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义江 欧卓琳
摘 要:本文分析了广西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现状及目前钦州学院船舶与海洋专业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领域,即建设产学研基地,引进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促进校企战略合作,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政府引导与当地产业和海岸线资源紧密结合,打造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营造创新实践氛围;并就下一步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应用型创新性船海人才培养的做了思考,即构建船舶力学试验技术平台、搭建数字化船舶设计和先进制造技术等相关平台做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合作 船海 应用型人才 设计与制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8(a)-0193-04
Abstract:Analyzed the talent situation of Guangxi ship and marine engineering and the models of currently Qinzhou university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Cooperative and professional fields,namely constructing research base,introduce some senior engineer from enterprises,promoting strategic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build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s, government guidance closely with local industry and coastline resources ,to build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e base,creating an innovative practice environment; the next steps ,analyzed that how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promotion of applied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is Construction of the ship mechanical testing technology platform to build digitized ship design an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and other related platforms.
Key Words:Cooperation;Ship&Ocean Engineering;Applied Talents;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近年来,广西自治区政府将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列入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14个千亿元产业之一,随着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北部湾海洋重工有限公司、西江重工有限公司、广西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广西利维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等大中型骨干企业相继进驻或建成投产,急需大量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造船厂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是关键,广西地处祖国南疆,经济欠发达,对船舶及海洋工程类研发和设计人才缺乏吸引力,因此应转变观念,创新手段,培养适合本土需要的中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应用型创新性人才显得极为紧迫,建设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团队为广西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西江内河船舶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平台,从根本上扭转广西极度缺乏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困局。
1 船舶应用型人才需求分析及合作单位的情况
1.1 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分析
当前,广西船舶工业正处于从传统造船模式向现代造船模式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广西造船行业在信息化建设与改造、大型设施建设、工艺装备机械化和自动化等软、硬件创新方面均有着迫切的技术需求,通过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把船舶及海洋工程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平台打造成为:钦州学院面向造船企业,开展船舶数字化设计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技术和成果研究开发的科研机构,是为造船企业开展成果培育、技术引进、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的孵化机构,是培养船舶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理想的摇篮。
1.2 广西现有培养船海人才的基本情况
钦州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专业以行业技术和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校企产学研合作为途径,以突出数字化造船与先进造船装备领域研究及工程应用为特色,经过数年发展,形成了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现代造船技术、船舶动力机械与节能安全三个稳定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方向,并在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精度造船与精益造船技术、船舶建造仿真技术、船舶智能制造技术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区域优势。钦州学院船海学科现有广西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工程工程研究中心(自治区级)1个,钦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自治区级重点学科1个、廣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点1个;本方向科研团队先后在数字化精益造船、船舶虚拟仿真、数字化造船信息集成、特种船舶建造精度测量及控制等方面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技术优势。目前,钦州学院船海专业科研团队面向广西造船行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开展前瞻性、关键性研究及推广应用工作,可望在船舶分段数字化制造车间、船舶产品全过程建造仿真、船体双曲板自动化加工设备、船体结构机器人焊接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钦州学院联合科技实力雄厚的造船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组建。经过多年研究积累,在数字化造船与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2 产学研平台合作的创新模式和领域endprint
2.1 建设产学研基地
该院所建立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产学研基地建设模式是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以项目、课题为桥梁,以产学研基地为平台,充分利用双方各自在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方面的资源,企业充分发挥生产一线的优势,贴近市场的需求,研究机构就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攻关科研难题,学校利用既有的人才优势配合两方需求并从中锻炼成长。例如与中船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公司合作的船舶智能设计技术平台,开发基于知识的舱室与甲板锚泊设计系统,系统支持创新设计,面向集成的决策智能化,提出船舶设计知识库模型,探讨船舶智能设计流程构建舱室、甲板锚泊智能布置设计系统,系统在国内著名的船舶设计公司—— 上海佳豪公司得到应用,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得到提高;与中船集团第十一研究所共建的通过船舶修造的虚拟仿真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应用平台,是提高我国船舶修造数字化修造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对船舶修造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该院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为自治区内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对象及内容见表1。
内河船舶使用和推广LNG,前景广阔,对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节能减排,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正是基于上述前景,结合双方的实际条件和广西船舶的需要,与梧州群升船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合作设计LNG动力改造船舶设计,让教师和学生参与该课题平台后,极大的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学校就能了解到LNG动力船舶的最新技术进展。
2.2 引进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促进校企战略合作
该院通过柔性船舶制造方面的专家3人,均是船舶建造工程领域的知名人士,极大的促进了校企战略合作。例如与引进专家合作共建的精度造船与精益造船技术平台,就是基于装焊变形机理和规律的研究,提出补偿量自动回归数学模型,在广船国际船厂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基于精益造船理念,构建造船企业精益生产技术体系、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提出生产计划、分段场地平面规划优化算法,开发船厂生产计划管理软件系统。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参与到船厂的建造管理实践中去。
与引进专家合作共建的面向船舶修造的数字化检测与设计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平台,是应用于船体修理方面,结构更换是最普遍的修理作业方式,且通常进行部分结构更换。曲形板材和骨架是更换量最大也是工艺最复杂的修造工艺之一,其加工和安装精度决定整船安全质量、整体稳性等船舶关键性能指标。项目针对曲形板材和型材等复杂结构换装工艺,研究基于机器视觉的数字化检测和快速逆向设计技术,研制面向现场修割区域快速扫描、设计以及曲板/型材成型过程的数字化在线检测系统和装备,逐步改进和替代传统的以样箱/板为基础的人工对样方法,以期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
2.3 校企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西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由钦州学院、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船集团十一研究所共同申请合作并获批的,侧重于数字化设计和船舶智能制造技术,通过这个平台针对船体曲面板成形加工问题,已经首次提出各类船体曲板成形数学模型、实时检测和误差自動修正算法模型;目前正在研制船体结构小组立机器人自动焊接生产线及中组立机器人焊接系统。通过这个平台还针对船舶建造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了研究,研发造船生产仿真平台,开展建造流程仿真、分段装配仿真、物流控制仿真等研究,构造生产计划、分段场地平面规划优化算法,系统在中船龙穴船厂得到初步应用,效益明显。目前,课题组正开展建造工艺、生产过程和生产调度仿真等方面的工作,以期模拟出船舶建造的整个过程,实现对生产过程、制造成本和制造时间进行虚拟演示及评估。
2.4 政府引导,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
当地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钦州学院船海专业的建设,2015年已经批准了钦州市船舶先进设计与制造重点室的建设,在当地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与渔船制造企业-广西北部湾海洋重工有限公司合作研究的高性能船线型优化技术,通过建立高性能船线型优化的精细模型,准确预报船型阻力特性[2]。该技术应用于北部湾远洋渔船线型优化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也锻炼了一批教师,带动了一批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2.5 打造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营造创新实践氛围
钦州学院努力打造的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弥补了校内实践实习资源的不足,使得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生产和科研一线工作。例如与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的生产实习基地,离学校半小时的车程,较好的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学生在5400亩地的项目现场,不仅能了解基地单位的生产与管理实际,见习业务流程,还能在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师傅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基地企业的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和技术升级改造工作,促进师生掌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实践中熟练、创新。
3 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应用型创新性船海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思考和设想
将以广西造船行业技术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导向,开展现代造船模式与数字造船、精益造船、智能造船等关键技术研究,科研成果面向广西乃至泛北部湾地区造船企业推广,为实现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主要将在以下领域搭建产学研平台。
3.1 引进造船精度管理软件,开展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和应用平台
造船精度控制与管理系统、船厂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开发;舰船虚拟建造仿真系统研发;复杂曲板线加热全自动化加工系统及设备研制;船体结构小组立机器人焊接生产线研制;船体结构中组立机器人焊接系统研制。
3.2 构建新船型开发技术平台
开展各类船型水动力性能试验和测试;针对西江水域特点,进行广西区内河航道标准船型的新船型开发试验研究。
联合中船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立新产品新船型的研发平台,开展远洋渔船、LNG动力船、西江内河标准新船型等产品研发,同时加强与国内船舶一流研究院所武汉701、上海708等的合作,开展高性能高附加值以及特种工程船舶的研发,着眼于产品的差异化,使区内船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提升广西船舶工业在国内的地位。endprint
3.3 造船装备机械化与自动化研究
以适用和提高工效为主要目标,开展自动化切割机、板材自动化成形加工装置、高效节能焊接设备、管子加工流水线、大型环保涂装房设备等工艺装备研制[3]。
3.4 中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钦州学院充分利用自治区、钦州市引进海外智力资源的政策,如引进区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钦州市海鸥计划特聘教授”等,争取每年申请1~2项引智项目,多方式、多渠道吸引区外优秀人才来钦州学院工作,为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建设与发展服务。同时重点培养一支具有项目研发能力和现代管理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突出培养一批有专业特长,解决现场重大问题能力强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队伍。
3.5 搭建船舶及海洋工程数字化设计和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平台平台,逐步延伸为公共服务平台
钦州学院船海实验中心新引进了NAPA、CATIA、SPD、SHIPFLOW、FRIENDSHIP和ANSYS等船舶专业设计软件,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二次开发,既能锻炼老师又能训练学生,下一步利用高校人才高地优势对广西辖区内的船厂CAD/CAM应用方面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搭建船舶及海洋工程数字化设计和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平台平台,逐步延伸为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中小造船企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形成良性的互动,不仅每年可节省数百万元的高端造船软件及工艺装备引进、维护、改造、升级等费用,而且能结合各造船企业的生产特点进行技术创新,避免了大量的消化、剖析和二次开发的工作量,特别是对那些没有重大技术力量的中小型造船企业,研究中心完全可以通过对外开放承接任务、培训人才等方式,逐步提高这些企业在数字化造船及自动化装备方面的技术应用能力,从而杜绝了广西造船行业在局部应用领域内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必然是非常可观的,同时将围绕在船舶设计与修造生产中遇到的工程技术问题展开攻关,为船舶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把本校及其他相关科研机构在数字化设计、机械及装备自动化、智能制造、防腐与涂装等方面的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到区内外相关企业生产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技术水平,提升企业技术更新水平,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来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应用先进生产模式降低制造成本等方式来增加经济效益,并能为钦州学院的学生实习和就业拓宽道路[4]。
国内外船舶研发、设计、建造正朝着并行化、精细化、集成化、虚拟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5]。可以说,当前,广西船舶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广西区政府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大力推进数字造船、精益造船和总装造船,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及裝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物耗,对增强我区修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6]。因此应转变观念,创新手段,培养适合自己需要的中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应用型创新性人才显得极为紧迫,建设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团队为广西北部湾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西江内河船舶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平台,从根本上扭转广西极度缺乏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困局。
参考文献
[1]王世荣.我国内河柴油-LNG 双燃料动力船舶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水运,2011,11(7):4-7.
[2]王银,丁勇,张晓怀.舰船顶层设计中的耐波性预报模型研究[J].船海工程,2013,42(5):10-15.
[3]霍明,王世锦.船舶制造工艺装备的发展与创新[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50(6):94.
[4]胡国强.先进制造模式下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框架[J].会计之友旬刊,2007(11):32-33.
[5]牛海静.谈船舶生产设计精细化[J].造船技术,2015(6):
50-54.
[6]高介祜.对互动推进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与数字化造船的一些看法[Z].中国数字化造船论坛,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