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
摘 要:推进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激发高职院校办学活力、顺应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和创新趋势的重要举措,本研究结合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分析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原则和内容,剖析了信息化教学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2(a)-0000-00
1概念与实践
信息化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整体变革。传统教学设计基于行为主义,注重知识认知,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要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层次更为深刻;前者的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后者的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根据职业岗位各项能力要求,将多学科整合为一个整体,创设有利于学生构建意义的情境信息;在师生教学关系上,前者是单向的知识灌输,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后者是知识能力体系的互动构建,学生是教学信息加工的主体,是学习的探究者,教师是导航者和促进者,强调情境模拟、角色匹配、自发学习、自我管理,师生在教学中紧贴行业环境、亲密互动、互相促进;前者的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师,考核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属终结性评价,难以及时全面把握教学成果并有效指导教学过程,后者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基于学生解决问题,交流思想、如何学习并呈现等方面,以行为为基础进行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便于灵活调整并及时改善教学,更利于师生的全面共同发展。
2面临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设计推进过程中,面临着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2.1高職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整体素养不高。
信息化教学的意识普遍不强,缺乏足够的现代化信息知识与技能,特别是新媒体、新技术、新理念与课程的整合能力,停留在设备的简单操作,办公软件制作展示教案,用QQ或微信联系的初始应用能力阶段,不少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缺乏信心和兴趣,教学模式上墨守成规,极大地制约着教学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2信息化教学设计常态化动力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下,工作量趋于饱和。信息化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将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除了基本课堂教学以外,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设计以及课件制作、信息化资源搜索和整合等,增加了教学工作量。在网络环境下,更加强调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不仅仅是课堂上,还包括课前课后的咨询和辅导,工作负担成倍增加,却缺乏有效的工作量考核手段,部分教师有顾虑,不想试、不愿试、不敢试。
2.3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
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设施不完善、应用层次低、常规设备和信息化装备不相融,封闭化分散建设,院校、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平台不互联、资源不共享、信息不对接。还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运维,管理观念滞后、配套制度缺失、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支持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2.4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实践本身还存在误区
主要体现为:(1)信息化教学设计由授课老师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专业合力;(2)内容设计拘泥于课本的知识框架,脱离职业情境,形式多于内容;(3)问题设计围绕课本预设答案,问题之间缺乏关联,学生被动思考答案而不去考虑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情境及过程。(4)片面追求新媒体、新技术,单纯求新求异;(5)课件侧重于演示现象、传授技巧,忽视分析实质、剖析过程、提升能力;(6)重视网络素材的收集,忽略了引导和协作互动平台的建设。
3解决的对策
3.1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和培养体系
以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为先导,从专业素养、信息化能力培养、知识创新三个维度,建立贯穿课程组织与评价、教学方法运用、技术与装备应用、课堂教学与管理、学习与专业发展等五个方面,分层次(初、中、高级)的能力评价标准并开展评估工作。将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高职教师的核心能力进行培养,完善用人和考核机制,将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引进、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逐步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职称评价体系。面向不同课程系列的教师人群,针对性制定培训目标、培训方案、培训大纲,将信息化教学模式贯穿到培训全过程,夯实信息化教学能力基础,构建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体系。打造信息化教学核心教师队伍,顺应“互联网+”趋势,构建定制化、移动化、碎片化、自主化培训与交流平台,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分享交流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将优势课程与实践案例放在平台上共享。充分依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和培训机构以及有关企业,有系统、有针对、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素养。
3.2把握改革契机,回归课堂,汇聚合力。
逐级落实“放管服”改革,为院校和教师松绑减负、简除烦苛。将关注点回归学生、回归课堂。突出教学主导地位,消除功利和浮躁心态,一方面壮大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对教师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以“课堂45分钟”相关度作为区分各项工作轻重缓急的衡量标准,通过制度和软硬件建设,打造有效课堂,实施有效教育,加强信息化教务管理平台支持并鼓励教师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抓手,革新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前沿技术。以优质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互联网时代时刻在线、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师生自由发展、活泼愉快的育人氛围;支持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打造团队,形成合力,示范引领,创新突破。
3.3提高认识、系统规划、科学管理
思想上根除“面子工程”、“一劳永逸”等急功近利倾向;技术上按照开放共享的要求,统一标准、整体规划,结合“数字校园”建设,平衡硬件的投资和软件资源投入,重点建设仿真实训基地、远程协作教室、数字化实验室、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等数字化场所和平台;管理上建立由校长牵头的信息化领导机制,设立数字校园管理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等部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本校的信息化建设和运维保障。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支持学生学习、教师进修、学校办公、校企合作。
3.4合作设计,交流竞赛,打磨作品
培训质量再高,在个体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往往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或问题,自身往往难以发觉,同专业或跨专业的合作设计,既有利于信息深度共享,也有助于取长补短,互相促进。通过定期的交流研讨、课件比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比赛等,在设计的打磨过程中,尽快发现不足,转变教学观念,增强信息化教学意识,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优化教学过程,借助信息技术破解教学重难点,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推进信息化教学顺应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崭新空间,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将信息化教学设计转变为教学常态,为培养新一代具备信息素养、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造一支教学理念先进、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构建数字化、开放性、共享型职业教育网络,促进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由互助到共生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0-12.
[2] 郑黎明.高职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