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娟++李智峰++韩永辉++孙亚鹏++范洪奎
摘 要:高校扩招导致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不良思想与行为与日俱增,利用PAC理论原理,构建师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解决教育思想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解决师生之间教育管理与受教育被管理对立关系的一种良好手段。
关键词:PAC理论 师生关系 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117-02
当前,大众化教育和个别高校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学生的入学质量和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利用PAC理论原理,构建师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解决教育思想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解决师生之间教育管理与受教育被管理的对立关系,提高育人效果的一种良好手段。
1 PAC理论在师生和谐关系构建中的重要性
PAC理论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在其专著《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来的一种人格结构理论。他通过3个英文单词来代替3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即父母——parent,成人—— Adult,孩子—— Child,并简称为PAC理论。伯恩认为人的每种自我状态都是思维、感情和行为的单独来源,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3种不同状态,只是3种状态所占比例存在差异,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而在特定的人际交往情境中,人的行为都会受到这3种组成部分或者其中一种组成部分的自我状态的支配,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选择不同的心理状态[1]。
对于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来说,他们也同时处在3种不同心理状态下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对于高校教师来说,PA型的状态更明显,他们同时拥有父母和成人的心理特质,既能以父母心态关爱学生,又时时刻刻以专业知识理论为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和行为自律,能理性客观地将严格和关爱结合起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但同时又易于以自身经历为出发点,评价指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事、物,不善于观察和寻找学生成长的关键点以便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大学生来说,AC型的状态更明显,他们基本都年满18周岁,能客观地对待学习和成长,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又待人尊重,活泼热情,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又易冲动和依赖他人,情绪化,爱幻想。在具体师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正确保持平等尊重的身份属性,既能客观理性地在教学中同时传授文化知识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又能与学生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而学生能否在学习的过程中,在目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影响前提下,尊重教师、尊重教育、尊重知识、尊重自己,正确理解教师的严格,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育人效果也是极其重要的。
2 基于PAC理论的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2.1 立足交互作用,树立师生和谐关系意识
交互作用可以是互补式的或非互补式的。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如果师生双方都具有平和、平等、尊重的心态,抱有积极向上和教学相长的愿望,严格的行为自律意识,彼此在交往过程中产生成长力量并对师生双方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交互作用,这种力量和作用成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高校的所有成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要具备和谐意识,并以此为行动指南,这也是激发师生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的重要环节[2]。
2.2 立足人格结构理论,处理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俗话说,因有学生成长的需要才产生了教师这个职业。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只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激发起来,主动认可和接受施教,教师的教育效果才能实现,因此,教师用理性和客观的眼光去审视和善待每一名大学生,接受学生的差异性,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摒弃呆板的说教模式,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充分的展示和成长机会去发现和发展自己,让大学生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注重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修辞策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调整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合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和效果[3-6]。
2.3 立足相互作用理论,遵循3个原则,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提高高校育人工作的实效性,要建立和夯实积极的情感基础。高校教师要以成人自我状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以成人的语调和态度来对待学生,要经常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进入成人自我状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面对学生渴求交往,渴求得到关心和爱护、理解的正常心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真正需求,有针对性地及时给予学生教育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信任自己,既信任教师的知识传授,又信任教师的人生指导;教师要用人格的魅力来增加彼此的尊重,既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易于模仿”,还要“能为师,乐为师,会为师”,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多接触,用人格魅力打开学生“隐藏”的心理大门,帮助和引导学生展示真实的自我。
3 基于PAC理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需要动机。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引申,高校教师要把学生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等多层次需求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末期,在学习心理、恋爱心理以及耐挫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适应和行为转变障碍,他们不仅希望自己自立自制自我管理,在特殊时期他们又存在着忐忑和依赖心理。特别是针对特殊群体,多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得部分学生价值观念和成长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高校教师要把握好教育时机,及时伸出援手予以帮助和指导,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帮助他们设计规划成长目标,适时进行监督和反馈,及时调整成长措施,确保学生按成长规划去学习和提高。
有效利用学生的情绪情感反应,实现育人目的。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应,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要掌握好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通过监督、分析、帮扶、再监督的工作方式,因势利导,既促进学生正常成长,又避免问题激化,在教书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目的。
给学生行动改变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做得更好。从教师和学生的属性来分析,绝大多数的学生相信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是,从意识到行为的改变是有时间差的,甚至,学生在自我调整的过程中还需要经历冲突、转变和成长的时间,所以,即使教师的教育效果已经深入学生心中,但要真正看到学生的转变效果,还是需要教师做到延迟满足,不能太急于求成,只有基础情感铺垫深厚,教育工作才会效果显著。
坚持教育工作一心一意,不能一朝一夕。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育人是教育的终点,师生情感是教育的核心,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催化剂。“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说的就是教育工作不能一朝一夕,更重要的是长期持久的坚持和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责任心。价值多元化对教师的要求是包容和宽容,而不是任自己的教育观念随意发展而不管不顾,更不是对思想和行为偏差大的学生采取放纵的态度,任其发展。只有师生间真心相对,真诚相待,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才会越来越近,情感才会日久弥深,育人效果才会长久。
PAC分析理论有助于师生在交往中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但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不是一时能完成的,育人工作更需要一点一滴、一时一地、一心一意、一朝一夕,因此,要发挥好PAC分析理论在交互、相互、互补、人格等方面的转化作用,让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育人工作实效性的催化剂,使育人工作如同春风化雨般地侵入学生的心田而达到预期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凤娟,李智峰.发挥EEB作用,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实效性[J].教书育人,2009(33):106-107.
[2]杨凤娟.高校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71-72.
[3]孟晓蕾,薛小东,章雪颖.PAC理论对辅导员指导学生职业角色的启示[J].教育理论研究,2016(5):198-199.
[4]龐小宁,贾心洁.PAC理论在改善员工人际关系中的运用[J].学术·理论,2013(8):13.
[5]李强.人际关系管理沟通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11):34-35.
[6]邓李肇.高校心理辅导员修辞策略的PAC分析[J].理论探索,2008(8):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