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时政综合 > 世界知识

先将猴王纳入社会秩序

先将猴王纳入社会秩序

周方银

在菩提祖师处学到的一身惊人本领,为悟空后来多姿多彩的人生打下了关键基础。悟空在祖师处学艺的时间总共有十年左右,十年就能学到祖师的若干精髓,顺利出师,其悟性之高自不用说。

悟空学艺过程中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他这十年其实并没有都在刻苦学习祖师的法术本领,事实上,大部分时间都不是花在学本领上。菩提祖师教导悟空的方式,是先让其安心学礼,水到渠成之时,才开始传艺。“未曾学艺先学礼”,这有点类似我们现在说的“先学做人,再做学问”。在中国古代,对于在学艺之前先学礼的重视要远超现在。在某种程度上,“礼”被视为做人之本,“艺”与“礼”相比,则是枝节。我们可以简单看一下悟空学礼的过程。

石猴初见祖师时还没有名字。祖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取了个名字。首先用“猢狲”的“狲”字去掉兽旁,让他姓“孙”,然后说自己门下到石猴是第十辈,并给他起名“孙悟空”。

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石猴在离开花果山拜师学艺之前,虽然已在花果山生活了300多年(根据阎王派人勾他魂魄的时间倒推,可以得到这一结果),却一直没有名字,这说明花果山这么多年在石猴的领导下,一直处于较为低等的无名社会状态。祖师为石猴起名,也是对他进行社会化,把他纳入社会体系的过程,其中还特别涉及论资排辈的辈分问题。

在此之后,悟空花了七年时间,主要在学习礼节和进行普通的体力劳动。第一天,祖师“即命大众引悟空出二门外,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也就是说,“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是祖师第一天传授给悟空的东西。“次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从第二天一早开始,悟空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向师兄们学习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也就是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

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学礼仪和学文化累了怎么办,这个祖师也安排好了,“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学知识学累了可以从事体力劳动,包括打扫卫生、美化环境和服务生活,总之过得很充实。

这种充实的日子,悟空过了很长时间。直到有一天,祖师登坛高坐,开讲大道,悟空在下面听得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原来经过几年的礼仪学习和参与劳动,悟空突然开窍了。祖师觉得这个弟子悟性不错,就问悟空到洞府已多长时间,悟空回答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也就是说,悟空在此已经七年,一直踏踏实实、埋头干活,并没有激进的想法,直到此次开悟,才有了新的意识,这也使他得到机缘,花了三年时间从祖师处学得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等本事。

这个故事中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菩提祖师对悟空的传授,一点也没有急于求成,起初完全是把他当成普通人来对待,让他从最基本的礼仪学习和体力劳动开始,至于这些要学多久,也是因人而异,学到有感觉为止,并没有什么时间表,甚至祖师自己对此也是一笔糊涂账,问了悟空本人才知道。

祖师向悟空传道的过程,深刻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治”观念。“礼”从狭义上说,主要是“礼仪”的形式,如“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从广义上说,“礼”代表的是一种秩序、一种制度安排,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生活规范的总称。以“礼”为基础,可以进一步上升到“仁”“义”,所谓“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也就是“以礼行义”。礼与“仁”的关系则体现为“克己复礼为仁”,即“仁”表现为克制私欲、遵循秩序。礼治的核心是通过教化,改变一个个单独个体的行为方式,并在社会层面推动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的政治社会秩序。

菩提祖师让悟空在学艺前先习礼,显然是一种有意的安排。悟空无疑是悟性很高的弟子,但如果这名弟子学到了高深本领,对于“礼”却无所知,甚至完全不懂礼,行为处处不合于礼,他学了本领,反而是社会中一个更大的危险因素。所以我们看到,在悟空学得本领在師兄面前卖弄变化时,祖师十分不满,并立即下决心把他赶走了。

后来的孙悟空,闯龙宫、乱地府、闹天宫,不断挑战秩序和制度,都是什么行为呢?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64000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