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考试周刊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情境问题设计实践研究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情境问题设计实践研究

摘 要:教师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需要把握三个要素:第一,遵循素养的生成构建规律,以“学”为中心;第二,注重学习情感,保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第三,直观形象,尊重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基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应多采用情境问题教学法——而这种教学法的成败关键之一则是如何设计情境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情境问题;设计实践

一、 引言

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培养,各学科通常根据学科特质设定培养重心,即学科的核心素养。就高中地理来说,其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实践力四大方向。

核心素养培养已推行多年,但当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这除了部分教师固守应试教育思想,只抓知识教学之外,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核心素养培养与地理学科以及学生认知的规律。

倡导运用情境问题法,就是因为这种教法对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极佳的效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且符合素养构建规律。

二、 情境问题与地理核心素养对应价值关系

(一)问题符合构建型教育理论

核心素养培养与知识教学在规律上有很大的区别。就知识来说,虽然一直反对灌输式教学,但其实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来完成的。比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直接告诉学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即可使学生掌握知识。就算是让学生自学,他们通过查资料完成认知,也只不过是换了个“老师”而已。而素养培养不同,它是内在品质。不是教师说、学生听就可形成的。比如实践力,教师说:“你们要学以致用”,学生就有实践力了吗?显然不是。学生必须通过亲自经历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才会知道如何去实践。还如上面那个案例,教师直接讲和让学生查资料掌握知识的区别在于,学生通过自查,不仅是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学会了如何去查找和整理资料。这就是实践力。可见,素养是需要学生自我建构的。而问题,就是给学生构建素养提供了平台。用问题引出学生的探究、思考、体验等学习行为,从而在过程中实现素养的生成发展。

(二)问题具有积极情感驱动性

核心素养需要以建构型学习方式来完成培养。也就是以“学”为中心。这种学习方式最大特点就是学生高度参与和高度自主。这样,在教学管理上就有了差异。讲授式教学,教师可采用制度来管理学生的学习。但学生自主学习,制度就失去了效用。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不清楚他们在课下学没学,而在课堂上,教师也不可能钻到学生脑子里去看他(她)思没思考。如果学生不思、不学,素养当然也就不会生成。所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要给他们一个学习驱动。而高中生的学习心理是与小学生有差异的。在小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游戏来调动学习兴趣。而高中生显然对游戏的兴趣度已经很低。这时候,问题的情感调动作用就应得到重视——因为,每个人都有好奇心。而高中生生活经验少,知识面宽度也有限,其好奇心要比成年人高得多。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但不给答案,需要其自己去解决。这就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驱动。

(三)情境的直观形象提升效率

地理又被称为图表学科,无论是学习还是实践,离不开地图、图表的辅助。之所以如此,其实就是基于图表的直观性特征——这是从地理学科的知识特征上看的。而从学生的认知思维上分析,其实也是如此。通常来说,具有直观形象特征的学习方式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和记忆。因为具象思维要比抽象推理要简明得多。因而,无论从学科知识特征,还是从学生认知特征上看,越是直观具象,教学效率越高。而情境,就是这样一种方式。而且,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地协调观等方面来说,在不太可能总是组织学生进行真实社会实践的情况下,情境为学生提供最接近社会实践直观的学习环境,利于素养培养。

综合以上分析,教师将情境法和问题法结合起来运用,对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 指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境问题实践

(一)情境问题应明确目标

应用情境问题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核心素养,当然也应保证学生最终能掌握地理知识。而地理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向,这四个方向其实构建规律还是有些差异的。并不是说,一个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所有素养就一次性地都得到了培养。所以,教师需要对核心素养有个规划,根据教学内容每次问题要明确地指向某个素养培养。当然,如果能同时培养其他素养更好。现在的问题是,不少教师在运用情境问题时,所设计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指向核心素养,而是指向知识目标。虽然说,这也能起到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但显然因为缺少规划性、指向性,而使核心素养培养效果比较“随机”。

比如,在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时,教师向学生展示近50年来世界各大洲人口变化趋势图,然后问:“大家从图可以看出,近几十年来北美、南非的人口增长率较高,而亚洲较慢。请大家研究,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的变化?”——这个问题,就是知识指向型的。即,让学生归纳出“生产力、社会福利、国家政策、自然环境、文化观念”這几个影响因素。这对核心素养培养来说,没有清晰目的性,基本上没有培养价值,或只能有限培养思维能力(归纳和提炼)。而教师换个问题:“近几十年来,亚洲人口增速较缓,这与我国、印度、日本这三个人口大国都采取了计划生育政策有关。这两年,我国全面放开了二胎。那么,大家说一说,除了政策调控,我国还能采用哪些举措来调控人口?”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学生提炼出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而且从自身国情出发进行社会思考。这就可以明确地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二)用情境问题驱动学习

前面分析,问题因带动了学生好奇心,所以具有驱动作用。但这只是基本原理,在实践设计上,其实还有很多细节需要灵活把握。

第一,情境最好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没有问题。但有些问题由于过于学术、单调,有可能使学生没有兴趣探究。所以,如果有可能,教师不仅要设计问题,而且也应在情境的趣味性、生动性上做些文章。比如,在带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笔者从电视剧《长征》中截取了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战士们吃西瓜的镜头,播放给学生看。然后说,“西瓜是高温环境中生长,可战士们刚刚从雪山上下来,还穿着棉衣,哪来的西瓜吃呢?……在川西、青海高原交界及新疆部分地区,素有‘早穿棉、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民谚。大家说,这是什么原因?”由电视剧情节和民谚构建的情境,生动、有趣,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第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往往过程是比较枯燥无趣的。而且,受学生个体生活经验、思维空间的局限性影响,有些学生会在独立思考问题过程中遇到难点无法突破。这也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由于开放度高、过程活跃,而且还集中了大家的思维、知識经验,打开学生思维空间,使探究更加顺畅。学生谈论得热火朝天,兴趣很高。在这个过程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掌握了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素养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拓展延伸性情境问题

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其实都具有一定的创新元素。因为地理实践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时,其实很难完全套用课本上的理论条目。其必须根据具体问题,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包括地理知识,也难免需要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语文、政治的人文思想,数学的逻辑推理、计算,物理化学常识——比如大气运动中的冷、热峰交汇,其实就是物理知识)。从实践素养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上说,教师不能将问题总是局限于地理理论知识的范围内,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适度提出一些具有拓展、延伸性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进行分析、探讨。也许学生并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这个过程,对于开拓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其素养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当下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目标,从发展角度上说,核心素养教育应放在知识教育之前。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需要把握三个要素:第一,遵循素养的构建规律;第二,注重学习情感;第三,直观形象。情境问题教学法恰恰能够同时满足这三个要素,应得到教师的重视和积极运用。在情境问题的设计实践上,教师可重点关注三点:第一,问题应明确指向素养目标;第二,情境问题应能形成驱动力;第三,可根据需要适度设计拓展延伸性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遵循以上要素,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苏丽清.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19,76(3):73-74.

[2]陆翼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17(8):79.

[3]杨阳.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探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18):604.

[4]周嘉俊.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23):141.

作者简介:

吴旭明,福建省建瓯市,福建省建瓯市第七中学。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55376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