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屏方 王凤兰
摘 要 “着”从最初表示“附着”义的动词,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高频助词。在这一过程中,“着”多黏附在其他词(主要是动词)后,形成“×着”语块,“着”的词汇意义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从类型上看,“×着”语块中既有因为在组合过程中高频共现形成的语法型语块,也有因为“着”的形态义弱化、消失而形成的词汇型语块,还有因语体差异而形成的两两对应、又相互区别的语体型语块。文章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为例,分析通用语文词典对不同类型的“×着”的差异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 “着” “×着” 《现代汉语词典》
一、 问题的提出
通常认为,现代汉语中的“着”(zhe)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延续。从这一角度分析,“着”的使用是受到语法规则制约、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句法组合现象,在通用语文词典中简要解释其用法即可。但是,检索现代汉语语料库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着”都属于语法层面的动态组合,有些“×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词汇化,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固定性词汇单位,比如“接着”“花插着”“上赶着”等。检索《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我们发现,《现汉》第7版不仅对“着”的语法功能进行了说解,而且还把部分“×着”语块列入词典词目表中,作为立目单位出现。总体来看,在《现汉》第7版中,除了对“着”的语法功能进行整体性说明外,对“×着”的处理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着”整体立目。比如“花搭着”“花插着”等。第二,“×”和“×着”同时立目。比如“意味”和“意味着”、“有”和“有着”等。第三,从“×着”结构中析出“×”立目。比如“朝着”“趁着”“洋溢着”“弥漫着”等,都是其中的动词单独立目。很明显,《现汉》第7版对“×着”进行了差异化处理。作为一部权威性汉语语文词典,《现汉》对“×着”的上述差异化处理应该是基于对“×着”的分类以及性质判断,但在该词典的使用说明部分,并未对此进行说明。本文拟从语法、语体以及词汇化的视角,对“×着”进行分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现汉》第7版对“×着”差异化处理的合理性程度,并尝试对“×着”的词典处理提出优化建议。
二、 “×着”的语法功能分析以及《现汉》第7版的处理情况
二十世纪早期现代语法学界对“着”的语法功能分析,明显受到了以英语语法体系为代表的欧式语法的影响,类比性地认为“着”是汉语中的体标志。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着”是进行体的标志,代表性人物是王力(1943),他认为“着”表示“进行貌”。高名凯(1948)190、朱德熙(1982)、刘月华(1983)等认为“着”除了表示动作的进行,也表示状态的延续。后一观点被学界普遍接受,这也是《现汉》第7版对“着”的语法说明中所采用的观点。
自第1版到第7版,《现汉》对“着”的词类标注都是助词,且先后的7个版次对“着”语法功能的解释基本一致,只是《现汉》第7版对义项④有微调。下面是《现汉》第7版中“着”的释义。
着·zhe ① 助表示动作的持续: 他打~红旗在前面走|他们正谈~话呢。② 助表示状态的持续: 大门敞~|茶几上放~一瓶花。③ 助用在动词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词后面,加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 你听~|步子大~点儿|快~点儿写|手可要轻~点儿。④ 加在某些词后面,构成介词: 顺~|沿~|朝~|照~|为~。
可以看出,《现汉》第7版在前三个义项中都把“着”的词类标注为“助词”,这与学界对“着”多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作为动态助词使用的情况是吻合的。而且,《现汉》第7版中除了在义项①和②中对学界公认的“着”所表示的“持续体”范畴进行说明外,在义项③中体现的是“着”用在祈使句中表现出来的情态义。需要注意的是义项④。《现汉》第1—6版都把“着”的词类整体性地标注为“助”,因此“着”的4个义项都被认为是助词。《现汉》第7版对此进行了修订。在第7版中,“着”的前三个义项标注为助词,唯独第4个义项没有标注词类,显然《现汉》第7版认为这一意义的“着”是一个不成词的语素,是介词类“×着”的词内成分。《现汉》第7版的这种处理方式,是词汇化理论在词典处理中的体现,是值得肯定的。并且,第7版将前6版中“着”第4个义项“加在某些动词后面”中的“动词”改为“词”,表达更为精准,因为“顺”“沿”“朝”“照”“为”等词都是动介兼类,在此处应该是介词,而不是之前版本中所标注的动词。
尽管如此,《现汉》第7版对“着”的释义在周遍性方面依然有可以提高的空间。“着”在部分弱动作性动词后面,有情状描写功能,这一用法,可以考虑补充到“着”已有的释义之中,成为第5个义项。
三、 “×着”的语体维度分析及其词典处理
语体语法是近年来产生的一个新的语法研究范式,认为“语法研究必须以具体的语体为中心”(陶红印1999),侧重从语体差异的角度分析语法的特点。“着”作为语体、文体标记的研究同样是在语法语体的理论框架之下展开的。
(一) “×着”的语体维度分析——以“有着”为例
对“×着”句的语体维度分析相对较少。王永娜(2017)从语体维度对“×着”进行分类,认为口语非正式语体功能和书面正式语体功能的“×着”句在动词种类、时间副词以及处所词的选择上、语气词的有无上形成合法与非法的对立,在时空范畴形成了具时空范畴和泛時空范畴的对立。王永娜从总体上分析了“×着”的语体类型差异以及在此差异下不同的句法表现,部分地揭示了语体对句法的制约。刘顺、潘文(2007)选取现代汉语中的“有着”句进行分析,认为从语体的角度看,“有着”主要出现在书面语体,尤其是新闻语体中,在口语中出现的情况非常少。薛宏武(2012)以“有着”为个案,在假设“有着”是词汇单位这一基本前提下讨论“着”的功能,认为“有着”中的“着”是表达词缀,而凑音正是表达词缀的伴生功能;“着”和“有”是音节变体关系。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要明确“凑音”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作用。与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词汇出现了明显的双音节化趋势,这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从基本词汇层面考虑可以发现,现代汉语单音节基本词汇的比例非常高,比如“打”“搞”等,它们并没有因为凑音的要求而衍生出“V着”结构。这样“有”和“有着”所表现出的“凑音”特殊性要求需要得到合理解释。更重要的是,除了音节上的明显差异之外,“有着”和“有”在搭配对象上也有较大区别。比如“我有一本书”不可以说成“我有着一本书”;但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成“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可见,“有”和“有着”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单纯的凑音关系可以解释的,至少还需要考虑其语法搭配成分的特点与语体类型的差异。刘顺、潘文(2007)从语体类型角度对“有着”句的分析是合理的。
(二) 《现汉》第7版对具有语体功能特点的“有着”的处理
在《现汉》第1—7版中,“有”和“有着”都同时立目。《现汉》第7版对“有”在前期版本中的释义部分进行了微调,“有着”的释义在7个版次中一直没有变化。具体如下:
有 ① 动表示领有……② 动表示存在…… ③ 动表示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某种程度…… ④ 动表示发生或出现……
有着 动存在着;具有……(《现汉》第7版)
从《现汉》第7版中“有”和“有着”的释义可以看出,“有”和“有着”都可以表示“领有”和“存在”义,词典用户据此可能认为“有”和“有着”在这两个意义上可以互换,是近义词。实际上,《现汉》第7版对“有着”和“有”的处理上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在表示“领有”义时,“有”和“有着”在分布上的差异没有在《现汉》第7版中体现。“有”在表示“领有”时,后接的名词既可以是具体名词,比如“我有一个姐姐”;也可以是抽象名词,比如“这两件事情之间应该有联系”。而“有着”在表示“领有”时,后接的名词必须是抽象名词,并且名词前需要有修饰或限定成分,比如“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第二,“有着”表示“存在”义的情况极为罕见。检索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有着”有31291条。我们随机检查了300条,没有一条表示“存在”义。第三,“有着”多用于书面语体。语料分析结果显示: “有着”多使用于正式语体中。综上,“有着”的释义建议调整为:
有着 动具有(后面通常跟带定语的抽象名词)
四、 “×着”的词汇化维度分析及其词典处理
一些“×着”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了去形态化(demorphologization)的过程,在整体上出现融合(fusion)的特点。这种情况符合Hopper和Traugott(2003)所说的重新分析,即随着语言单位内部成分之间的融合,原来的边界消失,语言单位从语法组合变成了凝固性的词汇单位,比如“花插着”“明摆着”“随着”等。从理论上说,词汇化的语言单位在语文词典中应该立目。从词类上看,词汇化的“×着”主要包括动词类、介词类和副词类三类。
(一) 《现汉》第7版对词汇化的动词类“×着”的处理
动词类的有“紧着”“接着(动)”“向着”“明摆着”“对着”“眼看着”等。在《现汉》第7版中,其处理方式如下:
紧着 〈口〉 动① 加紧…… ② 紧缩;节省……
接着 ① 动连着(上面的话)……② 副表示跟前面的动作紧相连……
向着 动① 朝著;对着…… ② 偏袒……
明摆着 动明显地摆在面前,容易看得清楚……
对 ……③ 动朝着;向着(常跟“着”): ~着镜子理理头发|枪口~着敌人。
眼看 ① 副马上: 鸡叫了三遍,天~就要亮了。② 动听凭(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或发展): 天再旱,我们也不能~着庄稼干死。
“紧着”“接着”“向着”“明摆着”单独立目,这应该与其高词汇化程度有关。“对着”和“眼看着”没有单独立目,而是暗含在立目单位“眼看”和“对”的释义中,属于隐性收录——“对着”是通过括注的形式指出对“着”的高依附性,“眼看着”则是出现在配例之中。这种处理考虑到上述语言单位中“着”对“×”依附程度的差异,对其进行的差异化处理是合理的。
动词类“×着”语块“意味着”在《现汉》第7版中的处理特别值得注意。检索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可以发现: 在20944条语料中,“意味着”作为整体出现的有16439条,比例非常高。具体语料包括“平等并不意味着公平”“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等。可以发现: 在表示动词义时,“意味着”中的“着”是一个完句的必需成分,必须附着在“意味”的后面,才能与作为名词的“意味”相区别。《现汉》第7版同时收录了“意味”和“意味着”,具体处理如下:
意味 名① 含蓄的意思: 话里含有讽刺~。② 情调;情趣;趣味: ~无穷|富于文学~。
意味着 动含有某种意义: 他这么说~不想参加|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的节省。
我们发现,与“意味”和“意味着”属同一类型的“标志”和“标志着”在《现汉》第7版中的处理并不一致,具体如下:
标志 ① 名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 地图上有各种形式的~|这篇作品是作者在创作上日趋成熟的~。② 动表明某种特征: 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着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从类型上看,“意味”和“标志”都可以分析为名动兼类词。而且二者在作为动词使用时,都要求“着”必须出现。从词典处理的系统性角度分析,相同类型的语言单位的词典处理应该是一致的。按照已有的处理方式,有两种选择: 一是“意味着”并合到“意味”中,分立一个动词义项,后面添加括注,注明动词义必须与“着”结合;二是“标志”和“标志着”分立词目,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动词,与“意味”和“意味着”的处理一致。
(二) 《现汉》第7版对词汇化的介词类“×着”的处理
在词汇化的“×着”语块中,介词类最为多见。尚平(2005)统计了现代汉语中的70个单音节介词,比如“朝”“趁”“顺”等,发现其中可以带“着”的有28个,占总量的40%,且单音节介词与“×着”型介词的意义基本一致。比如“趁(着)天还没黑,我们赶快东西收进来”“他朝(着)门口走去”“顺(着)这条路一直走,你就会看到省电视台”等。
《现汉》第7版对“×着”型介词的处理并不相同。对已经形成了与单音节词完全不一样的规约性意义的“×着”型介词,《现汉》第7版通常都独立立目。比如“随”和“随着”。“随”除了姓氏义外,还有4个动词义项和一个不成词的语素义。“随着”只有一个介词义项。因此二者同时独立立目。对意义相同的单音节介词及其“×着”形式,则只将前者立目,比如“趁”“朝”“冲”“照”“顺”等,比如:
趁 ① 〈书〉 追逐;赶。② 介利用(时间、机会): ~热打铁|~天还没黑,快点儿赶路吧。
《现汉》第7版对上述“×着”型介词的差异化处理是合理的。对第一类“×着”型介词而言,“着”作为词内依附性成分而存在,是必需出现的词内成分,并且派生出与原来的动词完全不一样的新的意义,因此需要单独立目。第二类“×着”型介词中的“着”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比如“趁(着)雪下得还不大,我们快点走吧”“他朝(着)学校大门走去”。在这一类型中,“着”的作用是实现词汇的双音节化,满足了现代汉语词汇中“1+1”的常规韵律格式。从语义和语法上看,此时的“着”不是必需成分而是可选性成分。因此,将单音节介词X列为立目单位更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而且,在《现汉》第7版中,“着”的第4个义项是“加在某些词后面,构成介词”,这也是对此类介词的概括性说明。
(三) 《现汉》第7版对词汇化的副词类“×着”以及“X着X着”结构的处理
在词汇化的“×着”语块中,有少部分是副词类语块,比如“(紧)接着”“(紧)跟着”“花搭着”“花插着”“上赶着”“亏着”等。在《现汉》第7版中,“(紧)接着”“(紧)跟着”是动副兼类词,二者都立目。“花搭着”和“花插着”也都作为副词立目。可能是因为词典编纂中口语语料相对较少,《现汉》第7版中遗漏了“上赶着”“亏着”“合着”等常用口语单位。
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词汇化的“×着”语块,属于习语的范畴,比如“哭着喊着”“哭着闹着”“藏着掖着”“明着暗着”等,其中的“着”也是必需的构词成分,不能省略。上述语块在《现汉》第7版中无一收录。这种“×着”结构更精确地说应该是一种“X着Y着”的待填充格式。《现汉》第7版中有对类似语言单位的处理,比如:
大…大… 分别用在单音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规模大,程度深。~手~脚|~鱼~肉|~吵~闹|~吃~喝|~摇~摆|~红~绿。
半…半… 分别用在意义相反的两个词或词素前面,表示相对的两种性质或状态同时存在: ~文~白(白话里面夹杂着文言)|~明~暗|~信~疑|~吞~吐(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推~就。
周荐(2001)指出,应该是出于词目按照音序编排的原因,《现汉》各版只收录了“一三字显,二四字隐”的待填充格式,没有收录“二四字显,一三字隐”的格式。考虑到词典编纂的实际操作问题,我们认为,《现汉》等语文词典可以将出现频率较高的“哭着喊着”“藏着掖着”立目。至于“X着X着”所具有的模板产出功能,可由相关语法书在“着”的功能部分予以解释,语文词典不必越俎代庖。
五、 结语
Hopper和Traugott(2003)7提出了语法化斜坡(clines),即实义词>语法词>附着词>屈折词缀。在此基础上,吴福祥(2005)指出,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其语法化斜坡表现为实义词>语法词/附着词>词内语素。从历时的视角看,“着”从最初表示“附着”义的动词,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的极为常用的高频助词,构成不同类型的“×着”语块。在“着”的词汇意义弱化乃至消失的过程中,其语法意义不断丰富和分化,与其共现的动词的类型也日益增加,既有在组合过程中高频共现形成的语法型语块,也有因“着”的形态义弱化、消失而形成的詞汇型语块,还有因语体差异而形成的两两对应、又相互区别的语体型语块。在语文词典中,不同类型的“×着”应该进行差异化处理。具体处理建议是: 语法型的“×着”因为规则上的可类推性特点而不必收录,相关特点可以在立目单位“着”下分项说解。对词汇型“×着”语块,可以考虑其词汇化程度的内部差异——对高度词汇化的单位整体立目,词汇化程度不太高的“×着”,可以考虑将“×”立目,在其右项的解说部分中,可以通过括注或配例的方式,显示“着”对“×”的依附性。对语体型“×着”语块,需要在词典中指出其语用特点。对于新出现的、产生形式具有语法类推特点的“×着”形式,可考虑将高频共现成分在词典中立目。
参考文献
1. 陈刚.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中国语文,1980(1).
2. 陈月明.时间副词“在”与“着1”.汉语学习,1999(4).
3. 戴耀晶.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4. 董秀芳.论“×着”的词汇化.∥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八辑).北京: 商务印书馆.
5. 范方莲.存在句.中国语文,1963(5).
6. 方梅.从“×着”看汉语不完全体的功能特征.∥中国语文杂志社编.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7. 冯胜利.语体语法:“形式功能对应律”的语言探索.当代修辞学,2012(6).
8.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1948.
9. 侯瑞芬.“×着”介词的收录及释义.辞书研究,2015(5).
10.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汉语学习,1993(2).
11.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12. 刘顺,潘文.现代汉语“有着”句的考察与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3).
13. 刘一之.北京话中的“着(zhe)”字新探.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4. 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15. 陆俭明.“着”(zhe)字补议.中国语文,1999(5).
16.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17. 聂文龙.存在和存在句的分类.中国语文,1989(2).
18. 钱乃荣.体助词“着”不表示“进行”的意义.汉语学习,2000(4).
19. 尚平.“介词+着”现象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5(4).
20.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当代语言学,1999(3).
21. 王永娜.谈“着”语体、文体功能的语法机智.励耘语言学刊,2017(6).
22.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 中华书局,1943.
23.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语言科学,2005(2).
24. 薛宏武.“有着”语法语义功能的形成及其“着”的问题.汉语学习,2012(5).
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1—7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1983,1996,2002,2005,2012,2016.
26. 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27. 周荐.《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待嵌格式.中国语文,2001(6).
28. Hopper P, Traugott E.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于屏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 广州 510420)
(王凤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院 广州 510420)
(责任编辑 刘 博)
猜你喜欢现代汉语词典语块语体