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科技创新导报

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王明齐

摘 要:科研和教学是高校教育工作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大支柱。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本论文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探讨和实践了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科研 教学 仪器分析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0(a)-0229-02

当前,我国高校在校人数逐步递增,据统计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1]。按照国际通常的说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叫精英化阶段,15%~50%叫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50%以上叫普及化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稳步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从数量上,这项数据高于世界中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然而,在此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点。据2016年一份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高校教育过程中课堂教育、教学方式、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学生参与科研等情况学生满意度较低[2]。学生满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这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就提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因此,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务院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提出了“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同时,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刘延东副总理在教育部第26次咨询会上也提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切实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推广先进教育理念。这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育工作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大支柱。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然而,近年来由于对人才培养的职责认识的模糊,以及各种不合理的评价指标,教师们忙碌于科研经费和论文,鲜有时间顾及人才的培养质量,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3]。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近年来,我们学院一直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以“科研反哺教学”为宗旨,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理论中,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现将笔者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几点探索实践,与同行进行交流。

1 科研促进理论教学内容优化

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常以教材内容授课,这也意味着教材内容有什么教什么。由于学时学分的安排,教学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教学内容繁杂而课时少的问题,教师如果只顾着教材上课,就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另外,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很多课程的教材内容已经落后,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以《仪器分析》为例,这门课程涉及分析化学、物理学、电子学、数学等多门学科,包含了电化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色谱及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及其他仪器方法,而每一部分内容又有多种分析方法[4]。课程内容以仪器的原理和构造为主,知识点多,内容深奥,原理性强,加之文字表达意思抽象,学生学习和理解具有很大的困难。学生普遍反映不知道怎么学,学习兴趣不高,教学上是个难点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成果,合理优化教学内容,会极大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学院提出的“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以下一些方法。首先,从学生自身专业角度出发,安排适合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教材通常适用专业比较广,因而囊括的内容较多。例如:在《仪器分析》中有一章为“原子光谱分析法”,在制药工程专业中用的非常少,那么这一章节内容可以作为自学为主。而“经典液相色谱法”在很多教材中是没有的,这一章节内容对于学生以后的科研及岗位工作又是比较重要的,那么可以额外增加这一章节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方法,优化和编制专业特色的《仪器分析》,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符合专业的发展。其次,增加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示例。通常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经典的原理和方法,对于实际应用讲解比较少,因而导致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例如,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着重讲述一些仪器方法在科研工作及社会性应用的示例。在理论授课的时候以科研论文或者生产企业实例为辅助教材,突出理论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实践作用。最后,结合仪器分析方法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增加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所获得的前沿知识充实到教材中,才能解决教材更新慢等问题。例如:在讲到荧光分析方法时,介绍荧光小分子探针和荧光量子点在检测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激励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 科研促进教学方式的优化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直接的环节。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也必须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关注的是“教”的过程。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是被灌输的对象。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经不适合当前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尤其是高等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教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独立思维和探索创新意识[5-6]。俗话说:“师高弟子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积极主动的参与科研活动,才能不断掌握科技前沿成果,才能与时俱进,探索更多未知领域。并且把科技成果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引入到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去,才能更為有效地激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获取和探索知识。试想,如果教师自己的知识仅限于课本那点内容,对于现在发展趋势都“两眼一抹黑”,怎能给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又怎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呢?因此,时代发展要求教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仪器分析在讲解波谱解析的时候,可以通过案例式和探讨式相结合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发表的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在讲解薄层色谱方法的时候,可以事先录制科研过程中的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方式理解教学内容。另外,开展课堂教学与科研前沿讲座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我们学院开办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五棵松讲堂”专题科研讲座,在给学生开设前沿进展讲座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眼界,同时也增强学生专业的适应性。endprint

3 科研引入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检验学生运用综合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手段。与传统的实验课程以指导学生操作的验证性实验相比,科研反哺教学方法要求实验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动性。我们在开设《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注重引入科研项目设计实验内容,突出与实际实践的联系和实用性,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及创新性的培养。例如:我们设计利用柱层析分离和纯化混合药物的综合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不同的实验目标对象。我们根据实际科研项目中给出不同性质的混合物,以及各种所用到的实验设备。学生领到实验内容后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后設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设备及耗材。教师评价学生实验方案,给出意见后学生再进行修改完善。之后再由学生完成整个实验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师只是分析和评价工作,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健全考核和激励的机制。学生在这个科研训练过程中,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以实践的方式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初步掌握了科研的方法,也开阔了视野。例如:在做药物分离纯化过程中,就需要用到经典的柱色谱法。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如装硅胶柱过程中为什么要紧密结实,上样的时候为什么要做到样品厚度薄而均匀,用什么样的洗脱剂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想到课堂所学知识去解释,同时对于课堂没有学过的内容又可以进行补充。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会极大增加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我们学校和学院积极推动创新教育落在实处,培养和发现创新性人才,探索各种形式的科研促进教学途径,如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科研立项等形式划拨资金资助学生的科研工作。学院也进行了相应的考核机制,通过研究成果、课题答辩等形式考核学生的能力并给予一定创新学分。

5 结语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而教学内容的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来源于科研工作。为此,我们在“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下,针对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学生参与教学和创新性等问题,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进行了初步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以科研促教学,将科研转化为教学的重要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德鑫,王漫.2016—2032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趋势预测[J].教育学术月刊,2016(6):3-7.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7-05-17(004).

[3]范云鹏,张为民,宋晓平.科研在中兽医学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7(4):11-13.

[4]胡育筑.分析化学下册[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5]徐守芳,陆宏志.以科研促进教学:新型分析方法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体现[J].化学教育,2014(2):8-10.

[6]赖邵聪,华洪.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改革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1):30-31.endprint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173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