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科技创新导报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探讨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探讨

郝筱松+陈金广

摘 要:工程硕士是一类重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形式,侧重于实际应用和工程研发。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研究生管理相关工作的实际经验,从招生宣传、培养环节和质量考核体系出发,对目前部分省属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了改进思路。

关键词:专业学位 全日制工程硕士 人才培养 导师责任制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7(c)-0235-03

工程硕士是指工程领域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早是在1984年,由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高等工科院校在西安召开的“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体制的改革,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培养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高级工程科技人才[1]。1997年,国务院授予部分高校具有招收和培养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资格[2]。200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程硕士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种,它的生源结构从以非全日制为主转变为以全日制为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采用“实践教学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与全日制工学硕士相比,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突出特点是:课程设置要更“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实践环节注重企业实习经历;并要求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4]。

从2017年起,教育部对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并轨”,即统一组织实施招生录取、制定统一的培养质量标准、为非全日制研究生颁发与全日制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的学历证书[5]。此举规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管理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让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向全日制看齐,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各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的急速扩张,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开始变得紧缺,再加上发展时间仍相对较短,许多高校在工程硕士领域培养学生的经验不足、硬件条件跟不上等因素,导致部分高校在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轨[2]、实践环节没有真正落实[3-4]、校外导师形同虚设[5],甚至整个培养环节都在沿袭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这与工程硕士类型的培养目标有所背离[6-7]。另一方面,随着近十几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却不断提高[8-9],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实际与市场需求的矛盾。针对该矛盾,本文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思路。

1 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考生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是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本身没有高下之分,2009年教育部将全日制研究生分为专业型学位和学术型学位只是为了应对新经济形势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巨大缺口,调节人才市场的供需平衡。然而,在和有考研意愿的应届本科生交流中发现,大多数准备考研的学生对“专业型学位”和“学术型学位”不能准确区分,大家盲目的认为“学术型要比专业型高一个档次”。

应届考研学生之所以普遍看低专业型学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早已深入人心,而全日制工程硕士所属的专业学位开始招生时日尚浅;再加上之前各大高校招收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环节大多是在走形式,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误的印象:工程硕士水分大,含金量低。所以,考生普遍认为“考取工程硕士是不得已的选择”,“只有考不上工学硕士的学生才会去考工程硕士”,他们忽略了报考工程硕士的真正意义。近几年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分数线往往低于学术型就印证了该观点。

其次,省属普通本科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形势比较严峻,这类高校在招生宣传时往往把重心都放到抢生源上。笔者在招生工作中,与其他高校的招生人员交流中发现:研究生招生宣传的主题基本都是以下兩个方面:一是宣讲考研、读研的意义,动员本科生积极报考,二就是不遗余力的宣讲自己学校的优势和各种优惠条件,却很少专门宣讲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差异。甚至面对考生的主动咨询,一般也难以给出准确的解释和回答,甚至为了动员低分考生报考或者调剂到本校而刻意模糊二者之间的区别。

因此造成如下状况:有能力有自信的考生更愿意去考取学术学位,即便考试失败了,选择了调剂专业学位,仍心有不甘。真正愿意直接报考专业学位的学生与招生计划相比明显不足,其结果就导致工程硕士的生源质量比工学硕士的生源质量差了一个档次。

1.2 部分专业的校企结合难以真正落实

实践环节是工程硕士增长实际工作经验、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各大高校普遍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重点高校施行效果较好,但在省属普通高校,实际操作起来却难以落实。主要原因是由于省属普通高校知名度低,生源质量稍差,难以给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广告效应或经济利益。此外,学生到企业实习没有提供相应的经费,校外导师也没有相应的工作报酬,研究生到企业的短暂实践难以给企业带来利润,相反企业还要承担研究生的基本生活费用以及人身安全责任。这些原因导致校企结合的模式流于形式。

对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目前高校一般采用“院校两级管理体制”。该体制的工作方式是,研究生部把管理任务直接下达到学院,学院负责执行。然而,在不少省属院校,有些学院没有专职的研究生管理人员,导致研究生部和二级院之间协作不顺畅。研究生部作为管理研究生工作的行政机构,要面向整个学校的导师和研究生,一方面他们人手不足,另一方面他们和学生导师的距离比较远。有些方针或者措施在制订时未必能够贴合实际,而真正推广时也未必能够落到实处,想要监督考核又缺乏人手。endprint

在工程硕士的实践环节中,作为研究生部只能提出要求,他们无法协助二级学院去建立企业创新实践基地,更不具备给研究生们指定企业导师的能力,相关的具体工作还需要各个二级学院来执行。而各个二级学院由于整体工作过于繁琐,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又反过来依赖研究生部,自身没有专门针对研究生工作的行政机构,所以最终这项任务还是会落到导师身上,由导师来帮助学生联系实习企业、安排校外导师。

在这种机制下,学校无法监控,二级学院不愿监控,同时,学校又不能给企业导师任何形式的酬劳,也没有对校内导师采取相应激励机制加以配套。那么,企业实践环节具体能够实行到什么程度,效果如何,只能取决于导师的社会关系和个人的责任心。最后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导师其实都只是挂名,而不少企业实践培训基地因没有利益互补而流于形式。学生的企业实践成了一纸空谈。

1.3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考评机制不够健全

国内外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普遍采取“导师责任制”,学生入学之后即选定导师,然后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活动,包括专业课程的选择、课题研究方向的制定,甚至日常作息时间安排,寒暑假的动向都完全由导师负责。还有不少高校从招生复试起就让导师介入,连学生能否通过复试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

导师责任制存在已久,不可否认,该制度对学生的培养有很多有利之处,比如可以督促和引导研究生尽快进入状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术能力;可以促进学院乃至整个学校的科研和学术水平。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导师的权限过大,使得学生的培养完全取决于导师个人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性格甚至人品。具体负面效应如下所述。

第一,部分导师对工程硕士的“学术能力”要求过高,往往忽视了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和工程硕士的初衷不符。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过度要求科研论文等指标,对高校教师的考核往往是以科研、高水平论文和专利等指标为主。研究生导师作为高校的骨干,承担了学校的大部分科研和论文压力,这些压力自然会有一部分被转嫁到研究生的身上。传统的工学硕士的培养目标中本身就包含了学生的科研、学术能力,但是若对工程硕士也提出过高的学术论文要求,那自然会影响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发展。

第二,也有一部分导师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高校对导师都有不同程度的科研到款要求,大多数导师承担不少横向课题;有些导师还会参股甚至直接经营公司。导师往往会要求研究生直接从事工程项目研发。研究生可以参与到导师的横向课题中或者直接去导师的公司实习,原本是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但必须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导师一味的追求项目进度甚至公司利益,让学生参与项目仅仅是为了创造经济价值,而无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及个人发展,那就会适得其反。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些机械的、无任何技术含量的重复劳动中,则与研究生培养本身所要求的“创新性”有所背离。

第三,还有极少数导师责任心不足。导致研究生“严进宽出”。在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学习方面不够重视,在课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方面把关不严。

2 解决思路

2.1 加大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宣传力度

学校必须要从自身认识上明确培养工程硕士的长远意义,不能仅仅以招生数量作为招生工作的唯一考核指标,必须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工程硕士”的含义,真正按照自己的能力和人生目标去选择。所以,高校在印制招生简章和各种招生宣传材料时,应清楚地介绍专业学位的特点、意义、培养模式,以及各个专业的办学特色和宗旨,让学生在报考前就能够清楚认识,并做好适合自己的选择。

研究生导师自身也要积极加入到招生宣传的工作中,以更好地给学生讲解专业方向、更好地宣传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将来的工作就业前景。在导师外出招生时,学校也要对导师进行相关培训,首先要导师自己真正明白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区别,明确自己的能力及社会关系,更适合招收工程硕士还是工学硕士,在招生宣传时可以清楚的为学生讲解二者的培养环节及培养目标有何差异,帮助考生做出正确选择。

2.2 強化实践环节的考核,并建立校内实践基地

企业实践环节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相当重要,但学校要加强对实践环节的考核,不能仅仅是提出实践要求就不再过问,一切依靠导师,最后再由导师报个成绩就算完成。

在企业实践过程中,要坚持并强化“双导师制”,学校要增加投入、加强对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保证校外导师具备实践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让企业导师真正负起责任,绝不能只是“挂名”。同时学校还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监督和考核,例如要求提前制定明确的实践目标和规划,报二级学院备案;在实践环节中要求校内导师定期检查和督促,并将检查结果报至二级学院;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企业实践报告、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实践评价等材料,最后由二级学院组织除导师之外的其他专家进行考核打分。

另外,校企结合固然是工程硕士实践环节最佳的培养模式,但学校也不能无限的依靠企业、依靠校外导师。毕竟企业是以利益驱动的,不能奢望所有的企业和校外导师都具备奉献精神。在积极开拓企业实践基地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学校和二级学院的资源,结合导师们的横向课题项目,建立校内的实践基地,以此弥补校企合作中的不足。

2.3 学生的培养环节与考核环节分离

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不少学校设立多种考核环节。例如:一年级的课程考试;二年级的实践考核和中期考核;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重复率检测、盲审、预答辩、答辩;还有学位英语考试等。但实际操作中不难发现,学校对各种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考核相当宽松。

论文的考核环节,基本就是由导师掌控了。论文的开题答辩、中检答辩会基本都是导师在主导。至于毕业答辩,导师虽然没有投票权,但通常都会参与其中;而答辩时聘请的校外专家、论文外审专家基本都是由导师推荐并联系的,所以毕业答辩中导师的意见对于其他评委还有极大影响的。endprint

如果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能够与考核环节分离,就可以给导师增压一些压力,迫使导师按照教育部和学校制定的培養模式来培养学生,而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科研或者项目需求给学生安排工作。比如,为了提高学位论文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可以增加校外论文盲审环节。

当然,就目前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将学生的考核环节完全彻底的分离出来很难实现,学校的管理机构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但是,至少可以把导师对于自己学生的考核权适当缩减,例如学生是否有资格参加开题答辩、中检答辩,不能仅仅取决于导师的签字;而具体的各个答辩环节本人的导师则应当回避。

同时,对于导师的任职资格也要定期进行考核,不能一日评上硕士导师就终身都是导师。学校应该每经过一段时间,就对导师的科研能力、科研团队以及培养学生的质量进行考核,对于不合格的导师,应当限制招生或者停止招生,直至取消其资格。

3 结语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社会对于工程硕士的需求越来越大,同学术型硕士一样,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将逐渐转变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长期并存。对于各个高校如何针对自身的办学特色来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而正视招生宣传、强化师资力量、增加工程性实践经费投入,强化对学生乃至对导师的考核,对于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亚杰.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研讨会在西安召开[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5(2):108.

[2]柯国军,谢艳军,邱浩群.面向产业需求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5(17):30-31.

[3]卜琳琳,丁庆梅.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B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5(28):55-57.

[4]袁文霞,束克东.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教学困境及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22):84-85.

[5]张乐平,王应密,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Z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3):11-17.

[6]邵延峰,任秀华,马永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99-102.

[7]张华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J].价值工程,2014(9):205-207.

[8]柳燕.新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2):20-22.

[9]高文波.新时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25-36.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1012.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