:面对逐渐增加的人口,怎样进一步在有限的耕地里提高农作物产量?按照课本中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你觉得怎样才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需要和农民田间管理的方式进行相互结合,并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来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进而强化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并利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能量变化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可以实现对能量的转化,按照其能量转化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对怎样利用能量来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以及怎样对植物能量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进行有效解决进行探究。利用光合作用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明白植物可以利用光合作用来储存能量,并能够以有机物转化的形式对能量进行存储,可以让学生阐述焚烧秸秆对土壤以及空气所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和植物能量存储有关的问题,可以利用沤农家肥以及制造纸张的形式将秸秆所产生的能量进行存储,进而促进能量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对光合作用的相關公式进行归纳和总结,之后和生活中光合作用的应用进行相互关联,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使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对光合作用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应用。
八、 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方式产生了极大变化,不管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但同时,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生物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突破,虽然在探究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问题,但是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家长以及学习的密切配合、共同促进,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文清.生命观念视角下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问题与策略[J].中学生物学,2019,35(1):61-63.
[2]黄世东.初中生生命教育与生物学科渗透整合的研究[J].数码设计(上),2019(5):98.
[3]葛娟.初中生物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27):101.
作者简介:
周秀莲,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