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一些新型信息技术也在课堂中得以运用,与传统课堂相比,运用诸如移动终端和App配合的新课堂在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也因此得到了大力的推崇,一些教师也借此机会将教学从课堂蔓延至课后,利用微信、QQ等终端社交平台实现所学知识的巩固。为了更好地让这些新技术为课堂服务,文章将从其应用的意义入手,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App与移动终端设备,分析其运用,并对其使用注意事项做出说明,为更好地进行高中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移动终端;App;高中课堂教学
一、 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供了极佳的娱乐消遣,同时也在教学中得到了运用,从课前学习到课中再到课后巩固,移动终端与各类App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课堂上,因其具备便利、快捷、智能、准确等特点,成了教师完成授课任务的良好辅助工具,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问题被暴露出来,其规范高效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给出指导。
二、 移动终端和App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提高教学效率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相较于初中要更加深入具体,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存在一些抽象的概念与知识,通过传统的课件放映或是讲解很难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并且容易留下知识漏洞,在后续需要不断地回顾补充,花费了大量时间不提还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效率,不利于教学按计划进行,拖延了教学进度。而通过移动终端和App,教师可以制作精美的课件,准备好素材,例如利用Google Earth呈现3D运转的地球,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较抽象且难以掌握的知识,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开阔视野,吸引學生注意力
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敏感度是非常优越的,这一点从学生熟练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和社交平台软件不难看出,而将学生感兴趣的移动终端设备或是App加入课堂教学,可以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智能设备与软件的信息储存量大,覆盖面广泛,并且更新及时,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不仅能为课堂内容服务,还能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这种图文并茂、视听双重享受的课堂教学,将打破枯燥沉闷的课堂氛围,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三)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
教师在利用终端设备与App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时,通过前期精心的准备与实际操作实践,再结合课后反思,可以帮助自身提高掌握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能力,在今后学习新理论新教学理念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将研究者与教育者的身份相结合,使教师的成长更加专业化,从而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教师。
三、 移动终端和App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感兴趣的领域与内容。而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当前来看,是利与弊共存的。
(一)对正常的课堂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学生对于移动终端的熟悉程度不亚于教师,且对学生来说,移动终端与App更具吸引力,因此在课堂中,如果需要用到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学生除了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外,极容易利用终端设备进行娱乐或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加之课堂人数众多,教师一个人很难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实时地观察注意。在这种情况下,缺乏自律与自觉性的学生就可能会因此影响课堂秩序,致使整个使用出现混乱、难以管控的局面,与一开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背道而驰,起到反作用。除了学生方面会出现问题,一些教师对于所要使用的App没有提前做好功课,不熟练的操作在课堂上会浪费许多时间,不利于正常教学的开展。或是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心理发展水平,选择专业程度较高的App,学生看不懂其作用,更别提自己去使用App完成学习任务,这些情况都是不利于教学任务完成的。
(二)使用没有落实到位
除了前文提及的学生缺乏自律和教师熟悉程度有欠缺的问题以外,还存在一种为了使用而使用的情况。教师或学校一心想要打造高科技信息化的课堂,却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与调查工作,在正式开展时忽略了实际情况,导致课堂上对于移动设备与App的使用只是流于形式,不仅十分刻板,还会让学生对课堂的重难点产生困惑,阻碍学生正常有序地学习,这是一种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的错误认知与做法,没有从真实情况出发设身处地为课堂、为教学服务。只有明确地认识这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才能产生良好的作用,像电子书包,将纸质课本变成电子课本,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随时随地使用移动终端加载课本内容就可以进行学习,从便捷程度、实用性上真实地为学生的学习与课堂的教学做出了贡献。
四、 移动终端和App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和微博、豆瓣、微信等社交App在日常生活中起着工作、娱乐等作用,但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要清晰地意识到其唯一且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辅助课堂教学的进行,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一旦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就会使其偏离轨道与预期,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要运用相关设备时,需要提前对学生做出说明与要求,以地理课为例,国家地理App可以为我们提供海量的视频与精美图片,还有各类的专业杂志阅读,在课后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而在课堂上这些丰富的内容就成了转移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存在,对此,教师可以提前一天要求同学回家自行下载好指定的视频、图片或杂志等上课要用到的资料,在课堂上给终端设备开启飞行模式或关掉网络,学生只能使用终端上被允许观看的、提前下载好的内容,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因手机或平板分心的情况。
(二)学生成为主导者与使用者
在课堂上,教师要成为设备与App的主导者,帮助学生成为优秀的使用者。以几何画板为例,在数学课上,利用这个软件可以帮助学生呈现抽象的几何空间、数量变化,像是让许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的双曲线方程,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将方程绘制出来,进而理解其变量与其他相关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抽象空间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能熟练地使用这个软件,自己精通之后才能在学生使用时出现困难或操作上的失误可以及时地指导纠正,发挥其主导的作用,而学生通过教师细心地讲解与耐心地教导,就能快速地掌握其使用方法,成为使用者,遇到较难的方程或是理解上的困难,就可以自行使用软件帮助自己搞懂知识点,大大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与信心。
(三)创新课堂模式
移动终端和App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教师在进行教学环节设置、重难点内容讲解时的难度,信息科技为教师花费更多时间构思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现实上的可能。以英语学习为例,英语趣配音App就是一个锻炼学生口语表达,掌握正确语法的平台,那么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式,利用这一App的趣味性,打造一堂生动的英语课。例如进行配音比赛,或是重现电影情节等等,生动活泼的环节设置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且还能将配音作品保存下来,利用微信、QQ等社交平台进行分享展示,让家长也能参与到学习中,使终端设备与App成为课堂与课后相连接的桥梁。
除了设置充满新意的环节,微课也是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具备时间短小精练,内容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且资源多样的特点,特别适合用来进行导入或是重难点的单独讲解,以地理课堂为例,在学习宇宙这一课时,学生对于遥远银河星系的理解是模糊不准确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正式上课前,选取一个大课间或自习课的十分钟,来做一段微课教学,选取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带来一个精彩的导入,对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以此为基础,后续进行有难度的知识学习时学生依然能保持较高的热情,减少对知识难点的畏惧,保障课堂的顺利进行。而同课异构作为教学中不同教师对同一知识点做出各自理解与呈现的模式同样可以引入課堂教学,一些在线学习App的出现就使学生看到其余教师在教授同一节内容时采取的不同方法,这种创新型的学习方法,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很容易使学生在一种压力较小身心较舒缓的情况下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比起另外聘请家教名师进行单独辅导,大大降低了成本,是一种学生与家长都乐于接受的方式。在课堂上,教师不妨也将在线学习App如有道、腾讯课堂、慕课等引入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简单的讲解后和学生一起观看App上的名师是如何对同一知识点进行授课的,观看结束后,学生如果还存在疑惑,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还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进步。
五、 结束语
无论是移动终端还是各类App,其在课堂教学上的出现都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大印证,也是必然趋势。对此,教师要秉持专业负责的态度,对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辅助工具打造高效课堂进行钻研,从树立正确的认识开始,掌握相关的使用方法,对其在课堂上的使用写好翔实灵活的教案或教学设计,带领学生享受科技信息化技术为我们的学习带来的便利,促进教学更高效优质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陆萍.网络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0):84-85.
[2]年国会.新媒体对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研究:以移动App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5):219-220.
[3]郭丽丽.电子书包满意度与需求度调查与研究:基于高中学生的视角[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21):19-21.
[4]李勇,李晶.探析移动智能终端社交App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辅助作用:以微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40):195-196,201.
[5]于海青.运用几何画板 优化高中数学教学:以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3):25-27.
[6]王雨清,吴立宝,郭衎.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融合的进展与趋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3):13-18.
作者简介:冯剑云,甘肃省张掖市,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