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林++陈纪鹏++涂玉莲++刘玲++禹超颖++周国华
摘 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事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该文主要分析了该校农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农学 师资队伍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62-03
The Strategies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Path of " Double - professional Teachers " in Our Agronomy
Liu Xiaolin1 Chen Jipeng1 Tu Yulian2 Liu Ling1 Yu Chaoying1 Zhou Guohua1
(1.Yichun University; 2.Yichun People's Hospital, Yichun Jiangxi,336000,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ing of " Double - professional Teachers " Related to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and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e articl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our agronomy in fostering the "Double - Professional Teachers ". Meanwhile, it proposes its main strategies of the " Double - Professional Teachers ".
Key Words: Double - professional teachers; Agronomy;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Strategy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有机结合,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因其独特的地方属性而导致其在教育竞争中面临诸多生存和发展困难。因此,重视人才质量的培养,实行人才兴校、质量立校已成为学校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能够主动适应社会,满足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保障和客观要求是培养和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2]。该文结合该校农学专业的实际,提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1 “双师型”教师的涵义
长期以来,“双师型”教师是为了满足培养应用型高职专业课教师的需求,而对高职专业课教师提出的一种素质规范,也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关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学术界曾提出了“双证”说、“双能”说、“双素质”说、“叠加”说、“双职称”说、“双层次”说、“双资格”说、“特定”说、“双师型”说等不同称谓[3-5],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王义澄1990年在其发表的《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一文中第一次提出“双师型”这一术语。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教育部门最早指出了“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而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后来,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进一步指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实质,就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2013年,学者宋睿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教师概念[6]。他指出所谓带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教师,是指中国化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教育行政命令色彩浓厚的教师。并进一步提出,“双师型”教师是为了满足培养应用型高职专业课教师的需求,对高职专业课教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这一素质规范。综合以上内容,我们认为,所谓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是指必须具备高校教师资格所要求的基本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学理念,懂得教育心理学,能够运用基本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且在专业上必须具备丰厚扎实的专业特长,尤其是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这里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二是具备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因此,“双师型”教师一定是拥有良好行业态度,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全面复合型人才的教师[7]。他们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专业理论课教学,还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性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双师型”教师培养对农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作用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介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之间,它综合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方面的特点,培养既有扎实的学术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职业型高级专门人才,能发挥地方和国家之间、不同层次院校之间“中间站”的作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农学专业是以“服务地方农业生产、提升农学专业水平”为办学宗旨,以“拓宽农科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农科学生创业素质”为目的,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较强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农科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農学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物理等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生物学科和农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3)具备农业生产,特别是种子科学与工程的技能和方法。(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解决农业发展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5)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具备作物学的基本技能,具有自主创业的基本能力。(7)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农学专业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必须培养出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因为“双师”型教师能够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双师”型教师培养对农学专业的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突出作用。
3 该校农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3.1 农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
2000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宜春师范专科学校、宜春医学专科学校、宜春农业专科学校、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三专一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成立宜春学院。宜春学院现设有16个教学院、71个本科专业。经过十几年来的建设和探索,学校形成了以教育学、医学、农学为主,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是宜春学院的一个主要分院。其设有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园艺、园林、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生物科学8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专业是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的传统专业,是开办最早的专业之一。2006年被列为宜春学院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农学专业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11人;有博士11人,硕士3人,大学本科7人。在21人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仅为30%。“双师”型教师缺乏问题非常严重,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教师来源比较单一,造成“双师”型教师先天性缺乏。如多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主要是从农业院校毕业后直接就上了讲台, 没有经历生产实践锻炼, 对生产、经营和管理不熟悉, 缺乏工程技术素质。而来自生产一线且具有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尤其缺乏。 二是学校和分院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认识不足,长期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计划,而且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措施。三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双师”型教師流失现象严重。四是受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如日常的教学任务繁重,学历要求和评聘职称面临的压力,科研任务重等造成教师提高“双师”能力的主动性缺乏。五是受其他外界因素如企业认识的影响等。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该校农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
3.2 搞好农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
“双师”型教师培养无论是对学科发展还是对人才培养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农学专业来说,其“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提高认识,积极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学校要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及早做出规划,制定培养计划,出台培训政策和激励机制及考核机制,落实培训措施,建立校内“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要鼓励教师不断参加各种培训,特别是生产实践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二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力度,以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通过建设各种工程如师德工程、“强师”工程、校企合作工程、人才引进或合作工程、“以老带新师徒结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等,打造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深、教学技艺精湛、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自我加压,端正认识,提高“双师”能力建设的主动性,克服各种消极情绪和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积极投身到生产一线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工程技术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四是学校要主动与农业部门或政府部门和生产企业对接。生产企业或政府部门要积极为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一切便利,让教师深入生产一线或到企业挂职锻炼, 锻炼其熟悉掌握生产环节和技能操作,并加强指导服务。教师也要帮助生产单位解决面临的实际难题。
参考文献
[1]葛敏.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培养机制探索[J].高教论坛,2013(10):88-97.
[2]吴耀兴,陈政辉.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123-125.
[3]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86-88.
[4]沈嘉.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能力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微探索—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26-27.
[5]华大龙,华山.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36):9545-9546.
[6]宋睿.中国特色教师“双师型”教师概念浅析[J].科教导刊,2013(9):57-91.
[7]左咏梅,继红,郑岩.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