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红梅 左广明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学习已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力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本研究通过问卷对大学生移动学习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依据调查结果对大学生移动学习力总体状况以及移动学习力的3个主维度(学习意识维度、学习行为维度、学习管理维度)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和大学生更好地开展移动学习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移动学习力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1(b)-0192-05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校学生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层次类型和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在注重共性的同时,理应关注对大学生个体本身,将大学生学习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以及智能手机、PDA等移动智能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学习已突破时空局限,由此催生出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学习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鉴于学习力是学习的重要表征,“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学习力已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进行大学生移动学习力状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移动学习力
学习力作为大学生学习重要表征,是“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一个综合体”[1-2],其特征反映在:其一,个体内部表征学习的包括情感、态度、动机等的心理品质;其二,通过自我规划、学习效率、自主性、思维的发展等进行表征的个体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3]。移动学习不同于传统学习模式,具有新的特点:首先,移动学习是一种基于便携式移动数字设备进行的数字学习。其次,移动学习中学习者与学习情境都是移动的。第三,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不是一种单一的学习方式,而是与其他学习方式相结合的更为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
在国内外学习力理论基础上,结合移动学习的特征,本研究认为移动学习力即基于移动学习的学习力,其生成发展过程本质上是在移动学习情境下,主体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自身不断重构经验的内在体悟,涉及3个主维度:学习意识维度、学习行为维度、学习管理维度,细化为10个子维度。其结构及各子维度的操作概念界定如表1。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选取江苏两所大学的本科生展开问卷调查。本次测试共回收问卷221份,删除无效问卷(答案呈现规律性、周期性、统一性的问卷以及对效度量表中的问题回答差异性过大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后,最终剩余有效问卷213份,样本有效率为96.38%,男、女生人数之比为104∶109,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类专业学生比例76∶96∶41。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比例71∶65∶52∶25。
2.2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使用的问卷是课题组自编订的《大学生移动学习力调查问卷》。问卷设立移动学习力调查项目37题。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的方式,设立5个选项:非常符合、符合、基本符合、不确定、不符合分别赋予分值5、4、3、2、1,带“*”题则反向记分。该问卷的重测稳定性系数为0.956,同质性系数为0.961,Cuttman分半系数为0.943。实际问卷的题目编排方法是采用混合螺旋式、随机编排顺序。下面是移動学习力问卷调查项目具体表述。
学习意识维度8题:(1)我赞同移动学习,愿意尝试把先进的移动数字设备用于学习;(2)我会借助移动数字设备查阅学习资源或学习网络课程来拓展自己的知识;(3)我乐于去实践移动学习,能将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及数字化学习资源用于学习;(4)我在使用数字产品以及上网搜索资源时,能发现有可以帮助自己学习的功能或网站;(5)学习中我会应尽量多途径地获取资源;(6)我了解所学专业的专家博客或专业论坛等网络资源;(7)我进行移动学习时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8)当结束大学阶段的学习后,我愿意通过移动学习来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
学习行为维度16题:(9)我对常用的移动学习设备和学习软件能熟练操作;(10)我会经常更新自己的博客或个人网站;(11)我会尝试发掘自己用于移动学习的工具是否还有一些其它对学习有帮助的功能;(12)我会尝试将各种移动学习工具的不同特点创造性地结合,用于移动学习;(13)我能在互联网上准确地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14)移动学习中,我能综合运用图、文、声、像等形式清楚有效地表达想法和观点;(15)我在使用网络方式进行信息交互时,出现过因信息表达不准确使对方产生误解的情况;(16)信息检索时遇到搜索到的信息大量繁杂,我就会感到迷茫,甚至不知如何处理;(17)我会利用QQ、微信、论坛、博客等发布对某些问题的见解(或创作音视频文件);(18)我经常参与wiki或百度百科等条目的编写;(19)移动学习中,我会主动添加感兴趣的陌生QQ、微信或博友为好友;(20)喜欢将自己的思想及学习成果通过网络与更多的人分享交流;(21)我会回答QQ群、微信群、“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知乎”等中我熟悉领域的问题;(22)我会用交互工具(Email或QQ、微信等)与其他学习者保持联系,共同学习;(23)移动学习时我会主动与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取向的学习者联系交流;(24)在移动学习时,我会参与和他人(或学习小组)的协作学习。
学习管理维度13题:(25)当我完成一项移动学习任务时,会给自己一份奖励;(26)在学习中突然弹出的游戏、娱乐等信息时,我会选择及时关闭该信息;(27)在有地搜索信息时,即使目的明确我也会浪费时间去点击与目标无关的超链接;(28)上网时,能合理安排规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分配,确保学习进度;(29)我会借助移动学习工具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30)我会因为在线学习的孤独感(或生理疲劳)而中断或放弃学习计划;(31)我会出于学习的目的,存储大量的学习资源,但很少用来学习;(32)我会判断和评价学习中用到的数字资源的特点;(33)我会定期看学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34)我能够对从文献性源、数据型、声像型、多媒体等信息源获得的学习资源分类合理存储;(35)我会评价移动学习中指导老师、其他参与同学的作用;(36)我在移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学习的需要调整学习目标;(37)我能随时对自己的移动学习进度或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以便推进下一步的学习。endprint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移动学习力状况分析
根据问卷结果,对大学生移动学习力问卷调查得分进行统计描述(见表2),并得到大学生移动学习力总体得分和各维度得分的直方图及其正态曲线(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大学生移动学习力总体以及各个维度得分基本上都接近正态分布,表明此次调查数据比较正常合理。
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得出大学生移动学习力总体得分状况:均值是116.37,标准差为9.33,中位数是115.00,最大值是137.00,最小值是93.00。从平均分高于中位数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行为总体处于中等稍偏上的程度。学习意识维度的中位数29,稍低于均值为29.40,因此被调查的大学生的移动学习意识水平处于中等略偏上的程度。学习行为维度的均值为47.96,中位数48,略低于均值,因此被调查的大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行为水平处于中等稍微偏点下的程度。学习管理维度的均值为41.45,高于中位数,因此被调查的大学生的移动学习学习管理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程度。总体得分和三个维度得分的标准差都比较小,说明波动的程度较小。因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移动学习力总体水平较好。
3.2 大学生移动学习力各维度现状分析
对问卷每个调查项目的各个选项回答频数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
3.2.1 学习意识维度现状分析
学习意识维度反映大学生移动学习意识的强弱以及对终身学习价值的认知。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移动学习及其支持的终身学习的认同度较高,但实践意识较弱。有87%的被调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之余,会不同程度地通过互联网查阅学习资源或学习网络课程来拓展自己的知识,但课后不借助互联网拓展学习的也学生比较多(很不符合10.8%);大部分被调查学生(很符合,符合65.3%)表示在学习中会应尽量多途径地获取资源。58.2%(很符合,符合)的学生赞同移动学习,有把移动数字设备尝试用于学习的意愿,有7.7%的学生不赞同移动学习;而只有42.3%(很符合,符合)的学生能将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及数字化学习资源用于学习,并乐于去实践,不愿实践移动学习的学生占17.4%(不符合,很不符合),大部分被调查学生对移动学习实践持不确定态度(40.3%)。被调查学生的目标意识较强,58.7%的学生表示进行移动学习时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52.1%的大学生认同移动数字技术支持的终身学习,表示当结束大学阶段的学习后,会通过移动学习来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也有16.4%的学生持否定态度。
3.2.2 学习行为维度现状分析
学习行为维度涉及学习技术、信息处理、知识创新和共享、关联与协作等子维度,反映大学生移动学习行动力。
对移动学习技术掌握情况调查表明,有43.1%的大学生对常用的移动学习设备和学习软件操作能力处于一般水平,36.2%的大学生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能非常熟练地操作的大学生占7.9%,在操作能力训练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9.3%的大学生经常定期更新自己的博客或个人网站,74.3%的大学生不经常更新(或者没有)自己的博客或个人网站。尝试去发掘移动学习工具的其它功能的学生有32.3%能, 29.6%的大学生会尝试把不同移动学习工具的特点进行创造性地结合用于学习中。
在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方面,被调查大学生中,有79.9%能在互联网上准确地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44.5%能运用综合图、文、声、像等形式清楚有效地表达想法和观点;但也存在,12.7%的学生不能准确地检索信息,23.4%不能运用图、文、声、像等形式综合表达观点。调查还发现有14.6%的大学生在检索信息时,面对大量繁杂信息会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处理;在进行网上信息交互时,25.7%的大学生出现过信息表达不准致使对方误解的情况。
调查显示,只有38.0%的大学生会利用QQ、微信或在论坛、博客等发布对某些问题的见解(或创作音视频文件),很少发表见解的占24.1%,从不发表见解的占11.6%;对于QQ、微信群里或“百度知道”、“知乎”等上面自己熟悉领域的问题,只有13.6%的大学生会尝试作答,不回答的占49.3%;4.7%的大学生经常参与wiki或百度百科等条目的编写,83.6%很少或没有参与wiki或百度百科等条目的编写。据此判断,大学生的知识创新和共享能力一般。
从对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关联与协作能力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和其他学习者保持联系:50.3%的大学生在移动学习中愿意主动添加感兴趣的陌生QQ、微信或博友为好友,65.7%的大学生会通过Email或QQ、微信等交互工具与其他学习者保持联系,独自学习的大学生也达到22.1%。大学生很少(3.3%)与那些和自己知识结构不同、价值观取向不同的关联对象联系交流,20.7%的人不会主动和这些异质学习节点保持关联。在移动学习时,仅有27.8%会参与和他人(或学习小组)的协作学习,41.2% 的学生很少或不参与。从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大学生在移动学习中协作学习意识不强,有效沟通、协作学习的能力欠佳。
3.2.3 学习管理维度现状分析
学习管理维度涉及自我管理、学习资源管理、学习过程管理等子维度,反映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监控与调节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首先,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56.4%)会因为在线学习的孤独感(或生理疲劳)而中断或放弃学习计划,有近一半的人(49.1%)不会用给自己奖励的方式进行自我激励和调节以使学习得以继续。其次,具有一定的信息免疫和防止网络迷航的自控能力。上网学习时,58.7%的大学生能合理安排规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分配,确保学习进度;65.3%的大学生在学习中突然弹出游戏、娱乐等信息时会选择及时关闭该信息,22.1%可能会选择及时关闭;但也有占比23.4%的在目的明确的情况下搜索信息时,也会點击那些和目标无关的超链接,因而浪费很多学习时间,绝不点击的仅9.9%。第三,学习资源管理方面,约49.1%的大学生有定期看学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的习惯,41.7%会判断和评价学习中用到的数字资源的特点;约42.3%的大学生能够对从文献性源、数据型、声像型、多媒体等信息源获得的学习资源分类合理存储50.1%,但出于学习的目的而存储大量的学习资源,却很少用来学习的大学生为数也不少(42.7%)。第四,在对移动学习过程的管理中,大约34.3%的大学生会借助移动学习工具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约54%能根据学习的需要调整学习目标,但随时能对自己的移动学习进度或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的较少(34.3%),占51.2%的大学生会对移动学习中指导老师、其他参与同学的作用做出评价。endprint
4 结论与讨论
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移动学习力总体水平较高,大部分的大学生己经具备了移动学习力和信息素养,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和提升的空间。
从移动学习意识维度考虑,大部分大学生对移动学习工具较为敏感,适应数字产品的更新换代。认同对移动学习和移动数字技术支持的终身学习。但仍有少部分大学生对移动学习不够积极主动,甚至持不认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制约大学生的发展。
从移动学习行为维度来看,多数大学生都能掌握相应的移动学习技术,并能操作基本移动学习工具解决日常学习中常见的問题。但真正能发挥移动数字设备的优势和潜能,用于学习的人数较少,且不能很好地综合各种工具解决问题。多数大学生能比较准确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用合适的方式加以表达,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和信息表达能力。大部分大学生移动学习时会主动和他人保持联系,建立学习节点关联,但和异质节点联系很少。大约有一半的大学生不愿参与小组协作学习,知识的共建共享意识较差。
在移动学习管理维度,大多数大学生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具有信息免疫和防止网络迷航的自控能力,能合理规划移动学习和娱乐时间分配。但是出现网络迷航状况的大学生为数不少,学习资源利用能力也需要提高。移动学习中大学生比较看重教师和学习伙伴的作用,对其它形式资源的反思和评价相对较少,只有少数大学生会经常性地总结反思移动学习的进度和效果。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具有移动学习意识,并且也在进行移动学习的实践。但在创造性发掘移动学习工具潜在功能,利用信息技术参与知识创新、协作共享方面人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柯比著,金粒译.学习力[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
[2]孙立会.数字化学习情境下终身学习力的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张湘韵.我国大学生学习力的特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2):95-102.
[4]李远.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5]邓小霞.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6):124-125.
[6]吴贝贝.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以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2.
[7]徐亚苹.泛在学习背景下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