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科技创新导报

国内跨学科领域科研成果评价研究述评

国内跨学科领域科研成果评价研究述评

郑怡萍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20.000

摘要:鉴于目前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的困境,本文分别从文献计量指标差异和评价方法两个层面对国内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身思路就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提出了建议。跨学科科研评价应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兼顾科研成果学术质量与影响力,尊重学科引用规律,加强科研成果、评价指标和学科专家的细分,区别评价不同类型的成果,减少对重点学科和重点成果的限制。

关键词:跨学科;科研成果;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b)-0000-00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China

Zheng Yiping

(Wuhan University Library, Wuhan, 430072)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evalu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s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the methods on evalu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is that evalu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chievements should combine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nd qualitative evaluation, equates between the academic quality and influence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respects the citation rule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enhances the subdivision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subject experts, evaluates different types of achievements distinctively, and reduces the limits of key disciplinary fields and achievements.

Keywords: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chievements; Qualitative evaluation;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认可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跨学科”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跨学科是指从多学科到横断学科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广义的跨学科是各种程度学科合作的统称,比如多学科、复杂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超学科等。[1]本文所谓的跨学科指的是多学科,即两种或更多学科并置但相互之间并不整合。本着兼顾繁荣学术和提高实际工作效率的原则,本文对国内跨学科领域科研成果评价理论和思路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启发性建议。

1 不同学科文献计量指标的差异

1.1文献类型

不同学科门类科研成果的主要文献类型往往不同,比如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论文和专著,自然科学有著作、论文、专利、标准等。学科和文献类型的差异决定了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设置的不同,比如著作一般重点考察出版社级别、作者排序等,论文则主要评价刊物级别、被引频次等,专利主要从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角度进行评价。[2]

1.2 期刊影响因子

学科间影响因子差异是影响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的重要原因,科研成果较多且被引周期较短的学科期刊影响因子往往较高[3],基础学科比应用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要高,交叉学科、综合性学科比专业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要高。研究表明SCI和SSCI各学科间期刊影响因子差异很大[4],同一学科内部的差异也不小。

1.3文献被引半衰期

文献被引半衰期指一篇文献从发表到统计时间段为止,其全部施引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最近多长时间(以年为计量单位)内发表的。[5]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例,国内外各学科引文的平均半衰期分别从2.8~15.5年和3.4~16.3年不等[6],而跨学科领域的高影响力论文,其老化速度更慢、被引持续时间更长、学术影响力更为持久,[7]因此有必要在评价中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不宜笼统地限定科研成果参评时段。

1.4学科引用峰值

不同学科和载体的科研成果其被引和衰老速度往往不同,同一学科内的高被引和低被引文章其引用峰值出现时间没有差别[8],综述类论文被引总数和持续时间比通信、快报类论文多,但引用峰值出现时间较慢[9],即使同一学科的引用峰值也会随时间、学术环境而发生变化[10]。因此,以两年期为评价时限的影响因子是否还适用于进行论文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者们的质疑。

2科研成果跨学科评价方法

2.1 基于定量指标的评价

2.1.1 传统计量指标无量纲化结合

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其中主要做法就是对影响因子、论文数量、论文被引频次、论文他引频次、期刊分区等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比如影响因子归一化,首先是计算出各学科所有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然后利用某种期刊与所属学科期刊平均影响因子的比值进行不同学科领域期刊影响因子的比较[11]。另一种重要做法是设置科学合理的学科基线,比如22个ESI学科每年的论文数、被引频次、篇均被引、不同的平均百分位以及SCI、SSCI论文学科分区都可以作为基线[12]。

2.1.2 传统计量指标非无量纲化结合

从不同角度引入差异化的传统计量指标进行修正与组合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定义为一个新指标,或者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也是进行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的重要方法。在构建新指标方面,邱均平等提出“论文当年质量系数”,以消除影响因子的学科影响并实现期刊质量和论文质量的综合考虑[13],程莹等提出的“论文平均质量”对期刊影响因子进行了标准化处理[14]。在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方面,金晶等[15]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突出贡献文献及其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筛选出一批传统计量指标,利用TOPSIS法、SOM神经网络法等不同综合评价方法来评估论文,结果表明综合评价体系更能科学的反映论文学术影响力;袁野[16]构建的以Y指数为核心的多因素评价方法,解决了新发表论文的评价问题、优秀文章的激励和对低劣文章的抑制问题、大量低被引作者的区分度等问题。

2.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2.2.1 REF科研评估

2006年英国政府开始对科研评估制度从基于同行评议的RAE到基于文献计量与同行评议有机结合的REF 的变革[17],这是因为同行评议和定量评价都无法完全替代对方在科研评价中的功能。REF在评估内容上兼顾学术论文的质量与科研影响力,评估方法上从单纯的同行评议转变为参考文献计量学数据和指标基础上的专家评审,评价对象划分为四大学科组、36个评估单元,实行分类评价,根据评价对象的分类组建36个不同的评估专家组,评估结果划分为0~4星五个不同的等级。[18]

2.2.2 定性评价量化指标与传统量化指标结合

F1000因子作为定性评价量化指标的代表,是全球顶尖的生物学和医学专家对生物、医学SCI论文进行评选和打分的结果,F1000因子值越高其同行评价越高。有研究表明心理学F1000 因子与期刊影响因子相关度几近为0[19],这说明单篇论文影响因子与同行评议结果有时会背离,即单独依靠同行评议或定量指标来评价科研成果都有失偏颇。因此,有学者试图将F1000因子和WoS、JCR、ESI及ImpactStory的主要计量指标替代同行评议纳入学术综合评价体系,以此弥补单一指标评价的缺陷[20]。

2.3 基于标志性成果和重要论文的评价方法

所谓标志性成果和重要论文,即Nature/Science论文、ESI热门论文、ESI高被引论文、国际国内权威数据库和期刊收录的文献等学术界比较公认的重要科研成果。邱均平教授[21]在构建高效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将“Science、Nature论文数”、“ESI热门论文数”、“ESI高被引论文数”、“国内文科权威期刊发文数”等指标有选择地纳入评价体系中。还有学者在构建自然科学不同学科科研论文的评价模型时,将各学科一级学报、SCI、EI、CJCR、ISTP、ISTP、ISR、国内核心期刊、一般期刊的论文等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作为学校的奖励对象;人文社会科学则奖励收录在各学科一级学报、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等期刊论文、核心期刊、一般期刊的论文。[22-23]

3 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建议

3.1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是科研评价的趋势

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从RAE到REF的改革及其系列研究证明了单纯依靠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都有失偏颇,而成熟的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必将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目前各高校科研成果评价与奖励的主要做法还是采取定量评价,但是也不乏许多定性评价的尝试,例如F1000、“代表性学术成果”制度的提出,又如在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时还开始考察成果的转载情况、网络浏览与下载量等社会价值指标。

3.2 科研评价要兼顾科研成果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REF在评价科研成果学术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对其科研影响力的评价,这就启发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前期评价,即对其发表刊物的级别、影响因子高低、分区等指标进行评价,又要对其后期影响力进行评价,即从被引频次、转载情况、社会反响等角度进行评价。

3.3 科研评价周期的选择要遵循学科文献引用规律

各学科的文献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峰值均有很大不同且会随时间、科研环境等产生变化,因此不能一刀切地将所有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周期定为多少年。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难对一所机构的科研成果进行如此细致地划分,为此可以采取机构官方公布成果清单而学者自行选择参评年份的方式进行评价,学者可以在判定个人成果的被引情况、获奖情况等已经十分成熟的情况下提交参评成果。

3.4 科研成果、评价指标和学科专家细分是科研评价的趋势

行业和产业分工细化是大势所趋,科研成果评价也不例外。笔者认为,科研评价细分主要包括科研成果、评价指标和学科专家的细分。REF将评价对象划分为36个评估单元,并据此组建36个评估专家组,[18]这是从学科层面上对科研成果和学科专家进行的细化,而类似“代表性成果制度”又可以看作是学者层面或文章层面的划分,较之前者更加细化。在评价指标方面,从RAE单纯依靠定性评价指标到REF推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从定量评价占据主流地位到F1000因子的引入,从传统计量指标到替代计量学评价指标的提出,这既是对以影响因子为核心的评价方法的挑战,也是对科研评价指标的不断深入和细化。

3.5 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科研成果类型的划分标准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将科研成果分为专著、论文、研究报告、学术资料、古籍整理、丛书、论文集、译文、译著、工具书、学术普及读物、软件、综述、一般文章、教材、影视片等[24]。上文提到,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其评价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因此其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的设置也应不同。

3.6 重点学科、重点科研成果可不受常规评价方法的限制

对于一些不适用于常规评价方法而机构本身又希望大力发展的重点学科,以及一些引起特殊或重大反响的科研成果,各机构在评价时可以区分对待,不必用评价标准遏制这些特殊学科的发展和成果的评价。

综上所述,学科间科研成果类型和评价重点都有很大区别,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既要促进学术繁荣也要兼顾实际工作,除顶尖成果和重点学科外,应尽量避免采用绝对指标,而应在坚持分文献类型、分学科的大前提下,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前期评价与后期评价相结合,采用标志性论文、权威数据库收录文献、学科基线、相对指标等兼顾操作性和学科发展规律的指标实现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

(致谢:本文因篇幅限制,无法将全部参考文献一一列出,在此向所有相关学者表示歉意和感谢!)

参考文献:

[1] 陈艾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研究[J].杭州:浙江大学,2011.

[2] 唐慧君.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3] 崔雷,侯跃芳,张晗.论影响因子及其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医学情报工作,2003(4):241-245.

[4] 王文兵,王学斌,谭鸿益,赵学刚.影响因子的局限性——基于SCI和SSCI期刊1999~2007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4):28-32,74.

[5] 罗式胜.文献半衰期的类型及其应用[J].情报学报,1997,16(1):62-67.

[6] 许梅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7] 郭红梅,黄亚明,金晶,何钦成.半衰期在跨学科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91-193,212.

[8] 郑凌莺,王绍宇.基于LDA的科研成果SCI评价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6):51-53,129.

[9] 武夷山,梁立明.采用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科研绩效量化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2):110-111.

[10] 党亚茹.学科影响因子的时间因素差异分析[J].情报学报,2002,21(3):328-333.

[11] 贾志云.期刊影响因子的学科差异领域差异以及绩效考核[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4(5):525-529.

[12] 朱易佳.高校跨学科科研评价方法新探[J].现代情报,2010,30(2):15-17,20.

[13] 邱均平,马瑞敏.引文索引的功能与科学评价——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引文数据库为例[J].评价与管理,2006,4(2):1-8.

[14] 程莹,刘念才.从科学计量学指标看我国名牌大学近年来的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9):132-138.

[15] 金晶,何苗,王孝宁,黄亚明,何钦成.不同学科领域自然科学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与比较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279-284.

[16] 袁野.以H指数为基础的学者评价指标改进[J].院校管理,2015(3):156-159.

[17] 宋丽萍.REF与科研评价趋向[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2):60-63,100.

[18] 徐芳,刘文斌,李晓轩.英国REF科研影响力评价的方法及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7):9-15.

[19] 宋丽萍,王建芳,王树义.科学评价视角下F1000、Mendeley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的比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40(212):48-54.

[21] 邱均平,丁敬达,杨思洛,马瑞敏,曾倩.中国高校“创新指数”的评价与分析[J].评 价 与 管 理,2010,8(3):26-30.

[22] 原明亭,丁军航. 高校自然科学类论文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2):24-25.

[23] 刘创.论构建以创新力为导向的大学科研评价体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4,24(6): 32-37.

[24] 张国春.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界定和分类[J].云梦学刊,2006,27(6):5-9.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293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