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在农村中小学的感恩教育期间,很容易在家庭、学校各方面影响因素的作用之下出现问题,对相关的教育工作会产生很多的不利影响,以至于难以起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作用。这就需要在农村中小学的感恩教育工作中,归纳总结较为丰富的教育经验,按照现存问题、问题的发生规律等,采用有效对策开展感恩教育工作,培养小学生的感恩心理、良好的素养,不断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为农村中小学生的素质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感恩教育;问题;对策
一、 引言
農村中小学的感恩教育工作中,应该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感恩教育观念意识,学校为学生设置专业化的课程,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支持下,增强中小学感恩教育工作效果,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感恩精神和素养,形成关于感恩教育的良好模式和体系,达到预期的感恩教育工作目的。
二、 感恩教育分析
对于感恩而言,主要就是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感激。而感恩教育就是按照具体的教育目的,积极培养学生的品德、良好素养,利用相应的教育内容,开展针对性的感恩教育、知恩教育与施恩教育等工作,属于中小学德育教育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能够积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美德,使得中小学生能够形成感恩精神,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全人格,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帮助,具有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三、 当前农村中小学感恩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属于非常主要的教育部分,在家庭的环境中,只有形成良好的教育形式、转变教育思维和思想元素,注重对孩子进行各方面的感恩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才能起到良好的感恩教育促进作用。但是,目前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家庭还存在感恩教育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因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多数家长都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最为重要,缺乏对学生感恩心理的重视,导致家庭教育过程中缺乏感恩教育的元素。与此同时,多数家长在日常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尚未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没有为学生做出榜样作用,甚至还会出现家庭环境中缺少关怀与关爱的现象,难以在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培养中小学生的感恩心理和精神。
(二)学校的感恩教育问题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重点关注中小学生的考试成绩,将提高分数作为主要的教育目的,忽略了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发生需求。农村中小学在实际的感恩教育工作中,尚未合理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没有明确设置有关的感恩教育内容,缺乏专业化的教材,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与此同时,在具体感恩教育期间没有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未能明确教师的感恩教育工作责任,甚至还会导致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难以确保感恩教育工作的高效化、有效性开展,对各方面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良好实施都会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四、 农村中小学感恩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属于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感恩教育知识的重要载体,为了能够有效解决家庭教育过程中感恩教育的问题,应该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意识,为家长讲解感恩教育的积极作用,明确在家长合理进行感恩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可以使得中小学生产生良好的感恩心理,预防出现自私自利的现象,增强感恩意识。在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家长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氛围,父母之间、家庭成员之间都要相互感恩,家长做出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小学生,使其在提升对家长信任度的同时,形成感恩教育的积极作用,改善当前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解决学校方面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学校应该重点关注学生感恩教育,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遵循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不再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借助感恩教育增强学生感恩意识,起到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农村中小学学校也应该设置关于感恩教育的课程,开发相关的教材,明确各个部门、教师的感恩教育责任,不再流于形式,而是安排专业的感恩教育教师开展相关课程教学工作,这样在专业化、合理化教育的情况下,促使中小学生形成正确感恩观念,增强整体的感恩教育工作效果。在此期间,农村中小学学校还应该结合当前的感恩教育现状与问题,创建规范化的感恩教育工作机制和模式,从根本上增强整体的教育工作效果,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促使感恩教育工作的高效化、合理性开展。
五、 农村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建议
为了促使农村中小学感恩教育工作的高效化开展,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归纳总结较为丰富的感恩教育经验。具体的建议为:
(一)树立正确的感恩教育观念
农村中小学在开展感恩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促使学生的素质发展,健全人格,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善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感恩教育模式。农村中小学学校和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转变之前的应试教育思想,不再对学习成绩非常的重视,而是需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具体教学标准和要求、教育理念等,从创新型的角度考虑问题,创建相应的感恩教育实践操作模式,遵循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提升整体的德育教育水平。为了可以形成系统化的感恩教育工作模式,在实际教学期间应该注重各方面的宣传教育,在日常的教育领域中积极执行、开展相关的探讨活动、交流活动与调研活动,明确教师的基本责任,在重点开展智育工作的同时有效执行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充分发挥教师在感恩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和优势。
(二)完善感恩教育的实践操作活动
农村中小学学校在实际的感恩教育工作中,应该完善实践操作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体验和感悟。在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勤劳节俭观念、自尊自爱观念,增强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对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而言,可以为学生介绍农业劳动的辛苦历程,使得学生懂得“粒粒皆辛苦”,形成感恩的心理,不浪费食物,不胡乱消费。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项目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观念,充分发挥各项实践项目的作用和优势,增强感恩教育工作效果。
例如,在感恩教育的工作中,可以设置经典诵读的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在每节课课前的五分钟,诵读《弟子经》《三字经》等,广播统一指导的情况下集中性诵读,对我国的经典文化形成深入感悟。在此期间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优雅的音乐,营造较为良好的诵读环境氛围,定期开展比赛活动和竞赛活动,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诵读内容中的各种感恩元素,形成良好感恩教育积极作用。具体的感恩教育工作中,还可以开展挖掘身边榜样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挖掘身边关于感恩方面的榜样元素,指导学生先了解感恩的意义,然后自主在学习、生活中收集感恩方面的案例内容、真人真事,这样在榜样作用的影响下,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村中小学生,使其可以形成感恩心理,增强学生的品质。在此期间还可以开展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带领农村中小学生观看科技创新的视频、资料等,使得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困难、艰辛,明白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科技产品来之不易、了解到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前人努力奋斗的结果,这样在合理开展感恩教育工作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感恩心理,增强道德品质,形成感恩教育的实践操作模式。
(三)强化家校合作力度
为了能够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感恩教育工作效果,应该强化家校合作力度,在学校和家庭相互合作的情况下,促使感恩教育工作的高效化开展。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家长到学校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感恩教育活动中,使得家长可以养成良好的感恩教育习惯,树立正确观念意识。
例如,学校邀请家长到校园中共同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操场上设置“商品交易会”,学生充当其中的买卖双方,买方学生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家长在日常消费过程中的节俭精神,形成感恩消费的良好观念。卖方学生在“销售”期间感受到工作岗位的艰辛,懂得自己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样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和精神,增强各方面的感恩教育效果。
(四)采用先進的感恩教育方法
农村中小学在开展感恩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积极采用先进的感恩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手段,利用趣味性、多元性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知恩心理与报恩心理,形成人文教育的良好工作模式,借助先进技术、教学设备等有效开展感恩教育工作,形成先进性、有效性的感恩教育工作模式和体系,满足当前的感恩教育发展需求。
例如,可以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创建微信交流群,教师和家长在交流群中定期发布一些关于“农业辛苦劳作”“工人辛苦工作”“家长辛苦工作”的各种视频和图片,为学生讲解人们辛苦工作的情况,使得学生可以形成感恩之心。在此期间,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感恩方面的视频和资料,也可以奖励一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懂得感恩的学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激励、影响的作用,使得中小学生在良好感恩教育环境氛围中,增强感恩心理和精神,形成素质教育与德育的作用。
六、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在农村中小学的感恩教育期间,很容易在诸多的原因影响之下出现教育问题,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高质量开展产生影响,也会对感恩教育的高效化开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农村中小学在实际的感恩教育工作中,应该强化家长的引导,树立正确的感恩教育观念意识,采用优化性的方式培养学生感恩心理。
参考文献:
[1]柴文娟.农村中小学开展假期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尝试[J].考试周刊,2019,34(9):122-135.
[2]赵玉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J].教育,2019,13(23):45-78.
[3]齐彩红.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22(21):39-88.
[4]司慧珍.谈如何在农村初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J].才智,2019,46(36):179-199.
[5]朱礼仁.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9,16(11):88-97.
[6]冯光显,冯光梅.农村中学班主任利用网络对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培养初探[J].中文信息,2020,35(2):169-179.
作者简介:
蔺晶霞,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河畔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