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艳 宦克为 雷建国
摘 要:本科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本科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科生参与科研是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促进和提高,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及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均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重点阐述了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2(b)-0222-02
在我国,本科教学体质的改革成为教育工作者日渐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本科生教学实践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研究活动逐渐得到我国各高校的重視。如何鼓励本科生课余时间积极投入到导师的科研项目,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提高参与者科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新形势下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由单纯的知识理论学习逐渐地向着实际动手能力倾斜,用实践来验证真理,引导本科生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项目,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寻求适合我国国情、适用于各大学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的指导方法、教育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
目前我国本科生学习的基本现状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设置的比较多、学生的课余时间都比较少、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我国综合性大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创新能力集中体现,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手短之一。高等学校要很好的利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科学研究平台,深入系统地分析,不断尝试合理的途径,积极建立正确的有效的引导鼓励机制,不仅有利于本科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所学知识成果的转化,还可以提高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更加有效地完成科研任务,对学生和其指导教师都有一定的帮助,上述这些便是我们积极引导本科生参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的主要目的。
1 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优点很多,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对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大学教学环节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培养他们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理论和实际都过硬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积极引导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是高校提升科研能力、培养适合我国科技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国外对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起步比较早,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模式的不同。早在20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就成功创立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目的就是要鼓励大学本科生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而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在我国,清华大学是最早进行这项工作的高等院校。清华大学在20世纪末提出了学生科技训练计划,这一举措开创了我国引导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的先河,是我国本科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这也促使我国从理论知识强国向科技强国转变。因此,引导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是十分必要的[1]。
2 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具体方法
长春理工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针对不同的专业,学校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本科参加科研项目。对于理工科专业,我们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科学技术活动。例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电子科技大赛、数学建模等科研项目,不但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通过参加这些项目提高了参与者的理论知识学习、科研创新能力[3]。结合近两年来参与科研项目的经历,将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有效方法汇总如下。
2.1 鼓励有经验的教师指导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
第一,综合型大学要在经济上大力支持指导教师,并把所取得科技成果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业绩;第二,责任明确,指导教师要把指导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的工作作为自己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明确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与任务;第三,指导教师在指导本科生进行科研的同时,也会收获很多,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2 实施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现在,我国已经有很多所高等学校采取了导师负责制,给每一个本科生的班级配一名指导教师。学生在大一的学习期间可以先尝试了解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大二的时候就可以慢慢接触导师的科研工作。在学生参与的这段时间,导师要制定完整可行的培养方案,不但要教会学生文献查阅能力以及前期的调研能力,还要定期让学生进行汇报,提高学生文献总结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对学生设置的研究内容要有针对性,不可千篇一律。
2.3 鼓励本科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课外活动是高校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活动是课外活动中核心的一部分。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课外创新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科技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导师在这一环节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转换。
2.4 充分发挥本科教育实践环节的平台作用,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实践环节是本科生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各专业课程实验,目前高校在课程设计的时,专业课程都配以相应的实验,实验是对专业知识的巩固与加强,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为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奠定了良好的操作基础。
2.5 启发式指导方式,对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有不通的方式,但对本科生的指导要以启发式为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前期的调研、方案的确定、实验的设计、学术论文的撰写、结题报告的总结等各个环节都采取启发式的指导方法,只要给出关键的建议即可,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2.6 必要的成果奖励
学校、指导教师要分别制定一系列公平、公正、公开的奖惩措施,根据学生在科研项目中的表现给与一定的物质及精神上的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应按照影响因子的不同,给予不同的金钱奖励。科研期间,表现好的学生导师可以帮其推荐研究生的导师。
2.7 理论学习与科研要合理分配时间
本科生大一、大二的课程较多,参加科研的时间相对较少,如果科研任务过多,就会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所以导师要根据学生的课程编排,合理的安排科研时间[2]。
3 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不断尝试,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项教学工作也一直受到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视,但普遍存在着下列几个问题。
(1)本科生课程设置方面:本科生的课程量大,课外学习时间少,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面有待提高。
(2)本科生科研管方面:①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没有建立统一的学生科研管理部门;②学生科研管理的职责不清,下设多级管理部门,但这在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管理权限界定不清的问题。
(3)评价标准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价制度。首先,目前现有的评价标准过于简单。现有的评价办法都是定量评价体系。这种定量化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创新思想创新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但又很可能使很多数学生不能够参加进去,造成学生的参与面变窄。其次,不同方面的创新类别受到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不同。按照现有的评价办法,技术创新因其更加容易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受到广泛的重视,而那些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却被不同程度地忽视或弱化。
4 本科生参与科研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鉴于对国外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研究分析,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对我国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给出如下改进建议。
(1)成立本科生专职科研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國内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一般由学生工作部管理,没有更高一级别的管理机构,只有少数高校成立了专门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
(2)丰富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形式。国内高校的项目开展基本都是教师设立科研项目,大部分是导师已经确定好了科研内容与研究思路,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去研究,高校应该丰富科研形式,例如资助优秀本科生原创性研究等。
(3)完善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评价机制。树立正确的科研评价标准,建立科研能力等级评定制度,加强科研过程的人文评价。
(4)健全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激励机制。创建科研平台,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评奖评优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研学分制度。
综上所述,作为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高校本科生科研活动构成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本科生科研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而且对于转变教育理念,培养本科生科研意识,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计划、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将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达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水平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亚丽,高海涛,朱松青.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践[J].学生工作广角,2013(32):221-222,234.
[2]刘树强.激发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积极性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2):9-11.
[3]毕保良,陈颖,吕霞,等.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途径及建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5):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