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科技创新导报

敬业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石

敬业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石

栾化强

摘 要:敬业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充分体现了职业精神,敬业是人人对事业的态度。毋庸置疑,做好新闻宣传工作,需要新闻工作者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秉持事业之心而敬其职。采访是“涉深水、摸活鱼”的过程,需要新闻记者有敬业的精神。如此,方能采写出上品佳作。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敬业精神 新闻采访 敬业与采访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79-02

1 新闻“是脚底板子中跑出来的”,采访需要敬业精神

一名优秀的记者,其道德修养首要是什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为当代传媒人找到了答案:“忠于职守、勤奋敬业”。的确,新闻采访是新闻采写的实践过程。实践需要敬业精神,敬业无疑是采写出上等新闻作品的基础。一名优秀的记者,一个敢于担当的新闻传播者,必然无一不是在敬业中获得新闻营养。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唯物主义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客观事实的报道,新闻宣传工作复杂多变,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战性,需要从业者具有一定的工作水平之外,更需要有相当的职业耐力。要做好这样的艰巨工作,需要脑力和体力同时大量付出,没有勤奋敬业的精神作为支撑,是无从完成的。

脚底板子出新闻,需要敬业精神,没有敬业精神就不能做好采访,没有深入细致的采访,就不能创作新闻精品。“党中央领导同志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打好五个根底,发扬六种作风的要求。‘六种作风是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作风。”[1]这充分说明了敬业与新闻的关系:深入挖掘新闻事实背后的深度思考,而不能因辛苦,敷衍了事,草草写作。

的确如此,新闻采写过程中,一篇上品佳作必須是“三七开”比例的成品,“三”就是三分写作,“七”就是七分采访。采访和写作只有用这个“黄金分割点”,才能成为佳品。而“三七开”,就必须重视采访的作用,采访中倘若缺少了敬业精神,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就难以挖掘出鲜活的新闻事实,难以看到新闻表明背后的深层次内容,最终也难以采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因此,新闻采写工作,必须要敬业而为、扎实细致。对于深入新闻采访写作与敬业的辩证统一关系,笔者感受颇深。2015年,吉林省语文试卷作文命题给出三个人物说明。其中,第二个人物说明:“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让考生在三个人物中选择认为能评选上“最具风采人物”的人。记者发现此题目后,立即深入到车间厂房,零距离与劳动者接触采访,让他们谈感受……经过系列采访,采写出了《为“老王走进高考试卷命题”点赞》的新闻评论,此稿件获得了当年吉林省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此稿件的成功,正是源于笔者的敬业意识下的深入采访。可以说,如果没有敬业精神,就不能多次采访,发现新闻亮点,就不会有好新闻。

2 深入贯彻落实“走转改”,需要敬业精神

“走转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期的积极探索和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诠释和生动实践载体。可以说,要切实做到“走转改”,必须要有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

“走”,即为走基层。只有“走基层”才能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人民呼声,才能真实、及时、精准地传递党的声音。不可否认,“走基层”将面临生活条件低、工作环境差、车马劳顿等实际问题,这便需要记者的敬业精神,只有弘扬这种精神,才能真正地“到基层捕捉活鱼”。

“转”,即为转作风。只有“转作风”才能实现“三贴近”,记者针对一切新闻事件的采访、写作,都是围绕人民群众所展开,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大事小情、冷暖温饱……所有涉及群众的事情,都应该是新闻报道的重点。而这些重点,无一不需要记者在采访报道中要有朴素的群众情怀,我们报道中利用的文字、图片、影像等手段都要有“草根”特征,只有如此才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反而,那些华丽的辞藻、缥缈的语言、华而不实的影像,都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口味,很多“高大上”的报道,人民群众会嗤之以鼻。可以说,没有执着的敬业精神,就不能真正实现“转”。

“改”,即为改文风。“现在浮在上面的记者很多,有的利用现代传输手段,经过合理想像,就能‘写出下基层的稿件,有的还蛮有现场感”[2],可见,改文风缺乏敬业精神而懒惰了事,难以实现。只有在工作中,主动将自己融入生活、融入群众,敬业而为才能采写报道出更加有深度和广度的新闻,方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根本要求、满足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走转改”正是新闻工作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体现,要做好此项工作,需要有敬业精神。笔者在新闻采访中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走转改”,深入到车间、厂矿、班组,近距离与受访对象接触,采访大量新闻稿件,并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理论水平,使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多年来,笔者所采写的稿件《让他们走出精神的荒漠》《126万欠薪“完璧归赵”》《谁在为违规小煤矿提供事故“引信”》等多篇作品,相继获得省级新闻奖项,成绩则皆源于敬业。

3 弘扬中国精神,需要敬业精神

在资深记者艾丰看来,选择新闻角度就是“挖矿”。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有各种不同的矿床,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3]这里所说“挖矿”便可以理解为挖掘中国精神。

在当代中国,时代的精神在哪里?是什么?无需赘言,中国的时代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时代精神,不仅是我们必须坚持新闻观,更是当代记者的责任和担当的体现。要“弘扬时代精神”,倘若缺乏敬业的职业操守,万万不可。

“人民日报社前总编辑范敬谊先生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对有些记者的采访作风予以讽刺:‘早辞宾馆彩云间,百里方圆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着,小车已过万重山。”[4]这充分说明,记者缺乏敬业精神,是无法完成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的。

弘扬中国精神不是一句假大空的口号,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在这场行动中,新闻记者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至关重要。要弘扬中国精神就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以讴歌人民群众为重点、以传播党的思想、路线、政策为任务,全力宣传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重大新闻事件,把感情和镜头对准人民群众,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这些,都不能闭门造车,而需要大量实践;这些,都不能有懒惰心理松散行为,都需要敬业精神的有力支撑。

新闻记者是社会活动家。一切社会活动都要持之以恒,只有日拱一卒,方能功不唐捐。新闻记者不仅应该把敬业作为职业道德和操守,更应将敬业看成是事业的标尺。“是把工作当成职业,还是把工作看为事业”,敬业程度就是最为精准的标尺。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应在敬业标尺的度量下,让自己找不足、查缺陷、改学点,在敬业标尺的衡定下,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更好地用优秀的新闻作品鼓舞志气、引导民众、激浊扬清,勇立时代潮头,以“不怕淋湿羽毛”的担当,全力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不辜负党的重托,不负人民的厚望。

当前,全党全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这是时代的主题和社会的潮流,反映这个主流,唱响这个主旋律,要求记者必须有敬业精神。如此,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正能量,汇聚向上的精神动能。

参考文献

[1]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

[2]柳斌杰.新闻记者培训教材(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4.

[3]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128.

[4]柳斌杰.新闻记者培训教材(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9.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351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