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英辉
摘 要:课堂是联系师生关系的桥梁,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该文主要阐述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先导后学、利用互动反馈技术进行的实践探索,并结合具体课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目标体系 互动反馈 主体性 先导后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137-02
课堂是联系师生关系的桥梁,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该文主要阐述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先导后学、利用互动反馈技术进行的实践探索,并结合具体课例加以说明。通过先导后学、精心设计“按点”、知识梳理、课堂展评等环节,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参与课堂,及时得到课堂反馈;促进生生互动,学生的问题学生解决。教师概括总结,结合师生互动,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下面笔者结合具体课例加以分析和阐述。
1 研究实践与课例分析
“梯形”是数学八年级的内容,课中注重建立梯形和三角形的联系,并以此拓宽研究梯形的思路。等腰梯形是特殊的梯形,对其性质的探究,是从它的边、角、对角线3个方面进行的,类似于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通过添加辅助线,把四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该节课是以梯形的相关知识点作为九年级的中考专题复习课,而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几何分析能力,但是在数学思想的深化这一块可能还稍有欠缺。根据教学内容与学情需求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梯形的概念,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2)掌握梯形中位线定理;(3)会计算特殊四边形的面积;(4)通过添加不同的辅助线解决问题,感悟一题多解、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笔者采用了多种方法,结合了先导后学、展评式教学(即学生展示,学生评论),并运用互动反馈技术检测学习情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1 先导后学,精讲精练
作为一节复习课,没有新的知识点产生,需要的是学生对于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做系统的归纳总结。笔者结合了先导后学的教學模式,教师的“导”在于提出要求、扫除障碍、布置任务、指明方向、交给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由此将一般的“教学”转变为“导学”的模式。
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进行前端学习,结合导学案,让学生完成尝试练习。
已知:AM是VABC的中线,D是线段AM的中点,AM=AC,AE∥BC。求证:四边形EBCA是等腰梯形(如图1所示)。
该题是一道等腰梯形的证明题,班中79.4%的学生能够回忆起证明等腰梯形必须先证明梯形,进一步利用定义进行证明等腰梯形。课上只需让学生说明一下完成该题时的容易出错点(即先证明梯形)即可。
导学的第二部分。
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点E是边CD的中点,点F在边BC上,EF∥AB,求证:BF=(AD+BC)(请尝试用不同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进行证明)(如图2所示)。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归纳总结出梯形常用的添加辅助线的方式。所有的学生都能用两种及以上不同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进行证明,如平移一腰、延长FE、AD交于点G等,由此渗透了“一题多解”“化归”的数学思想。
导学的第三部分。
让学生归纳总结梯形中常用的辅助线添加法。
导学环节为整节复习课甚至今后相关梯形的中考题的求解做了较好的铺垫。
1.2 展示评价,互动交流
通过学生的前端学习和自主复习,课堂上的展评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复习成果搭建了平台,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当然,也有指正别人的权利,这样的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前端学习中的一些问题、难题。
例如导学的第一环节,老师可以请证明有问题(即忘记先证梯形)的学生上台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证明过程。由于该题的正确率比较高,那么下面做对的学生马上会指出问题所在,达到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1.3 巧设按点,及时反馈
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该堂课设计了几个按点及时检测学习情况。
按点1:
题干:可能是等腰梯形ABCD的四个内角
选项:①1∶2∶1∶2;②1∶1∶2∶2;③1∶2∶2∶4;④1∶2∶3∶4
这一“按点”的设计意图是为学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1服务。前端学习以及第一环节的展评是对等腰梯形的定义、判定进行复习,此按点巩固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选择“②1:1:2:2”的学生有32个,占到全班学生的94%,正确率比较高,还有两个学生选择了“④l:2:3:4”。选择正确的学生给予解释、说明,帮助选择错的学生及时进行纠正,同时也促进了生生互动。
按点2:
题干:梯形上底4,下底为6,则中位线夹在两对角线间的线段长为( )
选项:①1;②2;③3;④4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成效之余,也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2 启示与思考
2.1 课堂教学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该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开展教与学活动。复习方法合理,教学模式、方式多样,学生体验了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思想。
2.2 制定合理的目标,实现目标、过程、评价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为了上课而上课,只有教学实践加上课后反思,方能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得以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是“人本理念”的体现,还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贯彻了终身学习的理念。笔者依据教学目标体系,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及按点评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还实现了目标、过程、评价的一致性。
2.3 多媒体技术应用合适,提高教学实效
教育改革不是一句口号,是必须落实于行动的。[2]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如今,教师尝试结合新型技术、拓宽教学的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合理利用互动反馈技术,创设情境,巧设按点,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
总之,教师要合理利用互动反馈技术,创设情境,巧设按点,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况达,余静.浅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校园询,2014(2):43.
[2]雷丽青.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0(1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