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燕娟
摘 要: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化学概念教学组织得好,对学生建构化学学科观念,甚至对其一生的概括、提炼和总结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初中 概念教学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127-02
學生在学习化学时,觉得化学概念的学习比较抽象、枯燥、乏味,在练习中,也常会犯概念性错误。而经常听到教师有这样的感慨:“这个题目我都讲了三遍了,考试的时候很多学生还是不会做。”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如果掌握不了化学概念的实质,学生运用起来会比较困难。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对化学教师来说,便成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突破口。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材在编选概念原理知识内容时,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基本观念渗透在教材内容中。”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化学概念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是笔者对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1 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困难的原因
1.1 学生已有前概念的影响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当科学根据学生前概念的状况去进行教学”。
所谓前概念,即日常概念,是指学生未经专门学习,而在同他人进行正常交往和个人积累实践经验过程中所掌握的概念。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前概念,会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产生影响。这些概念牢固地扎根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对学生学习化学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日常概念与化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则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主要产生积极的作用。如在讲“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时,学生一下就能理解其含义,是因为学生熟知的“纯净”和“混合”2个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了化学概念。但如果某些日常概念和化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就会产生干扰,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很多同学认为“水”“冰水混合物”就是混合物,因为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雨水、河水等均为混合物。还有如纯碱是碱、酸雨就是呈酸性的雨水、铅笔中含铅等错误的理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分清二者间的区别,以消除日常概念对学习化学概念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1.2 学生认知水平的影响
如在分子、原子的教学时,这样引入:同学们,水和蔗糖等物质微观上是由分子构成的,金刚石、硅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你们知道什么叫分子,什么叫原子吗?学生是一脸茫然的。因为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没有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对微观粒子缺乏感性认识,空间想象能力差。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概念是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在此基础上,再采用模型、动画等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将有利于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
2 概念教学的实施策略
2.1 学生讨论,引出概念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可以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价值,采取讨论的方式进行概念教学。例如讲化合反应这一知识点时,由学生分析实验展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硫在空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并根据实验分析反应前的物质、反应后的物质。讨论3个反应的共同特征,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从而引出化合反应这一概念。
再如讲解复分解反应概念时,板书学生已经掌握了解的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分类,分类后还有几个没法归纳,如碳酸钠和盐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等,学生对这些没法归类的方程式观察、分析、总结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最后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2 情境引入,促生概念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进而产生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关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的教学。
溶解度是溶液这章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学生容易产生障碍的地方,概念比较抽象。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学生较易理解并应用。
笔者以“食盐与硝酸钾的对话”小故事引入:有一天,食盐与硝酸钾在比谁的溶解能力强。食盐说:“我溶解能力强,20 ℃时,在每50 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8 g。”硝酸钾说:“那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够溶解在水中,10 ℃时,我在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20 g呢。”食盐又说:“你的20 g是溶解在100 g水里,当然我比你强。”硝酸钾却说:“但是你的温度比我高,我在60 ℃时,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55 g。”食盐说:“那在20 ℃时你怎么不说?”硝酸钾说:“那么,你在60 ℃时,是多少呢?”
究竟谁的溶解能力强,大家给它们评一评。
学生讨论,一致认为:没法比,食盐与硝酸钾没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在一条起跑线,没有可比性。
教师引导:如果要让它们比较清楚,该怎么办?
学生提议:在相同温度下,相同质量的水中,看谁溶解得多。
教师小结:这就是溶解度概念提出的背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3 运用实验,形成概念
化学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素材,又是形成科学概念的重要途径。
例如:关于“催化剂”概念的教学。
第一步:从探究实验入手:在试管中加入5 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第二步: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第三步:待实验1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以上实验重复多次,好像二氧化锰永远用不完。
如果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试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把它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还可加速过氧化氢分解。通过以上探究,引出催化剂概念。并强调其关键词,“一变”“二不变”。此方法可以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化学的学习手段。
2.4 联系生活,运用概念
我们生活在一个化学物质极其丰富的社会,应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和现象进行有意识的观察,让学生在书本以外最宽广的范围内,灵活运用化学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概括,从而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所以,学习化学概念切忌死记硬背,要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反映物质本质的字、词和句。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和组织者,负责抓住学生学习概念的认识特点,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交流、问题启发等方式,使学生学习概念时兴趣盎然,使学生获得概念时印象深刻,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一直处于探索之中。
参考文献
[1]茆建军.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J].化学教学,2008(6):28.
[2]于硕,盖立春.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专家、新手教师“讲授行为”的比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0):63.
[3]倪娟.名师课堂教学设计与点评[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