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华卫+何西汇
摘 要:针对年度发射测控任务频次增高,航天器实时测控过程低层次质量问题频发的现状,本文分析了航天器实时测控过程现有质量管理模式的弊端和产生低层次质量问题的四个方面原因,提出了随着技术发展和上级要求、顾客需求的变化,质量管理方式应完成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并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入手,探讨了创新质量管理方式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创新 航天器测控 质量管理 思考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7(c)-0172-03
航天领域的质量管理,是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基础上创新,在创新基础上进行更高要求的质量管理实践。既有源于工程实践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原始创新,又有质量与可靠性技术和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有机结合的集成创新,还有借鉴国外先进的产品保证等质量管理方法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作为航天领域的重要成员,我部担负着航天器进出空间的测控任务。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新型航天器任务增多,航天发射频次增高,测控时间拉长,高强度、高密度、高难度测控任务已成为常态。这种情况下,目前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流程,或多或少存在着不适用性和弊大于利等问题。需要根据当前形式的特点,通过创新质量管理模式来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及效益,以满足任务的需求。
创新质量管理模式应从上级要求、顾客需求、型号任务实际出发,基于航天器测控现有质量管理模式,以搭建质量管理大数据平台为牵引,以与试验任务融合为目标,以精简流程、突出实效、快速反应的过程管理为抓手,最终形成一套具备多维度评价指标、科学高效的质量管理程序、流程和方法。
1 质量管理现状的分析
我部已建立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个别不协调因素,阻碍了体系的有效运行。前几年担负的任务少,工作强度较小,人员配置相对充足,型号任务的质量管理以“人防”为主,常用的方法可概括如下:一是靠项目组例会,转阶段评审等形式,以头脑风暴的方式,分析任务中存在的风险,解决联调中发现的问题;二是依靠反复联调,验证系统状态,排除质量隐患;三是靠经常性地总结回顾已发生的质量问题,从中提炼经验教训以达到改进的目的。这种做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提升交付产品的质量有显著效果。但上述方式对个人的技能、经验依赖程度大,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去保证产品的质量。
随着年任务量的大幅增加,这种质量管理模式上的短板开始显现。2009年至今,我部共发生低层次质量问题30起,其中2013年以后发生26起,占问题总数的91%。目前,低层次质量问题已是航天器测控过程中的普遍性、共性问题,航天测控技术具有难度高、复杂程度高和可靠性要求高的特点。低层次质量问题的发生,不但制约了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也给产品的交付带来不利影响,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发现,低层次质量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个方面:(1)技术文件编写责任心不强,主要表现为:由于工作不够细致、三级审签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技术文件方案编写错误或遗漏内容等,例如,2010年8月,某卫星任务因技术人员未在总体文件中描述A参数装订规定,三级审签也未认真把关,导致两个下游单位无法按要求发送A参数相关数据。(2)技术沟通协调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任务准备期间与上游总体单位和下游单位沟通不够,导致对任务技术状态的理解出现偏差。例如,2011年7月,因设备技术状态设置规定不明确,与下游单位也未進行充分沟通,导致某卫星任务跟踪过程中,出现了状态异常的问题。(3)不按规章操作,主要表现为:由于技术人员工作不严谨、不遵守相关质量控制流程,导致问题发生。例如,2012年5月,某卫星任务,由于软件操作人员对总体文件理解有偏差,未经请示临时更动了软件配置,导致对外转发的某数据中断了31秒。(4)岗位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主要表现为:由于对技术状态更改控制不严、落实不力、监督检查不到位,导致质量问题的发生。例如:2010年7月某卫星任务,由于上游单位正式文件到达后,任务总体人员未与之前状态进行比对确认,导致任务实施期间一条指令未能正常解出。详见图1。
从以上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这些低层次问题都是因为“人”的疏忽造成的。随着对航天器测控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以“人防为主”的质量管理模式日益落伍,必须改进和创新,建立以“技防为主”的质量管理方式。在新的形势下,转变质量管理的模式和思路以适应规模的变化,是发展的必然需要。
2 创新质量管理方式的探索
2.1 搭建质量管理大数据平台
现今世界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带给我们一种数据驱动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正在为质量管理带来美好的前景。相比于传统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大数据”可以让需求者得到更精确的测量信息,对活动的进展状态有更准确的了解,并将这些数据和信息转化为正确的决策。
航天器测控工作已有几十年的经验积累,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使积累的数据和资料可以在业务管理、产品质量改进、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1)通过对大数据的实时处理,技术人员一方面可以通过终端,对试验任务准备全过程进行实时的时效性监控,将时效性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提前预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软件对联调情况进行符合性审查,确保联调结果的有效性。
(2)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可以大量收集联调过程数据,找出各种定性、定量数据与成品质量的关系,对产品成品的质量做出预测和判断,大力提升改进产品质量管理的能力。
(3)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当前质量管理方式上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升服务水平,管理和服务将变得多元化。
当前,利用大数据开展质量管理需要协调好三个方面的关系:正确的领导、管理与技术保障、合理决策。首先,正确的领导是大数据质量管理的基础,在获取信息之前,需要由决策者确定明确的目标,整合各方面资源。其次,数据管理技术是大数据质量管理的保障,由于获取的信息来源广泛、数据量大,和传统的数据统计分析不同,如何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并实时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是一个富有挑战的技术性难题。最后,合理的决策是大数据质量管理的终极目的。endprint
2.2 开展精细化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的信息化已是普遍共识。现在许多单位已开发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但普遍使用率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设计过于死板、繁琐,开发人员没有站在全局角度,没有从服务主线任务出发设计系统。要建成一个岗位人员乐于使用的信息系统,必须精简流程,提高过程效率。
将任务流程“化繁为简”,是创新型号任务质量管理的外部要求和内在动力。通过将任务的准备流程与管理流程清晰化、归核化,去除程序化、形式化内容,形成精炼、实效、可操作的精细化流程,实现型号任务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的综合提升。据此进行开发,将会提升信息系统的使用效果。
在开展精细化流程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梳理流程管理链条、分析流程设置作用、分清流程主次先后的基础上,对流程设置的内容、要求、操作等进行精炼、整合、再造,突出流程可量化、可检查、可追溯的特征。
(2)删减繁琐的形式、同质化的内容和要求以及超常规做法;简化形式内容、简便办理程序、简炼过程环节,通过流程的简化达到工作數量的“减负”和工作质量的提升。
(3)流程的简化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化繁为简”实现流程的优化和再造,从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质量管理模式。
2.3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与试验任务融合
质量管理体系究竟怎样才能本土化,自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来,这个问题就深深困扰着各方,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笔者认为,质量管理体系与试验任务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迭代的过程,质量管理体系要根据试验任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持续改进作业文件。做到“不僵化”。这就要求在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改进等各个环节,将质量管理体系与试验任务同步规划、融合实施。要防止单纯强调试验任务的“唯任务论”,也要防止质量管理体系“另起炉灶”。不论是试验任务的工作规程,还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规定,均要立足发展预留接口,紧跟发展动态优化。要将“写我做的”作为编制作业文件的基本指导思想,任务干什么、文件写什么,任务怎么干、文件怎么写。将定期优化与随机改进相结合。
(2)注重整合结合,防止“两张皮”。质量管理体系是试验任务的质保机制,试验任务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服务重点。试验任务中,需要自觉遵循过程方法、系统管理、持续改进等质量管理原则,完成任务策划、实施、测量分析与改进等,做到目标明确、流程规范、闭环运行。体系运行中.要始终以规范试验任务及相关服务的质量管理为目标,在提升“持续成功”能力方面发挥机制作用,跟进试验进程、围绕任务工作,服从任务、服务任务。特别在试验任务、质量管理体系岗位职责细化的情况下,要防止分工又分家。
(3)及时准确记录,忌“事后伪造”。“做事凭依据、工作留实据、评价靠证据”是体系运行的基本要求,实时填写质量记录是确保记录真实可信的有效措施。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事后补记录现象的纠治,看似记录时机稍有滞后,但这不仅会导致忘填、漏填、错填,而且会使岗位人员产生负担重、无意义的错误感受。另外,需要浓厚的“人人有责、尽职履责、铁面问责、敢于担责”氛围,谁签名、谁负责,杜绝漏签、代签名的现象。
2.4 统筹优化多维度评价指标
在质量管理中采用多维度评价指标是型号任务创新质量管理的核心,即突破以往单一标准的评价准则,从快速圆满完成任务出发,多维度综合统筹质量标准、时间标准、效费比等评价指标,以全面提升上级和用户满足度,实现质量管理效果最大化。
在实施试验任务质量管理的多维度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多维度评价指标本身无主次之分,但其中任何一条指标未能满足要求都会造成上级或用户满意度的下降。因此,创新质量管理不仅仅要关注产品质量是否满足上级或用户要求,还应从上级或用户感受等方面进行统筹优化,以全方位提高上级或用户满意。
(2)在航天器发射测控过程中,各评价指标的先后次序、侧重点应各有不同。例如,在任务准备初期,应首先考虑质量与可靠性标准。随着任务准备进程的推进,逐渐重视时间、进度等目标要求,并将其与质量目标等并行考查。
(3)多维度评价指标的统筹优化,强调建立评价指标间的内部有机联系,使其既相互约束,又相辅相成,以做到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确保综合指标的全面满足。
3 结语
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针对航天器实时测控过程暴露的问题和存在的隐患,提出了以“技防为主”的质量管理模式。笔者认为,质量为先是航天测控工作不变的宗旨,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找到适合本单位的质量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杜绝质量问题的发生,是个不断迭代的课题。必须系统地总结提炼具有国际水平和航天测控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大胆、系统地进行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实现中国航天测控事业的战略性发展和铸就国际一流测控中心的目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达哲.中国航天质量管理实践与创新[J].质量与可靠性,2006(6):1.
[2]陈刚.大数据时代的质量管理[J].上海质量,2016(12):19.
[3]张陶,张丽蓉,肖艳华.对航天战术武器型号创新质量管理的思考[J].航天工业管理,2015(6):14-17.
[4]刘宪忠.对航天地面设备质量管理基本规律的认识与思考[J].航天工业管理,2007(4):22-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