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化强
摘 要:“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究其精神实质,“工匠精神”就是一种融创新、敬业、执着三者为一体的职业精神和优秀文化。“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非某个行业和岗位的个体精神,而是各行业都应恪守的职业精神。作为新闻记者,是新闻战线的“工匠”,每篇新闻作品都是“一个产品”,记者同样应该秉承弘扬“工匠精神”。如此,方能采写出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关键词:工匠精神 新闻采访 新闻品质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77-02
1 采访实践需要敬业坚守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理念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工匠精神”的本质是执着专一。可见,“工匠精神”与新闻记者息息相关的理念之一,就是执着专一。确实如此,新闻采访是“苦差事”,需要敬业坚守的“工匠精神”。而这种敬业的坚守不仅是个人对职业的奉献,更是党对新闻工作者作风的根本要求。“党中央领导同志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打好五个根底,发扬六种作风的要求。‘六种作风是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作风。”这也充分说明了如果缺乏了“工匠精神”,不能做一名优秀的记者,不能持之以恒地为党的新闻职业努力奋斗。笔者2003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自从事此项工作以来,便秉承敬业之心而尽其职的宗旨,恪尽职守地战斗在新闻一线。2005年,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时,不慎受伤。但采访还没有结束,笔者一直坚持采访,经过深入细致地采访终于采写出了《两代矿工的变迁》一稿,对当地矿工艰苦创业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此稿件刊发后,引起了强烈反响,为矿工走出资源枯竭型企业依赖,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确实如此,执着专一是“工匠精神”的内核之一,突出体现为对某件事、某个行业、某个产品的执着工作。这种坚守是一种职业价值的彰显,其中所体现的价值是从业者不因艰难、困苦而放弃对目标的追求,在这种追求中以苦为乐、以苦为甜。新闻媒体从业者也当如是,在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通过一份执着、敬业、坚守,引导民众思想导向,从而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 新闻写作需要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何为“工匠精神”?即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本质是精致精细,追求的是从精致到完美。一名优秀的工匠只有对自己的产品必须追求精致、完美,如此产品才能享誉世界。同样,记者是新闻作品的“工匠”,也需要追求自己的作品精致完美。只有将新闻作品反复打磨、推敲、润色,才能采写出精品,倘若虎头蛇尾、囫囵吞枣、马虎粗燥,其作品只能是可见一斑的“下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的‘手艺就是要耍笔杆,‘爬格子,吃的‘文字饭。”因此,要想把“手艺”完美地表现出来,让自己的“手艺”技高一筹,就必须发扬“工匠精神”,也只有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施于行,才能“吃饱饭、吃好饭”。与此同时,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让“工匠精神”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贯穿于记者的职业生涯,体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毋庸置疑,一篇精品的新闻稿件一定是“三七开”比例的成品,“三”就是三分写作。虽然写作只占“三分”,但绝对不是简单的“三分”,而是“入木三分”。这里的“入木”就深入到写作的意境中,深入到写作的每个句子、每一个词语、甚至是每个字中,让整个作品的每个字节都有“入木”的程度,才能有整体的精品效果。
笔者在写新闻评论《弘扬“工匠精神”助力中国梦想》一文时,曾产生这样的“纠结”:“助力中国梦想”还是“助推中国梦想”?“助力”即在力量的下向上向前推动,词义突出体现为力的作用;“助推”以力量向前推动,词义突出体现为方位的前后。两者比较而言,并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外意相结合,经过仔细推敲和精细打磨,最终选定了“助力”一词。因为,通过“工匠精神”并发的是一种精神动力,更符合“助力”的词义。此文刊发后,被中央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转载,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由此可见,一名优秀的“新闻工匠”必须对自己的产品必须追求精致、完美,如此产品才能有口皆碑。
文行于细而品于精。一篇上乘的新闻佳作必然是通过精益求精的采写而获得。无需赘言,新闻写作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 新闻作品的温度需要“工匠精神”
“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理念。而对于一篇上品的新闻作品而言,同样是有温度、有质量、有生命、有活力、有色彩的“产品”。不是吗?如果只是簡单地把某件新闻作品看成是一道为工作而完成的程序,那么这件作品便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原点,淡漠了新闻作品的社会价值。只有读者和受众将一篇新闻作品看成是一件“活的、跳跃的、有思维、有思想”的“产品”,那么这篇新闻作品才赋予了正确而全新意义。
“在新的时代,某些类型的报道开始显示出其特有的传播价值,备受青睐。”确实如此,“某些类型的报道”就是有鲜活、有温度的报道,这些报道突出体现为从容独立、宁静致远。笔者2007年采访了一位“特殊”的工会主席,这名工会主席所在的单位已经破产,她却一直留守,帮助企业做好善后期间职工帮扶解困和维权工作。这名工会主席所以“特殊”就在于她的留守,也正是这份真挚感情,感动了职工。记者了解情况后,随即跟随这名工会主席与其“一起留守”,在“留守”中记者深入采访、挖掘新闻事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采写出了《一位留守主席的苦辣酸甜》一文,此文刊发后,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进步通过新闻舆论深入引导了工会干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思想导向。客观而言,这篇作品不失为“从容独立、宁静致远”。“从容独立”之处在于,跳出了以往采访一般工会干部的“流水账”写作方法,其新闻事件更鲜活、更具特色;“宁静致远”则在于该文通篇没有华丽辞藻,没有修饰词句,全部采用“白描”的写作语言,从而是文章更具有朴素性、可读性、真实性。从而才更让读者“备受青睐”。
的确,一篇备受青睐的新闻作品来之不易,这里不仅需要有鲜活独特的新闻事实,还需要记者有扎实精湛的文字功夫,更需要记者秉承弘扬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的“工匠精神”。当如是,新闻作品才有温度。
“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的确这种精神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一种职业的精神。“工匠精神”与新闻作品看似大相径庭,其实却并行不悖。“工匠精神”是一篇真正“有品质的新闻”的生命之源。
参考文献
[1]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李畅.自媒体对大众传媒话语权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24):37-38.
[3]方汉奇.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