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明宇++陈梦明
摘 要: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该文基于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发展的理念、现状,针对其在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从合作模式、文化和制度方面分析进行探析,旨在提出相对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 校企合作 障碍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144-02
近年来,在加快推进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变中,地方高校越来越意识到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对于以往的地方高校教育偏重教育理论,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逐渐呈现出与时代发展相脱节。因此,地方高校试图与企业在平等自愿、互帮互助的原则基础上建立校企合作,将外部的改革政策和自身的学校改革计划有机融合在一起,把学校保守的教育系统引入到一个持续、开放的新变革框架中,双方发挥各自的职能,高校有深厚的教育理论资源,有颇高的教育科研能力,能为企业提供适合时代发展的理论支撑,帮助企业改变一些落后的工作方式方法;而企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为高校提供研究的素材和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
1 地方高校构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共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但随着这种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问题也逐渐凸显,合作进展很慢,且合作开展出现了举步维艰的状况,障碍重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校企合作范围有待扩大
目前,很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较为局限,合作范围狭窄。如高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机会,或是聘用企业专家兼职授课;企业为高校师生提供挂职锻炼、实训实习的场地。但也有些企业不愿意或是较为勉强接受实习生,缺乏实践指导,使得实习生并未得到应有的实习锻炼,或是对于挂职的教师,也是浮于表面形式,没有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使得合作质量大大下降。
1.2 校企合作中学校角色期待缺位
(1)学校层面上。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多是学校教育,即理论上的教育,学生多是在接受三年的理论教育后,在最后一年中接受几个月的实习实训。几个月的实习时间对一个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的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初期都很不适应,因此,企业采取了多个方案来解决学生生疏问题,其中包括由企业的技术能手以“带徒弟”的方式给予新员工进行全面指导。
(2)教师层面上。教师作为校企合作中的重要角色,面临3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从自身角度来看,大学教师以权威专家的姿态进入企业,高校教师长期以来都是“关起门”来的教学经验,他们在遇到问题后都是凭借旧有的经验去应对,他们往往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全身心地、持续地深入企业,未能真真切切走进企业现场与企业员工探讨生产实践问题。
其次,从对学生的教学来看,大学教师局限于阅读相关的企业文章,针对相关的企业文摘分析一些企业现象,得出自己的理论观念,以作为自己的论文发表、职称评定的条件。因此,大学教师的研究多缺少实践,不能完全解决企业实践现场发生的问题。导致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基本技能缺少了实践性,有很多的知识与不断发展进步的社會脱节,学生到了工作单位后感觉到了明显的不适应。
最后,从企业员工的角度来看,有的企业员工并未对于这种合作模式有深刻了解和认识,总认为不关自己的事,也不愿意主动去参与高校教师合作;也有些到企业的高校教师多是该企业员工读大学期间的老师,企业员工存在敬畏心理,把大学教师摆在了专家的位置上,认为大学教师就是权威,无形中将自己置于弱势地位,让自己处于合作研究中的被动地位。
1.3 合作双方在合作机制上缺乏统一
高校与企业合作中的观念、资金、时间、信息和制度上的不同。高校和企业目前在观念上都还未能转变过来,双方都有自己的观念,因此,难以产生共性。
(1)从高校层面上来看,在资金方面,大学教师的科研经费十分有限,而很多企业的经费也只能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无法在经费上支持高校教师。同时,大学教师大都忙于教学、科研。进入企业后,只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目的性的为了完成自身的科研或是课题项目等,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未能为企业出谋划策,导致合作关系淡化。
(2)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些企业没有真正理解校企合作的实质,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只能在合作上采取敷衍战术,虽然组织开展了很多的员工培训活动,但这些培训课最多也只能运用于有领导来视察,却不能从员工本身来思考问题,对员工的反思、工作能力的提高未引起重视,没有主动寻求高校合作的意识,即使企业和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有很多处于被动的地位;一些企业将高校合作的多是看成一项“任务”,合作目的往往带有功利主义,参与合作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为了增加效益等。
2 改善地方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措施
目前,高校与企业通过开展各种合作项目来创建良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如: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会、建立合作研究机构等。通过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合作的顺利开展。基于高校与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发展的理念、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进行了思考,提出一些可参考的意见,希望能够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更加有效开展。
2.1 建立“契约型”合作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大致分为3种方式:(1)咨询合作方式。即是高校教师以专家姿态进入企业,企业员工是学习者的角色;(2)一对一的合作方式。即是一名高校教师对应一名企业员工,进行合作研究,建立伙伴关系;(3)中介合作方式。即是通过中介机构制定合作项目,通过签订合同确定双方合作关系。该文通过总结分析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关系模式,提出“契约型”合作模式,即是合作双方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施有偿的合作项目,实行责任制,对双方的合作成果负责。要想让双方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都应该提供时间、经费、信息等资源的保障。企业要增加对合作研究经费的投入,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在合作中,双方都要尽可能了解自己的合作伙伴,预测合作中将要遇到的困难,并要规划合作需要的投入,为合作的经费提供可靠的保障,制定经费计划,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目标。
2.2 冲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文化障碍,建立统一机制
高校与企业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文化组织机构。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高校,以培养人才为最主要目标,有着一种理论文化;而企业需要实现利益最大化,注重经验,有着一种实践文化。为了更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就必须将两种不同文化有机融合,双方都要尽力妥善处理合作过程中碰到的文化碰撞问题。作为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彼此承认,尊重对方的所长,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合作双方需要平等交流与对话,一起探索,要创造出不同于各自团体文化的共同的统一的合作文化,一旦双方有了统一的一种文化观念,大学教师与企业员工之间就会很容易建立起一种互动关系,教学与研究之间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他们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体现校企合作的最大价值。
2.3 完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制度建构
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初期就应该确定组织管理机构,以此来保证计划实施过程中建立组织发展和资源的利用等。对于高校教师日常忙于给学生上课,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务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积极投入到合作实践中;对于企业,现行的一些管理机制给一线员工较大的压力,可能成为企业员工与高校教师之间合作交流的阻碍。那么,为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尤其需要学校以及企业的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投入,要达成共识,建立一种长远的合作制度,重视合作早期遇到的问题,避免合作过程中计划的再建构,提高成功的几率。如不仅要建立常规制度,更要在资源分配、评价机制上给予激励,完善合作激励机制,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方式。同时,建立的合作关系也要完善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可以分为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目的是对当前或是以前工作的总结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它着眼于教师未来发展和内在潜力的挖掘,能及时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反馈,也能使教师随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调整和完善。
总之,校企合作要本着平等、互惠互利的协同育人原则,融合文化冲突,双方抱着真正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决心,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让大学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多样化的理论学习机会及培训,使校企合作实现地方高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互补双赢,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露.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研究[J].职业时空,2014,10(12):14-17.
[2]霍丽娟,刘新起,李虎斌,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以河北省企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
30(34):35-39.
[3]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 中国高等教育,2011(Z1):61-63.
[4]姚亚琳.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的路径探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6(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