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环境越发良好,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也逐渐成了指导理念。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后,很多教师越发看重学生阅读、写作等专项能力的培养,为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共识。通过对部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读写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很多难点,也对教师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文章将具体分析难点的表现,并提出更为有效的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读写一体化
一、 引言
得益于系列创新教学法的应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水平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但从读写一体化的角度看,教学中读写一体化状况并不理想,除了多种因素的制约性影响外,教师缺乏相应经验也导致读写一体化进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读写一体化的教学,以及教学中对学生阅读、写作专项能力进行培养是一种具体趋势。大多数教师无法有效破解相应难点,并进行读写一体化教学。鉴于此,探寻出更为有效的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十分必要。
二、 新课改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一体化概述
新课改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写一体化的趋势越发明显,其教学层面的意义与价值也十分多样。从教师“教”的角度看,读写一体化有助于课堂教学时间利用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可以促进整体教学创新性及有效性的提升。从学生“学”的角度看,读写一体化对于学生阅读、写作等专项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帮助,这也可以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很大支持。联系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趋势看,高年级教学中越发看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相关专项能力的培养,这都使得读写一体化教学成了教学中的一个具体趋势和方向。对于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师而言,如何进行读写一体化教学,如何依托这一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也是值得思考的现实性问题。
三、 新课改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一体化的难点
(一)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固化
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课堂小学模式固化的不足十分明显,站在读写一体化的角度看,这一教学不足实际上也成了读写一体化实施中的难点性因素。应试教育理念下,很多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提升教学成绩,主要学生考试成绩这一目标能够有效达成,诸如教学理念的转变、模式的优化与方式方法的创新都很容易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之中。很多教师大多在联系教材机械性地讲解学科知识,并重点通过习题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以及应试能力。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下,整体教学的趣味性相对较低,即便教师进行了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尝试,学生的参与感也无法得到较好保障。此外,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往往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之中,教师也无法对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予以有效掌握,读写一体化教学层面也很容易带有较高的盲目性。
(二)学生群体读写能力失衡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群体的读写能力失衡现象明显,这也成了读写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中的一个难点性因素。读写一体化的目标在于通过教学创新与教学整合,对学生的读写能力予以有效培养。但联系教学实际可以发现,想要在教学中有效进行读写一体化,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且读写能力不能处于明显失衡的状态之中。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基础、读写能力差异等都十分明显。部分学生的读写能力较强,但也有部分学生的读写能力偏低。不仅如此,也有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或写作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这一因素客观存在时,教师在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上需要兼顾的因素更为多样,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上的不理想也会对读写一体化教学价值的充分凸显提供有效帮助。这表明,学生群体读写能力的师生也会影响到整体教学中的读写一体化教学实施事宜。
(三)学生读写一体化技巧掌握状况不理想
学生读写一体化技巧掌握状况不理想对读写一体化教学事宜也产生了很大制约性影响。固有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更为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即便课程改革对整体教学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但教师也将教学改革目光放在了如何进行教学创新的层面。部分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意识,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尝试,但中、低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并未积累过多的读写一体化技巧,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的读写一体化技巧掌握与运用状况差成了必然。学生对读写一体化的不了解,缺乏足够多的读写一体化相关技巧运用经验时,很难有效迎合教师的读写一体化教学节奏,學生在读写一体化教学中的真实参与感相对较低时,教师在组织、设计与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中也会变得十分被动。
(四)专项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较少
在很多小学学校的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专项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较少,这也使得教师设计与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带有了更大的难度。从教师的角度看,由于一直以来中、低年级教学中并未有意识地进行读写结合式的教学,并未有效开展一些读写一体化活动,很多教师并未积累较多的读写一体化教学经验。从学生的角度看,专项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相对较少时,学生对读写结合的认识十分有限,甚至存在明显偏差。这一状态下,读写一体化教学很难成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教学形式,且教学中读写一体化教学的环境也相对较差。短时间内,密集地进行读写一体化教学并不可取,这更加加大了教学中读写一体化教学实施,及其教学价值凸显的现实难度。
四、 新课改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一体化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一体化进程中,教师需要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教学模式的优化,更好地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例如,在《草船借箭》一课中,教师可以预先布置生本互动的预习任务,让学生进行熟读文章式的预习,并对生字、词以及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予以标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式生生互动的基础上交流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并予以具体解答。教师也可以创设“重点段落、语句是什么”等阅读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阅读的基础上解答相应问题。学生在生生互动下结合相应任务的解决解答了相应问题后,教师可以从写作教学的角度创设续写任务,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与自身想法进行续写尝试。生本互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有效联系在一起后,不同维度下的教学互动过程都可以成为读写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这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
(二)分层教学下均衡学生群体读写能力
分层教学下均衡学生群体读写能力十分重要,这也是小学语文高年级读写一体化教学中重要事宜。读写一体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都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社会层面需要对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与读写能力水平予以具体考量。科学、合理地进行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也是保障相应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差异与实际水平后,其应当结合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例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问题的创设,以及仿写任务的创设等对学生的读写能力予以具体感知。与此同时,教师则要在分层教学理念下,有侧重地讲解一些阅读、写作技巧,促进学生群体读写能力的稳步提升与均衡。伴随着学生读写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与越发均衡,读写一体化教学在实施上也能为更为简单与轻松。
(三)借助微课精细化讲解读写一体化技巧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读写一体化教学中,教师需要详细解读读写一体化技巧,增强学生群体对相应技巧的认识,引导学生更好地应用相关技巧也是读写一体化教学中的具体途径。例如,教师可以联系《桥》这一课文设计和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布置一些基本的读写一体化教学相关任务后,教师可以联系精读、略读、有感情朗读等阅读形式的应用进行微课教学,使得精练的微课视频可以成为学生有效掌握阅读技巧的重要媒介。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形式,联系《桥》这一课文,借助微课讲解一些具体的写作技巧。微课有效应用的基础上,精细化讲解读写一体化相关技巧,跟进的创设一些读写一体化教学任务也能为教师在读写一体化教学中提供一些更为有效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学生读写一体化技巧掌握与应用状况的越发良好,教师在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上的压力也可以得到更好的缓解。
(四)定期开展专项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
定期开展一些专项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较为可取,这也是小学语文高年级读写一体化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形式。例如,在《学写倡议书》这一写作课中,教师可以联系疫情期间遵守隔离要求相关的倡议书写作创设相应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通过提供一些遵守隔离要求相关的材料,以及成熟的倡议书等,让学生基于写作参考的视角进行群文阅读。此后,教师则可以创设相应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自行写作相应倡议书,并进行倡议书的朗读。诸如此类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确保针对性强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活动开展频率提升,同时也要在专项教学活动开展中进行细致观察,及时地给予学生阅读和写作层面的指导,帮助学生群体克服读写一体化任务完成中的困难与障碍,这也可以将读写一体化教学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
五、 结语
小學语文教师需要充分掌握高年级教学的状况,给予读写一体化教学足够关注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读写一体化教学尝试。系列难点性因素的制约性影响较大,且不同年级、班级的教学差异也十分明显。这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读写一体化相关规划,确保各个层面与各个时期进行的教学尝试能够形成一个有机体。此外,教师也要对读写一体化教学状况进行有效审视与分析,发现并弥补不足的同时,积累更为丰富的读写一体化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范俊.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5):305-306.
[2]孙银安,孙蕊英.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方法研究[J].学周刊A版,2019(23):122-123.
[3]曾三娣.小学高年级“读写一体化”训练的几点尝试[J].考试周刊,2018(36):10-11.
[4]张世江.读写结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文渊:中学版,2019(3):536-537.
作者简介:
汤夏婷,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