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也逐渐步入了“读图时代”,视觉文化将在社会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小学教师需要充分认识这一趋势,并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调整,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更新颖的教学服务。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影视资源突破数学给学生留下的刻板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影视资源;教学策略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认为数学是一门单调且枯燥的学科,或因为个人数学基础不好而产生畏难情绪等。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课本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授课模式也相对单一,缺乏和学生的深层互动,缺少和学生的沟通。究其根本,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没有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寻求变革,尝试将影视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在课堂导入、教学活动、课后作业和评价反馈方面,利用影视资源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 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课堂导入,构建灵性数学学习模式
传统数学课中,课堂导入的环节较为单一枯燥,不少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效果,跟上课程进度,会忽略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这就导致学生在没有进入数学学习状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数学学习,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反感和抗拒的心理。对此,需要特别注重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尝试利用影视资源进行课堂导入,利用学生喜爱的图像或视频方式为教学进行铺垫。
以二年级上册《时、分、秒》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开始接触《时、分、秒》这一课时对这三个单位没有概念,在日常生活当中,对时间的关注也不够细致。因此,如果要是在一开始就和学生直接讲述课本知识,往往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一段影视视频,时间大概在一分钟左右,里面的内容讲述的是一分钟之内能够干些什么,比如在一分钟之内能够整理好个人卧室,将东西收拾规整等,在播放完一段课堂导入的视频之后,不少学生沉浸在了视频当中,这时教师进一步发问:“你们觉得一分钟能够干些什么呢?”这时学生纷纷开始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开始建立对时间的概念,在听了学生的回答之后,教师进一步和学生阐述:“刚刚我们所观看的视频,时间也大概有一分钟,也就是说刚刚通过一分钟,也就是60秒,你们就已经懂得了一分钟所能创造的价值以及一分钟之内能够做的事情,那么我们每天都有这么多个一分钟,是不是也应该好好把握呢?”学生听了之后纷纷表示赞同,在一片和谐的氛围当中,教师进一步开展起了课堂教学活动,《时、分、秒》这一课时的教学也十分顺利,除了引导学生了解这三个单位的区别与用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时间的可贵与效率的重要性。
二、 利用影视资源组织教学活动,构建灵性数学学习模式
在传统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课本知识的讲授为主,将更多精力中集中在教学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探究上。对于销售活动并没有过于重视,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互动,学生在数学课堂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有主动思考的机会,更不会有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想法。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影视资源组织教学活动、丰富数学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眼前一亮,通过影视资源的鉴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数学问题,丰富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
以四年级上册《认识更大的数》这一课程的教授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数的概念并不清晰,传统教师的教授方法往往是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阐述“什么是更大的数”或者给学生举例数之间的区别,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在头脑当中仍旧没有形成对数的相对概念。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的环节当中加入影视资源的鉴赏。影视资源具有画面精美、内涵丰富、语言精练、构思精巧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影视资源进行播放,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生活当中数与数之间的区别,不同数量级之间的数究竟有多大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各个感官被充分调动,眼睛接收到了图片信息,耳朵听到了声音信息,而眼睛接收到了文字信息,头脑中会不断思考回忆影片中所出现的文字和画面。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数的概念就能够更加清晰,而教学活动也能够更加的丰富,学生不会感觉到枯燥无聊,会更愿意参与后续数学课堂的学习。
三、 利用影视资源丰富课后作业,构建灵性数学学习模式
数学课后作业的形式一直以资料或者教辅为主,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和思考的空间较少。一直以来,学校和教师过分低估了课后作业所蕴含的潜能与其所存在的价值。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资源,尝试丰富学生的课后作业,如果在课堂上不能够引导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可以转移注意力,尝试在课下,利用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再进行思考,给予其充分自由的空间,引导其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个人思考的快乐和数学学习的魅力。
以四年级下册《小数除法》的学习为例,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小数除法基本运算,与小数除法运算过程当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由于不少学生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并不好,对数的运算感到抗拒,并常伴有畏难情绪,在小数除法的学习当中更是如此。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将影视资源加入到课后作业当中,在巩固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能够给学生带去放松的感觉。例如,教师可以寻找一则《激情奥运》的影视资料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观看该影视片段并留心在奥运期间,我国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有哪些数据值得关注?有哪些和小数除法相关的数学知识可以应用小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影视资源是一座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的桥梁。在观看影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发揮太大的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教师通过影视资料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能够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发挥的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 利用影视资源创新评价反馈,构建灵性数学学习模式
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的教育模式下,评价与反馈环节就是教师通过口头表述或者礼物上的嘉奖,对学生的表现和回答进行反馈。但实际上这样的评价与反馈模式相对单一,随着学生年龄不断的成长,心智也在不断的成熟,这样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已经逐渐不再适应学生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影视资源,在评价反馈这一环节进行创新,通过影视资源和学生进行更加深层次的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以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为例,空间与图形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在这个阶段正是空间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会感受到一定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而教师在学习课堂中往往只邀请数学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给予的反馈也都比较良好,都是正面的反馈,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班级整体的学习的发展并没有很大的好处,最终会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对此,教师可以将影视资源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与反馈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经典电影中的片段,例如《美丽心灵》和《隐藏人物》等著名影片中,与图形与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观看和学习。在实际操作环节,对于数学基础较好,在课堂上表现良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影视资源,并用言语鼓励学生进行更加大胆的探索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而对于平时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在发现学生有进步时,也要充分进行肯定和鼓励,除此之外,也可以为学生推荐一定的影视资源,供学生进行参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让其感到数学学习并没有那么枯燥和无聊,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慢慢走出“数学学习很难”的这个怪圈,通过这样的评价与反馈,学生能够感受到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不再流于表面,而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与交流。
五、 利用影视资源进行学科拓展,构建灵性数学学习模式
数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实用性的学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早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不仅仅只是数学能力的提高,运算能力的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还有数学品质的提升。教师需要通过影视资源进行数学学科的知识和内容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些优秀的品质,并受益终生。
以二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一课时的教授为例,在初步接触到《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学习时,学生会感觉到十分轻松与简单,学习热情也比较高涨,这时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这一特性,播放一些和二维三维甚至多维空间图形的影视资源给学生观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另一个新世界,并告诉学生:“这个世界比我们看到的更加宽阔,而数学世界的知识也比我们接触到的更加广博”,学生需要大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突破限制去挖掘数学世界中的各种可能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中可贵的品质——探索、激情、勇气和想象。学生会满满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串冰冷数字的堆积,而是学生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新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学生探索和学习的热情会被进一步激发。
总之,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不断尝试将新的元素融入小学数学的课堂当中,例如,影视资源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影视资源的应用,丰富小学数学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增加小学数学课堂的深度与厚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也能够十分有趣。
参考文献:
[1]邹海峰.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女报:时尚版,2020(2):1.
[2]邢红忠.多媒体资源在农村学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73).
[3]周界朋.境在情中,情在心中:探析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J].读写算,2020(24).
[4]阳英.激励策略在小学數学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探析[J].读与写:教师,2020(3):1.
作者简介:何蓉玲,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八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