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硕
2022年1月15日, 海南省海口市博爱南路上,彩灯高挂,春联高悬,民众争相采买年货,喜迎虎年到来的气氛浓厚。
每逢新春,春联便成为中华大地上家家户户门前的“风景”。春联是我国人民迎接农历新年的一种重要习俗,要求对仗工整、文字凝练,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家耳熟能详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雷隐隐,雾蒙蒙。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便是春联的基本对仗规则之一。在与我们毗邻的朝鲜半岛,也有类似习俗,那叫“立春帖”,与中国春联同源,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差异。
中国春联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先秦之世,彼时民间即形成了贴“桃符”的习俗。由于周代以“木德”立国,故百姓采用“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辟邪,于其上书写“神荼”“郁垒”两位神祇之名。据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辑录《风俗通》载:“上古有兄弟二人,曰荼、曰郁,律度朔山桃(树)下,简百鬼妄滑人者,援以苇索,执以食虎”。这则传说又见于《山海经》《汉旧仪》,流传甚广。
到了汉代,悬挂桃符之风更盛,每到正月初一,千家万户“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后汉书·礼仪志》)。因此,“桃符”被公认为“春联”的雏形。五代十国时期,桃符上的文字实现了“突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割据四川的蜀主孟昶感觉年复一年,桃符之上都是“神荼”“郁垒”四字,了无新意。于是请蜀国饱学之士辛寅逊自由发挥,作诗两句。辛学士遂提笔写下我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谈苑》)。孟昶观之大喜,将其高悬于寝门之上。至次年,孟昶降宋,在桃符另题辞的作法也逐渐流传开来,“天垂馀庆”“元亨利贞”等吉语亦广为流传。大家今天熟知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北宋宰相王安石在其名篇《元日》中写下的。
明代,朱元璋坐上金銮殿,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洪武皇帝时常在佳节微服出巡,体察民情。为了彰显金陵城中的热闹景象,洪武皇帝诏令“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遂成定制。随着造纸术的普及,红纸最终替代了桃木,成为春联的载体。所以,清代陈尚古在《簪云楼杂说》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春联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红色的,民间传说是与“年兽”有关。据传年兽有三怕:“红色、火光、炸响”。于是,百姓们在每年的除夕之夜贴春联、放鞭炮,趋吉避祸,驱散年兽。
朝鲜半岛也有春联,名称、颜色和贴法自成体系,与我国的春联可谓同源异流。半岛春联的正式名称是“立春帖”,又被称作“立春榜”“立春书”,大约在公元十世纪,大致相当于我国五代至北宋初期,由中国传到半岛。每年立春之前,高丽王朝文武两班贵族都要向国王进呈“延祥诗”,供君主从中选择佳句,于立春当日在宫中张贴,这与我国在除夕之日贴春联的做法存在差异。在王室的倡导之下,高丽王朝的贵族阶层邹缨齐紫,纷纷在府邸大门上张挂立春帖。
立春帖在朝鲜半岛从王室、两班走入民间,是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至14世纪末期趋于成熟,与当时的东亚变局息息相关。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鼎金陵,建立明王朝,派遣徐达、常遇春北伐,与退回漠北的残元势力展开拉锯战。其间,李成桂在半岛新建朝鲜王朝,遣使明朝明确友好关系。得知端坐南京城的明帝朱元璋提倡百姓在佳节期间广贴春联,李成桂也在半岛大力推广,由此形成了“立春帖”的习俗。
中国春联在半岛的流传被注入了一些变化。除了前文提及的张贴日期差异之外,黏贴方式也有别于中国,是贴在大门左右形成对称的“八字型”,而不像中国垂直贴在门上。最大的区别在于颜色:中国的春联绝大部分为红纸黑字,亦有红纸金字,立春帖则是白紙黑字。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与半岛王朝以白色作为吉祥色有关。不过,对于其尚白的缘由,长期以来史学界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朝鲜半岛王朝实行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王室和贵族可以穿彩色服装,平民百姓只能身着朴素的白衣。久而久之,在民间形成了崇尚白色的习俗,逐渐从服饰领域扩展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立春帖的用纸颜色。
还有一种说法是“五行五色”。商末,纣王的叔父箕子避居山林。商周易鼎之后,周武王久慕“殷商三仁”之一箕子的贤名,登门造访,求教治国之道。箕子向武王详细阐述了治理天下的九项措施(《洪范·九畴》),这便是“箕子明夷”的典故。在古代传说中,箕子后来率领部分商朝贵族浮海东渡去了朝鲜半岛。箕子始终以殷商王室的正统后裔自居,而按“五行五色之说”,商汤建立的王朝属于“金德”,与之对应的颜色便是白色……当然,这缺乏确凿史料支撑,只能当传说看。
中国春联的内容十分丰富,可谓变化多端,即使天天更换都不会重复,但在半岛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内容趋于单一。尽管半岛的立春帖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经典对句,譬如“扫地黄金出,开门万福来”,“万福云兴,千灾雪消”,以及“立春大吉,建阳多福”等,可在平民群体中都不太流行,老百姓经常使用的对句是“立春大吉,建阳多庆”。读者如有机会在早春时节到韩国首都首尔旅游,可以留心观察一下,会发现无论是“北山韩屋村”这类游客打卡点,还是一些民居,绝大部分门上贴的都是“立春大吉,建阳多庆”,只不过字体有行书、草书之分。
在半岛历史上,即便是“立春大吉,建阳多庆”这八个汉字,也不是谁都能够书写的。由于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极力推行谚文(“训民正音”),导致除了两班贵族,普通百姓能书写汉字的人越来越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韩国在1948年施行《谚文专属用途法》。1970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发布公告,韩国的小学里不再进行汉字教育,中学、大学则辟为选修课。所以,今天很多韩国青年除了自己的汉语名字外,几乎不认识其他汉字了,更不用说提笔挥毫书写立春帖。我们在韩国看到的立春帖大多是由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者专门的书法老师所写,免费派送给大家,藉此传递祝福。
不管怎样,春联和立春帖都是东亚文化的重要象征物,都寄托着人们在又一个春天即将到来之际对幸福生活和繁荣前景的向往,代表着亚洲人内心向善向上的积极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