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学习共同体模式适用范围分析

学习共同体模式适用范围分析

摘 要:学习共同体,意在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每一次互动都是生与生的沉浸式思维,真实地呈现学生思维从无序到有序到完善的过程,学生能自觉地把知识内化。学习共同体模式适用范围广,新授课、讲评课等都适用,但不必整节课和所有课堂都使用。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独奏;交响乐

学习共同体的两个核心理念就是平等和倾听,这也是它区别于传统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根本点。在共同体中,人与人是平等的,人们团结互助、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而学习共同体能够激发每个人都发出自己的声音,声音每个人发得不一样。好似交响乐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但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乐章。学习共同体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也是一种手段方式,这在于共同体当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他们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共同促进一种非常良性的关系。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机会。这也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基本课程理念的要求,即: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手林立,学生大声发言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吗?很多时候即使是小手举高高,课堂可能是独奏式的音乐会,绝大部分是听众。

抑或是独奏,抑或是独唱,犹如独白的课堂,从独白的课堂转变成一个交响的课堂,这就是学习共同体所要追求的最佳状态,要开启这种课堂状态,则执教者必须要保证课堂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权,即学习共同体最本质的期待。

学习共同体,完成被动变主动的转变,差异则转化为资源,孩子们的情感、认知和观点不同,正源于这种多元化,方能让数学问题和课堂知识的层次得到更多的挖掘,暴露本质的核心,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倾听到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在脑海里完善知识结构,这就是差异性的资源能够带来“交响乐”课堂。这个对老师要求非常高,需要我们老师从教学能手的角色转化为专家的角色。这是一种换位思考,不仅仅是站在老师的角度,还要转化为学生的角度,学习者的角度。

学习共同体,要善于回顾和记录下课堂的瞬间片段。记录下来的目的是告诉老师,可以通过录像、笔记、教学反思去回顾记录孩子的学习困难点,找出学习困难就是教学要改进的地方。另外,我们通过观察孩子们的学习,可以获得更开阔的思考视野,原来这个孩子是从这个角度想的,教师由于已经掌握了知识,站在了顶端,很多时候忽略孩子们是没有思路和绳索去攀爬这棵我们已经登顶的知识大树的。但通过在课堂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互相暴露。学生们在自主思考和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把攀爬的路线描述出来,或许这条路线是曲折的,甚至可能在中途遇到障碍,我们依然要选择克服。这正是教师智慧和勇气的体现。记录帮助我们在课后调整节奏,以完善自己在下次课堂接受来自这种学习模式的挑战。

学习共同体,它的模式往往是四人到六人小组合作形式,但要区别于单纯的小组合作,当下活动课、公开课都有展示的小组合作汇报形式,它在学习共同体中有了更深层次的构建,不流于形式。它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保证每个孩子能从自主思考获得进步。在学习共同体中,四人或者六人的成员要求合理的分组,要综合小组成员的学业水平、态度、组织表达能力、个性特征等差异,以“共同利益和目标”为捆绑,参与投入到小组活动中。例如:分配相对优势生和相对弱势生,在同一个小组进行探讨,可以采用组长负责制度和积分制度,把任务分配到每个孩子,组长主讲,组员记录补充,全组发言,百花齐放,共谱交响乐。避免弱势生被边缘化,孤立化,转变其接受学习者身份,获得共同发展。

学习共同体,每一次学习任务都由生生互动完成,或组内交流、或小组板演、或班内学生代表发言,每个发言的学生都会说:“请你听我说!”说完还会征求其他同学意见“你们有不同意见和补充吗?”几乎所有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都在这样的生生互动、思维碰撞中解决,并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必然的要求是要老师们语言精练、科学、规范,提问特别精准,重视倾听,完全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安心、安全、安静地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些教与学的活动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以下是几个实践小学低段数学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片段:

独奏变交响:回答篇

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二),通过生生提问,互动,完善的过程,知道钟面上一个大格有5个小格,一共12个大格,所以有60个小格,为后面学习1小时=60分钟做铺垫。

生1:大家听我说,因为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所有可以用乘法来计算,5×12等于60分钟(小格)。

生1:大家有什么疑问?

生2:我们还没有学过5×12。

生3:我们可以数一数一共有12格。

生4:也可以用乘法的意义,5个5个的加上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习共同体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换而言之,就是学生的主动选择权的获得,作为学习主体刷存在感,这也符合建构心理学与存在心理学理论,学生从自身基础出发,从学习活动中增进自信和良好情绪体验。

独奏变交响:练习篇

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格式不规范,由学生互相提醒,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再提问,学生回答。

生1: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生2:它问,够吗?可以圈起来(做记号)。(提醒大家要比较)

生3:答要写够用。

全部纠正:“够”字就可以了。

生1:谁还有补充?

生:没有回应。

师(补充):2×8表示什么意思?

生4:用去了8个轮子。

传统的练习课常给人枯燥无味,形式单一的印象,这一方面是练习课或者讲评课内容所限制,另一方面是授课形式和互动形式的原因。学习共同体依旧把主动权让位给学生,在一來一回的生生对答中既能够完善学生纠错能力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又有助于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避免易错题的出现和集中精力进行重点强调和难点突破。

独奏变交响:评价篇

常规学习共同体互动评价如下:

生1:你觉得我回答得怎么样?

生2:我觉得你回答得很完整,表达很清晰。

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用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摆满两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两个面积大小的活动,学生清楚地指出,使用正方形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合适:

生1:我认为正方形比三角形和圆形合适,圆形没有办法铺满图形,三角形用的数量比正方形多,比较耗费时间。所以我们应该选择正方形作为统一的测量工具。大家觉得我说得怎么样?

生2:我也认可你的说法。你的想法和我一样。

生3:通过预习书本,我知道我们现在就是用长度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来作为基本的面积单位。也就是1平方厘米。你帮助大家找出了最优图形。

同学们得到了满意的答案,被评价的同学受到认可,得到激励,强化了求知动力。同时其他同学也通过反复的回顾和拓展,强化知识记忆,理清系统思路。

独奏变交响:合作篇

以四人小组为例:(四人小组分别为A、B、C、D四人,A相对优势作为组长、C和D相对弱势)A思路清晰,想到3个方法验证猜想:正方形四边相等。A请组员一人选择一个方式验证并协助记录数据和结果。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四边形,用多元化方式验证正方形四边相等。

A:我们小组用三种折正方形的方式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下面请我的三个组员一一展示汇报。

C:用直尺测量这个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12厘米,验证成立。

D:先横着沿着中间的线对折,使得上下两条边完全重合,发现上下对边相等,同样的竖着对折,左右两边相等,最后沿着对角线斜着对折,发现相邻的两条边也完全重合,所以四边相等,验证成立。

B:直接沿着对角线两次对折,发现四条边完全重合,所以可以直接观察,验证成立。

其实,仔细观察和反思,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的想法和表现是非常惊艳和值得我们关注思考的。包括很多弱势的学生,我们经常称呼他们学困生或者后进生,但你会发现在学习共同体下的小组合作里每个人都是新手,都有参与表达的机会,打破只有优势生独唱局面,实现联合演奏。学习共同体模式,在一方面强调个体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兼容了个体和集体的进步发展,培训个体和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在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每一次互动都是生与生的沉浸式思维,真实地呈现学生思维从无序到有序到完美内嵌过程,把凌乱的、零碎的、低层次的知识重整,让学生能自觉地把知识内化、完善、深化。

但是在执教过程中,也有几点这样的反思:

1. 学习共同体的上课节奏有一些慢,没有了“热闹劲”,没有平时上课行云流水的感觉,甚至经常要有卡顿,教师要相信无声的思维的火花正在碰撞,不必惧怕。但有时学生思路会走偏,仍需要教师及时引回正路。

2. 纪律依然需要教师控场,特别是低段学生,分神都是悄无声息的,还要帮助学生摈弃无价值的话题。

3. 学习共同体可能呈现的两种困境:一个是焦虑,一个是无聊。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设置好问题,每个问题怎么样设置,预设学生的回答,抓紧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突破。

4. 由于生成的资源非常多,更需要教师专业化成长,一起跟着学习,比起讲授课,这种模式的教学更加需要教师大量的精力进行备课。

5. 需要坚持在课堂训练,小组成员不应该是临时组建的,应有持续性的合作,甚至可以延伸到课外,即使一开始只有部分学生能够流利的表达,要不断鼓励和激发学生潜力。

6. 学习共同体模式适用范围广,新授课、讲评课等都适用,但不必整节课和所有课堂都使用。

未来社会中的教师必将承担更大的公共使命和责任,要实践真正的学习,需要教师作为协助者,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因此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讨论活动,特别是在小学低段,培养这样的习惯,经过合理有效的规范化训练,孩子们逐渐把讨论潜移默化进课堂,在课堂上遇到问题都会进入自然的讨论模式。

参考文献:

[1]吕庆生,吕志高.从学习共同体到生长共同体[J].中国教育报,2019:9,18.

[2]王建波.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作者简介:韩雅平,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55359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