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星
摘 要:随着“互联网+”广泛应用,现代物流业呈现出更加便捷化、专业化、快速化的发展趋势,市场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文章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为例,探索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長效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 物流管理专业 社会服务 商职院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7(b)-0229-02
“互联网+”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必然需要职业教育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新常态。如何最大效率地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实现专业课程的最优化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这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要课题。近年来,学界就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符合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专业化人才培养经验,但研究多在开展社会的路径和方法手段层面,缺乏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运行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落实到位困难,甚至出现无法执行,社会服务效果大打折扣。尽管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坚持开放办学,主动融于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对接,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为物流企业提供方案策划、技术咨询、员工培训、技能鉴定、品牌营销和市场调研等服务,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社会服务向更深层次发展。
1 “互联网+”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概况
1.1 “互联网+”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现状
在“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我国物流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物流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达到650万之多。其中物流管理型的人才缺口约50万左右。尤其是懂战略、懂技术、懂管理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每年需求量达到6万人左右,技术和操作人才需求量每年在5万人以上。而目前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每年培养的人才不足万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1.2 “互联网+”我国物流业人才层次结构浅析
随着“互联网+”向物流市场迅速渗透,“互联网+物流”正在使物流业从过去传统的阶段转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阶段,企业的商务方式和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但是,目前物流企业大多是从传统运输和仓储行业转型而来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能力有限,企业后期培养力度不足,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结构滞后。尤其是缺乏现代物流知识和市场观念等。物流企业的管理层很少受过正规的物流理论培训,靠经验办事的居多。在校的大中专学生和物流培训机构又严重脱离市场。物流业发展比较快的浙江省,物流企业人才以有经验的骨干为主,对学历要求不高、不严,无所谓,占企业的50.8%,以本科生学历骨干为主的占19.67%,以专科生学历骨干为主的占18.03%。其中,物流高级管理人才较少,以研究生学历为主的只占3.28%,而且大多在物流咨询行业。
1.3 “互联网+”浙江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
目前,我国现有各类高职(专科)院校1355所,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占58%。仅华东地区7省市有290所高职(专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占开设院校的36.4%。浙江省有24所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占华东地区开设院校的8.3%。浙江是全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2016年末全省户籍总人口5539万,2016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6485亿元。近年来,浙江省物流业发展速度较快,物流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目前有2万多家物流及相关企业,涉及工业、农业、商贸等领域,初步建立了服务不同产业的物流服务体系。据调查110家物流企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占5.84%,股份制企业占14.51%,外资或合资企业占1.24%,民营企业占70.71,其他占7.79%;从事运输型物流企业占37.7%,从事仓储型物流企业占6.59%,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占47.61%,物流代理企业占8.1%;物流企业规模在1000人以上占6%,500~1000人占3%,200~500人占19%,100~200人占21% 100人以下物流企业占59%。可见,大型物流企业较少,大部分物流企业在500人以下,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尤其是一些小型物流企业大部分员工人数从几人、十几人、几十人不等。呈现出“小、散、乱”的格局,资源分散,从业人员后期教育培训相对滞后,普遍存在学历、职称、技术等级三低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借助外力,依靠浙江高职院校教育优势资源提供社会服务。另外,尽管浙江在全国率先进行跨境电子商务,努力打造杭州智慧物流中心,但90%以上的物流企业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小物流企业,员工基本是转型过来的,没有专业背景也缺乏物流行业实践经验,特别是具有现代第三方物流知识,短期内也很难对物流企业行业进行有效地引导和技术支持,他们也需要借助学校的智力资源对物流行业企业进行规划与指导。
1.4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
我院是一所百年商业职业院校。物流管理目前是省级特色专业和校级重点专业。多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团队坚持“产教融合”的办学方向,以服务现代物流业为宗旨,紧紧围绕社会服务机制创新,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展了形式和内容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活动,为打造杭州“商贸物流基地”提供物流社会服务。
2 “互联网+”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重视不够,社会服务意识和动力不强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学院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全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以来,在搞好教学的同时,逐步加大了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两大领域的发展力度,使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成为学校发展的3个着力点。但是,在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为企事业单位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物流相关技术问题,以及当好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参谋”等方面显得不够。
2.2 师资队伍薄弱,开展物流社会服务的技术能力差endprint
较高的社会服务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教学技能,也是目前教师亟待提升的一项技能。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行业、企业背景、企业经营实践经验,对市场情况不尽了解,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不足。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层次的提升,他们又不得不坚守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能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精力相对有限,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服务不够。
2.3 行业内企业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认同度不高
目前,浙江大多数物流企业基本上是中小民营企业“唱主角”,约占各类物流企业70%以上,规模型企业所占比重不足10%。这些企业希望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解决技术难题和提高有效的管理制度。但是,他们又往往迷恋大公司和本科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務,对职业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接受力不大,使得我院物流社会服务团队的信心倍受打击。
2.4 行业协会、政府部门支持力度不够
大数据、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提升了物流企业网络服务能力,促进物流行业转型升级,如何优化物流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对杭州地区各级政府、物流行业主管部门及物流业进行调查显示,政府及物流业务主管部门在制订物流业中长期规划、行业政策他们急需要物流社会服务,物流业转型发展中要解决的物流技术问题也急需要物流社会服务。但是,这种物流社会服务项目的导向性还不太明显,项目的数量和层次还很少,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团队丧失了一些实践机会。
3 “互联网+”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3.1 明确社会服务目标,变被动为主动
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实用性人才。这一目标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掌握较高的生产实践技能,按照生产第一线岗位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物流企业无疑是高职院校物流物理管理专业教学知识得到实践的最好场所。目前,杭州已被列为全国性的物流节点城市、全国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
3.2 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基本由二级学院自行负责完成,所以学院应成立物流专门的社会服务实践办公室,在组织机构上得到保障,形成推动工作的制度,将职责、目标、考核及奖惩等制度落到实处,建立相对应的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激励机制。社会服务完成的多少、好坏直接与他们的考核等次及利益分配和职称评定挂钩。对教师承担的横向科研课题优先立项并给予经费保障。
3.3 建立社会服务长效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力度不够,模式传统陈旧,服务内容单一、亮点少,缺乏长效的体制机制,没有很好地把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和个人有机结合起来。国家提倡高职教育整合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合力推进资源优化利用,促进教学、就业水平提高的职教集团模式。物流人才的社会服务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院校的大力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应出台校企合作政策,用政策鼓励企业与院校合作,引导企业把物流技术项目交付给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来完成,甚至可以把政府、协会一些技术部门,如物流信息管理、技能鉴定、咨询和培训等机构设在学校。通过一种有效的体制机制的建立,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最终实现社会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
4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实施,以及行业的创新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现代物流业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投入。因此,增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既是物流管理专业职责所在,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措施。但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年轻的学科,又是基层教学单位和接触社会的桥梁,受到校内外环境因素的制约,需要加强内涵建设,从制度和机制入手,探索社会服务实施的有效途径,深挖社会服务潜能,实现其更为完善的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易小云.“互联网+”下长沙市物流业人才发展困境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6,23(1):51-57.
[2]王晓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培养途径分析[J].中国外贸,2011(6):244.
[3]刘乐平.浙江省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N].浙江日报,2016-1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