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术期刊 > 科技创新导报

微信对中职学生群体的影响力研究

微信对中职学生群体的影响力研究

毛爱茹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已经离不开手机、电脑和网络,一些聊天工具的出现,成为重要的社交工具。如今,微信作为重要的社交工具之一,在中职学生舆情管理、行为预测、网络社交、自我管理等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对中职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社交习惯、娱乐行为、就业行为及价值观等都带来了深刻影响。随着中职学生用户使用成熟度和内容偏好度的不斷加深,提供精准化、精细化、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成为微信提高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微信 中职学生群体 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c)-0061-03

1 微信的影响力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

从信息传递过程来看,微信作为信息源,通过发布、评论、转发等行为使作为信宿的中职生用户得到即时的信息感受,并使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反应或变化,这种反应或变化的程度就是微信对中职生群体的影响力。

2012年以来,关于微信影响力的研究逐渐增多,许多学者开展了对校园内微信公众平台及微信运营策略的研究,提出了诸如通过内容策略提升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1],通过增加用户黏度提升微博覆盖度的具体策略[2]等。同时,针对微信的传播指数及影响力评价平台也层出不穷,如微信传播指数WCI、第三方专业分析平台“微风云”等。

如今流行的微信影响力定量测度方法大多确定一定数量的评价指标并划分等级,通过赋予各级指标不同的权重进而量化出影响力的大小及排名。如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新媒体指数团队研发的微信传播指数WCI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的传播度、覆盖度及公众号的成熟度和影响力来反映微信整体热度和公众号的发展走势。但是,此类测度方法存在几个缺点:一是不同的微信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没有考虑个性化、专业化等因素,不同领域的平台影响力测度值横向可比性不强;二是没有细分其用户群体,未考虑针对中职学生群体影响力的测度分值,也难以体现微信作为新媒体对某一群体的整体影响力;三是该评价方法虽能促进平台的质量提升,但容易导致各平台片面追求几个评价指标的改进,而忽视其他方面。

除了比较通用的测度指数,微信自带的数据统计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在线获取实时统计结果变得越来越容易,可以为微信运营者提供极有价值的数据趋势线,而且随着微信开放接口的二次开发,使得在线实时统计测度更具个性化。但这些统计分析只是对当前平台的动态分析,未凸显与其他平台的纵向比较。

因此,通过实证分析,寻求一种跨平台、适用性强的测度方法,提供一种灵活的、基于跟踪机制的微信对中职学生影响力的评价方法,并为中职学校管理者在微信运营与推广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 基于跟踪机制的微信对中职生群体影响力的评价体系构建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达6.88亿,其中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6.24亿,手机即时通信用户5.57亿,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数据的不断变化说明即时通讯工具对各类学生网民的影响在不断深化。

2011年诞生的微信总用户数逐年递增,截至2015年9月30日,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6.50亿,比去年同期增长39%[4]。微信的影响具有实时性、动态性、阶段性等特点,利用通用测试指数的每一次测试结果能够进行相似微信的横向比较,也能进行不同时间段微信、微博自身的纵向对比,但仅仅从数据上难以反映外界的影响因素,可能一次节假日或投票活动即能导致影响力数据的较大波动,从每周、每月的评价指数排行榜上难以体现这些复杂因素,并不能及时体现影响力排名变化的真实原因。因此,建立起可追溯、可跟踪的正向循环评价机制非常重要。通过建立融合调研过程、软件实证分析、影响力水平测试软件设计、探索提升影响力策略及反馈跟踪共5个阶段的闭环体系(如图1),对外界干扰因素的深入分析,形成科学的反馈跟踪机制,可有效促进微信影响力的提升。

2.1 基于分类学的中职学生群体研究样本确定

调研过程采取初步调查及深入调查两步策略。初步调查采取口头访谈、座谈的形式,获取的调查结果随机性较强,深入调查采取纸质问卷与电子问卷两种形式。研究人员依据分类学上的穷尽性原则,将研究对象样本分为了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四大类,每类群体对待微信的关注及忠诚度有着较大差异,因此设计调研题目时力求精炼,又考虑到性别、专业、年级、性格、特长等差异。

深入的科学调研需经过不同学期、不同的关键时间节点才能保证覆盖样本对象的渗透性,对多次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则使影响力测试依据充分体现实际情况。

2.2 微信对中职生群体影响力的调研数据分析

研究人员采用比较流行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不同研究样本反馈的结果加以整理,进行了频数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两独立t检验,部分频数分析结果见表1、表2。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性别”与“其他问题”的相关性的绝对值均小于0.2,说明其他问题的选择与性别并无太大关系;二是“使用微信的情况”与“在学习的时候玩微信”成弱正相关,即可以理解为经常使用微信的学生更容易在学习的时候看微信;三是“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与“晚睡是否有关系”成弱正相关,即花在微信上的时间越长,晚睡和微信的关系越大,同时该项与“如果一天不看微信的感受”成弱正相关,即花在微信上的时间越长,不看微信时就越不舒服;四是“微信会影响您与周围人的关系吗”与“在做事的时候看微信”成弱正相关,即做事的时候看微信的人会更多地认为微信会影响其与周围人的关系;五是“如果一天不看微信的感受”分别与“花费到微信的时间”“走路因为微信撞到人”均成弱正相关,即一天不看微信越不舒服的人一般花费的时间较长,走路更容易因为微信影响而撞到人;六是微信的信息广泛、实时分享,较言论自由、交流便利更吸引人。

由此,研究人员将微信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力分为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微信的整体影响力;第二个层次是微信平台及具体应用的影响力,这是目前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以及独立t检验的结果,研究人员得出微信对中职学生影响力的第一层次关键影响因素有三点:一是使用微信软件的频率;二是每天花费在微信上的时间;三是微信的便利性。

2.3 一种基于动态网页技术的微信对中职学生影响力的测试方法

为通过量化的方式得到微信对中职生影响力的测度值,研究人员采取动态网页开发技术,开发出一种在线影响力测试系统。此系统用到jsp动态网站技术,服务器为Apache下的tomcat服务器,操纵的数据库为MySQL,使用的框架为MVC框架的经典模式JSP+servlet+javabean,该测试系统的用户界面(如图2、图3)是动态网页,显示的是测试题目。

每道题目各选项分值体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力,总得分满分为50分,50~46分认定为高影响力水平,45~36分认定为较高水平,35~20分认定为一般水平,其他分值为较低水平。为防止非中职学生进入测试,在进入测试前设有询问界面,只有在校中职生测试才有效。鉴于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的影响力表现不同,因此针对两个层次设计了两套测试系统。

针对第一层次的测试题目共10道,部分测试题目见表3,这些题目显示的是微信对中职生的整体影响力水平,便于学校管理者有针对性地采取引导措施,使中职生能够合理、有度地使用微信。根据测试需要,所有题目可以动态更新,便于不同时间节点的测试与分析。

针对第二层次的题目设计为15道,题目涵盖了该平台内容的吸引度、转发预期、图文信息质量评价、关注平台时间等关键影响因素,测试结果可以提供给运营者改善微信平台的参考数据。考虑到测试形成的后台数据并不多,而且阶段性较强,因此将动态网页放置在免费服務器上,动态网页测试采用在微信上设置链接的方式,后台设计了测试用户数量及分值统计功能,便于平台的运营参考。

该测试系统与微信二次开发提供的测试方法有很大不同,该测试系统可以对运营者提供平台影响力进行绝对分值的量化,根据对不同微信公众号、微信平台进行测试,对每个用户反馈的测试结果,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得到各个平台不同时间段的实际影响力值,对平台的影响力进行跟踪观察。另外,通过对不同平台的影响力大小进行总分值与单项题目得分对比,分析出平台得分相对较低的题目,便于平台的不断改进与影响力提升。该在线测试系统可以移植到问卷星等著名在线调研平台,也可以开发成手机APP,影响力测试的覆盖面会变得更广,影响力的自测也将更加便捷。

3 提升学校微信公众号对中职生群体影响力的策略

目前,对中职生影响力较大的微信平台及应用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学生所在学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其最大特点是面向本校师生及家长,内容紧密围绕校园文化生活,覆盖面广,既具有传统网站的特点,又有交互性、针对性强的特点;第二类是中职生用于交际的微信朋友圈;第三类是与个人专业、爱好、兴趣、考试相关的微信号或群。

微信公众号具有裂变式的传播力、融合式的渗透力和聚合式的影响力,微信公众号已然成为学校重要的宣传窗口和服务窗口,除了引导监督,学校应将更多精力投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及班级群的管理上,通过精准内容投放、精美版面设计、精心活动策划等提升其影响力。

除了加强平台质量,必要的宣传推广也是提升微信平台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做到“内外兼修”,真正迎合学生需求,方能吸引更多学生的长期关注。随着中职学生使用网络的成熟度不断提高,各类微信平台必须持续采取维持其忠诚度的策略,才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优良、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姜秀芹.高校微信公众号发展及运营策略研究——基于高校微信公众号排行的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1):40-41.

[2]石婧,段春波,周白瑜,等.科技期刊应用微博微信平台影响力评价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55-660.

[3]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

[4]腾讯201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EB/OL].(2015-11-10).http://www.tencent.com/zh-cn.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369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