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动式教学是指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师生以及生生之间在合作交流中实现思维碰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探索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初中历史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符合了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有助于推动历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文章就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初中历史;应用
一、 引言
素质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深化改革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方式以及观念的革新。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其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学习和评析等获得属于自身的哲学思维,增加学生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为有益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作用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实现教与学的共同进步,符合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可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凸显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初中历史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创造出积极民主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其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向主动学习状态当中,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和素养打好基础。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符合了教育改革的需求,同时也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首先,互动式教学的有效应用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重点也由以往的单向传输转向到双效交流互动当中,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的方式,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从而构建出完善的知识体系。其次,互动式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通,能够为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以及进度等进行调整,实现历史教学的针对性。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拓展自身知识面,发挥出教学引导者的作用。最后,互动式教学推动了教育方式的创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实现对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同时还可借助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彼此间关系,增进双方感情,使教师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三、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设良好教学氛围
首先,想要实现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活动,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角色与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全面了解初中生发展特点,掌握其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积累进行探索创新,这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有效应用的基础条件。其次,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对学生会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所以导致一些学生即使碰到了学习上的问题和难点,也不敢主动与教师交流。而这种师生关系很难让教师更全面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也无法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等。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和谐、民主教学氛围的营造,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其能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观念。最后,初中阶段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并不成熟,因此对于教材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无法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师应基于初中生的特点,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借助多媒体等将抽象知识转化得更加形象具体,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与历史事件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发挥出历史学科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互动热情
历史学科中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里面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但是其学科知识点相对比较烦琐,一些历史事件等于初中生时代比较遥远,因此会增加学生理解以及记忆上的难度。而教学情境则是指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工具,将历史中的知识点融入情境当中,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通过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为其创设问题情境,同时精心设计问题,增强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之间的有效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欲望,使其在问题思考中促进思维发展。
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形式多样,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应用材料。例如在《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中,该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火车轮船的传入并理解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习俗变化。能够通过学习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学生出示古代马车和商船,设问:古代的马车和商船的主要用途和特点是什么?利用圖片展示为学生创设情境,借助问题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探究。这种与图片、多媒体教学环境产生的交互影响,可充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古代行驶工具展示之后,可为学生展示近代交通工具,比如第一辆蒸汽机车、第一辆汽车等等,要求学生将其与古代的形式工具进行比较,帮助其理解当时工具变化的优势。同时提出问题:很多新式交通工具都是从外国引入的,为什么近代交通工具会引入中国,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等。让学生在材料对比以及思考中,得出交通工具的改革便利了列强入侵的结论。同时以学生与素材活动为切入点,引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观点,与学生情感产生积极互动,进而调动学生爱国情怀,树立为国奋斗之理想。
(三)讨论解疑,参与互动
教师要为学生留出自主思考和探讨的空间,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互动当中。初中历史教学中互动的形式多種多样,比如课堂提问展示、学生探讨、辩论等等,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堂,将其当作智力的竞技场,为学生的积极互动创设有利的环境。为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等,教师需要面向所有学生,为其提供参与交流的机会,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大胆质疑,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念,充分展示自己,努力帮助他人。具体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学生辩论式
为了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教学的难重点、贴近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容易误解的地方,设计辩论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例如,在《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的教学中,之前借助图片等素材,为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通过归纳总结得出“握手”“同志”等称呼变化对当时构建平等社会有着积极作用的观点。教师可以基于该观点,为学生设置辩论题: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教师要对辩论过程提出要求,即:第一环节正反双方各自阐述观点;第二环节双方相互提问题,并回答对方问题;第三环节开始自由辩论,且有论据支撑;第四环节正反双方的代表需要对观点进行总结,最后老师给予评价。通过辩论赛的形式,不仅能实现多向互动,同时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等有着重要作用。
2. 情境表演式
表演也是初中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是调动学生活跃性的有效措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实现学生间的有效互动。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表演通常是借助对历史人物的模拟,对历史场景模拟等方式开展。通过表演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分析能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3. 合作交流式
合作交流的方式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在合作探究中明白历史发展过程,同时能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选择恰当的合作时间,并设置具有探究性、合作性以及趣味性的题目,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可以以个人形式准备发言稿进行发言,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等。合作之后应组织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思维碰撞的空间,同时对学生的积极表现予以肯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设置一些专题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探究辩论。
(四)组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互动合作
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互动当中。历史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组织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参观历史文物、进行社会民俗调查活动等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互动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中想要提高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化教育理念,构建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通过巧妙设疑、创设情境、合作探讨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有效互动中提高学习水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任务需求结合初中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活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要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使其在有效活动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丽芳.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0):138-139.
[2]冯振彬.设问在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运用探究实践[J].中国农村教育,2020(12):111-112.
[3]柯建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策略[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80-281.
作者简介:李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康乐县城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