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阶段,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经过了无数次教学校验、能够取得极佳教育效果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各个学科中都能普遍应用,尤其是对于像高中政治这种对学生来说,学起来比较枯燥无味的学科来说,使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学习乏力无味、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而显著地提升学生的政治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高中政治教学;应用策略
一、 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用于引导问题、刺激学生作答反应和完成特定任务的情境为依托,测试和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情境可以应用在不同的教育活动中,应用于日常教育称为“课堂情境”,应用于考试中称为“试题情境”。
二、 情境教学法融入高中政治课堂的意义与价值
2020年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情境考查载体的概念,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再将考查情境具体化。政治学科对“一核四层四翼”的考查依托两类三层情境,即生活实践类情境和学习探索类情境,分为简单情境、一般情境和复杂情境。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从多角度作答,使“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的收益大大降低,引导学生把关注点由“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情境教学法的引入,可以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更加关注、更有效地利用贴近学生实际的丰富素材,营造带有情感色彩的情境展开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吸收理论知识;由于教师选择的案例等素材源于生活,贴近现实,也有助于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理论性与实践性,好似情境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的“左右脚”,缺少哪一部分都是不完整的。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努力协调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的关系。
三、 情境教学法的要求和原则
(一)要求
1. 智力发展与道德教育的融合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都是把学生成绩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衡量标准,严重一些的地区甚至把成绩视为唯一。这样的教育观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繁重的知识灌输和压迫式的学习,考什么学什么,除此之外的学习都是浪费时间,这样的人才教育方式理所当然地塑造出了一部分高智力人才,他们对理论知识、书本课程如数家珍。但是,人的发展本来就具有不平衡性,加之这样的“培养”,必然出现了前些年“高分低能”的尴尬境地,这种情况是我们的教育一手促成的,也是我们的教育最不愿意看到的。究其原因,是教育忽视了人需要全面协调的发展,忽视了教育最真实的目的——培养怎样的人。因此,除了智力发展,情商教育、学生主体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新课改的要求也是顺应这个目标提出的,当老师们的课堂不再枯燥,变得富有生活性,学生的学习才能因此而有意义,价值和情感的教育才变得有可能。
2. 兴趣和成长的融合
目前,新课改带来的成效已经慢慢显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仍然有一些学科的教学现状还是没有改变,这些学科大部分都有文字理论知识比较多、生动活泼的举例比较少的特点,比如政治课程。但是此类课程又是高中学习的重点课程,同样面临着考大学的压力。既然受到学科特征的影响,又得完成既定的课程任务,所以,很多老师还是选用以前惯用的上课方式,即满堂灌。这种形式显然达不到新课改预想的要求,一方枯燥的输出,另一方被动甚至被迫接受,这样的模式带来后果就是对课程、对学习丧失兴趣和耐心,成绩固然达不到理想的样子。让老师发挥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让学生变得主动积极和争先恐后的局面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不难看出,不管是说新课改还是谈素质教育,最离不开的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也是我们真正该关注的重点。用他们真正感兴趣、能够接受、甚至可以激发其潜能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双边互动,才是我们最终的出路。
3. 书本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融合
高中时期我们已经掌握了理论指导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联系,而且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证实的哲学依据。只有踏踏实实地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相结合,才能形成有益的理论指导,并且,如此形成的东西更值得被信服和认可,从而再次服务于生产。而为了更好地生产生活,只有不停地学习更多的书本知识,然后进行应用、再次总结、提升。这样,便促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现在,高中教育时期的思想政治课程仍然大量存在“照搬照念”的情形,本来就看似枯燥的知识和名词,如果再加上老师授课的时候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一味地进行纯知识性的灌输,那么就会让学生慢慢丧失对该课程的兴趣,也就达不到政治理论教育和教学的初衷了。在将来一段时期,探索一种趣味横生的方式、营造学生主动的氛围,是艰巨又不得不着手的事情了。
4. 生活逻辑与时政逻辑的融合
情境设置要丰富真实,复杂程度合理,保证学科素养测试的全面性和层次性。教学情境既可以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选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重大热点问题,又可以选取原著原文,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文選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境设置力求“新”和“巧”,贴近学生生活,符合生活逻辑,如2020年山东政治高考题第16题选取社会生产中商家“聚合经营”,把这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经济学中的“零和博弈”和“正和博弈”相联系,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情境选取的难度和符合学情,简单情境、一般情境和复杂情境搭配合理,能调起学生的兴趣又有思考的空间。
(二)情境选取的原则
1. 时间维度:情境素材选取以近期为主,远期为辅。
2. 空间维度:以国内材料为主,国际为辅,兼顾地方特色。
3. 内容维度: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为主,其他方面为辅。
4. 形式上:文字材料为主,数据和图表、图片信息为辅。
5. 性质上:正面宣扬党的方针政策为主,反面素材为辅,没有定论的敏感话题基本不作为考虑的素材。
6. 數量上:考虑教学时间和学生能力,情境字数要适量,不宜过多或者过少。
四、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情境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就政治学科的教学来说,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情境教学法的定义和要求,必须正确处理情境教学与政治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需要明确的是,课堂教学是基础,情境教学法是手段,无论情境教学搞得如何活灵活现、花样翻新,都是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政治课堂教学这个基础。使用情境教学法,教师首先必须参透弄通教材内容,教师对教科书各个章节、各条政治理论、名称要义,不但要知晓,更有学深悟透,记忆深刻,在教学时能够信手拈来。其次,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把需要用到情境教学的教学部分标记整理出来,加强练习。对于某些不适用情境教学的内容及时调整,确保整堂课程教学内容都能既符合教学规律,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乐趣。
(二)设定政治类模拟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情境学习各种政治学理论和原理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主要包含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社会主义理论以及部分哲学思想等内容。这些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和枯燥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掌握是有较大难度的。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政治类模拟情境,通过情境展示相应的政治理论原理。比如,在教师讲到国家组织联合国这个章节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一个联合国大会,由学生扮演各国驻联合国代表,通过模拟联合国辩论、发言等形式,如身临其境一般地掌握联合国的知识,这要比从教科书上的死记硬背起到更积极的学习效果,再比如,在教师讲到法律常识章节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模拟组建一个临时的法庭,由学生扮演公诉人、原被告、律师等角色,模拟一桩民事类案件,让学生提前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不拘泥于教科书上的内容,跳出思维局限而涉猎一些更加深入的政治法律知识,从而对政治学科的学习产生有利的刺激作用。
(三)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时必须防止走进作秀的误区
情境教学利用情境教学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提升学生对政治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能力。情境教学法必须与教学大纲高度贴合,教学方法要紧扣大纲要求和政治科目教材内容,需要利用情境教学的章节内容就大胆使用情境教学法来深化教学效果,现有教材中有些章节的确是不适宜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就不能一概而论,如果生搬硬套一律进行情境教学,反而适得其反。因此,校方和教师要警惕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演变为形式主义,要防止走进作秀的误区,坚决不能为了搞推陈出新而特意设定情境、搞花架子,坚决降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课业负担。
(四)要持续创新升级情境教学法,不断适应高中政治教学发展的最新需求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情境教学法也不是万能灵药,也必须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和教学任务改革而不断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节奏。高中政治学科教师要高度重视创新能力,仔细研究政治学科教材的内容变化,紧紧围绕高中政治教学考试的目标,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搞创新,最终达到让学生实现学习效率、学习乐趣和学习成绩的三者统一。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反馈结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衡量准绳,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修正和解决情境教学法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短板,使情境教学法不断完善和适应高中政治教学需要。
(五)日积月累,重在落实
一线教师要不断通过“学习强国”“新闻联播”甚至各种短视频收集各方面的情境素材,做好积累和分类,厚积才能薄发。在集体教研中逐步渗透情境教学法,导学案的制定突出情境引导教学,无情境不教学,力求每节课都是在丰富的情境中教授新知识,长此以往,形成本学科的教学习惯,让情境教学成为自然发生的事。另外,还要在各种观摩课中学习其他学校或其他老师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新方法,取长补短。
再好的理论停留在书面上也是空谈,唯有不断实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发现情境教学法的妙处和在长期坚持中达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石亮晶.浅谈情境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
[2]黄金结,史欢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情境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3(11).
作者简介:贾红伟,山东省青州市,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